• 个人简历制作
  • 个人简历模板
  • 个人简历范文
  • 个人简历表格
  • 个人简历封面
  • 英文简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简历 > 个人简历制作 > 正文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交融

    时间:2021-01-21 06:01:5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文化交融

    摘 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会进一步严重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促成文化地共融的可能。了解双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将各种文化进行融合及理解,避免出现笑话或尴尬。

    中国“文化”这个词古已有之,但它的含义与现代的理解不一样,指与“武力”相对的文德教化。后“文化”一词被日语借入,到近代又被日语用来作为英语“culture”的对译词。再后来“文化”作为日语借词又被现代汉语吸收,于是“文化”就同英语的“culture”有了直接的词源关系,并衍生出“文明”、“教育”等义。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义是指农耕和作物培植。文艺复兴以后逐渐推广使用,把对人的教化即称文化。文化属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人性具有的共性就使得人们能共享这些财富。然而正如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固然相通,但“习相远”导致了文化的差异。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他们之间的这种交流被称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有其各自的社会规约或习惯,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是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会给交际造成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问题,误解、困惑、矛盾甚至冲突也因此而时时发生。外语学习者如果对所学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从而产生交际障碍,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以致造成交际失误。

    一、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cross-cultural comm-

    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同。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碰撞时有发生。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强调并维护自己的文化,于是形成了美国多元文化格局,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了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边缘学科。社会语言学家D.Hymes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交际能力学说,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以及对谁讲与怎样讲”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Meyer(1991)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ICC)指一个人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好与异国文化之间的交流(Hinkel,1999)。Byram(1997)认为,具备ICC的人不仅能够胜任与外国人的交流,还能够克服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能够和来自异国文化背景的人互相达成妥协与理解,达到互惠双赢的结果。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1.语言词汇的差异

    文化差异涉及到词汇、句法、礼貌用语、禁忌语、习语、典故、语篇模式以及非语言交际等层面。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包括成语、俚语、谚语、俗语、惯用法等,反映各国的文化习俗。汉语和英语中均有大量含有动物形象的习语,它们与东西方国家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人类的灵性、勤勉甚至好恶、丑恶往往不同程度地赋予动物身上,折射出民族的爱憎。例如在汉民族传统心理中,狗是一种下贱的动物,用来比喻卑鄙丑恶的人,引起“卑贱、恶劣”等联想对照。与狗有关联的习语常用来骂人,“狐朋狗友”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朋友;“狼心狗肺”比喻心肠狠毒或忘恩负义;而“dog”在英语国家是一种爱畜、宠物,常被当作“人类忠诚的朋友”。如“a big dog”意为重要人物;“a clever dog”指聪明的男孩;“an old dog”指经验丰富的人。

    2.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

    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把握得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推断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中国社会是一个有着两千年悠久历史的封建帝制的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重视“长幼尊卑贵贱”,奉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在中国,皇帝的名字甚至同音字或同形词别人没权使用。西方人很早就摆脱了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因此社会组织结构倾向于平等的格局。西方社会往往喜欢用长辈尤其事业有成的长辈的名字给孩子起名,以此表示纪念和敬重他们。在对待爱情、婚姻以及性的问题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着很大区别。谈到性自由和性行为不检点时,汉语委婉语的词义多为贬义,如“水性杨花”、“红杏出墙”和“不正当关系”等。然而在西方伦理价值中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是人生的天然目的,表白爱情和获得爱情是人生价值的一大实现。因而英语中有关这方面的委婉语词义模糊且多为中性。如把“venereal disease”(性病)称为“social disease”(社会病);把“homosexual partner”(同性恋伙伴)称为“spouse equivalent”(等值配偶),近年来又婉称为“comrade”(同志),更是把“illegitimate child”(私生子)称为“love child”(爱情之子),而这在汉文化里至今都被视为违反伦理道德。

    3.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美两国分属东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各自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社会背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各自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径庭。具体表现在语言和言语交际中,中国人重中庸,不喜欢与人争论,而美国人却喜欢把问题争个水落石出,善于发表个人看法;中国人对某个问题总喜欢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认可权威人士的看法和意见,而美国人则主张个性和不同,注重个人体验和探索;中国人说话委婉含蓄,而美国人却直截了当等等。若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够了解,往往会在交往中产生误解或误会。比如在褒扬问题上,中国人往往比较自谦,英美国家人则会大方地接受,感谢对方的称赞。这样的例子时常可以在中国人之间的对话里听到:“你今天看上去可真漂亮啊”,回答“哪里,哪里”。要是我们不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当受到西方人褒扬的时候,往往会套用我们固有文化的模式这样回答:“Where? Where?”西方人则以为要自己指出对方到底哪里漂亮。其实在他们的文化里一般只是说声谢谢就可以了。

    4.中西方概念意义差异

    任何一种语言如果以别的语言为参照,它的词汇场中都可能出现信息损失,这是因为要用有限的词汇指称或描述无限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就必须对现实世界进行切分。比如称谓,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体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民族称谓语也各有特色。汉语中,称谓体系的名目繁杂,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中国人称谓体系严格,等级分明。比如,汉语中如果兄弟姐妹较多,一般用数字表示:大哥、二哥、三弟;大姐、二姐、三妹等来排行,但在英语中没有这种排行的习惯,他们一般仅用“brother”和“sister”就可说明此关系。如果把汉语中对兄弟姐妹的称呼都译成“brother”和“sister”或“elder brother”、“younger sister”等,根本反映不了中国的这种排行称谓文化。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融

    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并不意味着精通了这门外语,只是能顺利地进行交际。语言的变迁进一步说明,语言与文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两者并非绝对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若干文化可能会作用于同一种语言,促使这种语言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变体,或者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也可能存在文化的许多相似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败。语言的选择不能忽略语境的动态顺应问题。只有当交际的语言选择顺应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构成的交际语境时,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中西文化交融促使汉英语言相互渗透,有许多汉英表达式进入了对方语言。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更多的是汉语和英语相互借鉴。一方面,这是因为英语承载着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和教育、发达的经济和强势的文化,这使得英语成为在国际信息交流中的一门强势语言。另一方面,由于发展的需要,中国多年来吸收了大量西方的科技和文化,这带来了英语对汉语的强势渗透,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关于中西语言接触,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语言与语言在接触过程中彼此应从对方获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词汇,优化自己的结构,完善自己的表达。我们的民族语言通过与其他民族语言的频繁接触,不仅要保持与其他语言平等对话的地位,还要大大强化自己的表达功能。在中西语言接触基础上发生的中西文化交融,不能被理解为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互取代,更不能被看成是不同语言、文化的杂交混合,而应当体现在人们文化视域的拓展上。然而,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即中国英语。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可以预测,随着中国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中西交流的日益加深,一方面会有更多的汉语被英语本族语者接受和吸收,另一方面中国英语的影响也将会扩大,其中一部分中国英语的表达式将被英语本族语者借用。

    人类的交际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文化蕴藏于语音、语法、词汇、对话、篇章,以及认知模式的各个层面。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习俗、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两种文化的接触不可避免。只有掌握了与语言交际密切相关的主流文化的差异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体会各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作者简介:张莉,硕士,宝鸡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Gudykunst William B. , Kim Yun Young , Communication with Strangers :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New York : Random House , 1984.

    [2]Davey. W, Intercultural Theory and Practice [M]. Washington,D.C. :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 Training and Research ,197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第8卷,06:121-123.

    [6]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2).

    [7] 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7).

    (责任编辑:水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