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制作
  • 个人简历模板
  • 个人简历范文
  • 个人简历表格
  • 个人简历封面
  • 英文简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简历 > 个人简历制作 > 正文

    我国女性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探讨

    时间:2021-02-04 15:15:40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的女性教育问题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过程。女性是社会主要的人力资源,对其进行教育从社会、个人、家庭经济收益的角度来论证都是极其有益的。通过中国女性教育历程的整理研究,不仅可以看出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更有利于中国女性教育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女性教育;女童教育;女性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4—0057—02

    一、引言

    教育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女性教育则是把女性作为教育的对象,一切适合女性特点的职业、心理、社会教育都是女性教育。伴随着新世纪思想解放的进程和改革开放的步伐,女性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成为推动社会文明的一股力量。

    女性教育研究在西方社会由来已久,其研究的思想基础十分庞杂,包括18世纪的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种族平等运动、神学思想等等。从根本上看,西方女性教育研究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及教育系统中存在的性别差异问题,提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发展、什么样的职业选择,凡是涉及女性的一切教育、成长问题都成为女性教育研究所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女性教育问题才在社会教育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加强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已成为教育界不争的共识。支持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为妇女是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得到扶持。我国的女性教育问题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非主流到成为某种决策中心的过程。

    二、我国女性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古代女性教育

    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经济的社会,反映在男性身上的“力”显示出巨人的魅力,男性成为推动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而女性由于体力的相对薄弱,不得不退出社会生产领域,进入家庭,从事不被承认价值的私人领域的家务劳动。这为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奠定了经济基础。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也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价值观,他们以阳刚阴乾的哲学观为理论基础,肯定了不平等的性别观念的合理性。如西汉的儒学大师董仲舒对两性关系的论述是:“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阳尊阴卑》)“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天辨在人》)夫为妻纲,所以男性压迫女性,女性屈从男性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建立在这一性别等级观念上的女性教育,与男性教育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就男性而言,读书习礼,寻求的是求仕的道路,所谓“学而优则仕”是针对男性而言的;而女性只能以服从为准则,接受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接受的是如何做人处世(为人妇、人母)的训练。《女论语》、《女四书》、《内训》、《女诫》等规范女性思想言行的书籍成为官定的女教书。相对于男性在科举制中的蟾宫折桂,金榜题名的人生追求而言,女性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无条件依附上,体现在以貌事人上。对此,陈东原指出:中国向来就没有什么女子教育。[1]

    清代“女教”极盛,女性遭受封建制度的摧残亦达极度。虽“女子无才便是德”仍盛传于社会,但突破“女教”束缚、进入私塾学习的女子却渐渐多了起来。《训学良规》曾经记载:“有女弟子从学者、识字、读弟子规,与男子同。更读小学一部,女四书一部,吕氏规范一部。”学习方法也从“信口颂诗书”,改为由教师“勤与讲说,使明大义。”但对女弟子的要求仍低于男生,“只须文理略通,字迹清楚,能作家书足矣。”而有意思的是,因私塾之多了女弟子,男生有过接受惩罚的方式也改变了,不再“责臀”、即不打屁股了。还规定男生“不得与之嬉戏”。若女弟子已过10岁,而男教师未过50岁,就认为不宜教之。

    (二)近代女性教育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西方进入了工业革命。与此同时,西方女性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并最终促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一次女权运动高潮。受西方男女平权思想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女性教育在性别平等观念上发展起来了,争取女性的受教育权是这一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主题

    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理论的输入,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兴办女学的热潮。为了规范蓬勃发展的民间女学,清政府不得不于1907年颁布章程,确立女子学校的合法地位。

    民国政府的成立为女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作为南京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一向赞同男女平等,主张振兴女学,“国民肇起,百度更新,巩固国基,端赖教育”,各省相应政府号召,相继设立一些女子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及女子法政学校,全国上下又一次兴起女学热潮。此时,争取男女教育平等的运动,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是实效上都远远胜于辛亥革命以前的女子教育活动,与男子教育相应的另一个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女子教育体系逐渐形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进一步追求男女平等提供了动力。要求男女同校和妇女享受高等教育成为男女教育平等的进一步需求。经过进步人士广泛的舆论宣传及反对派的激烈争论,女子接受高等教育权的要求和男女同校的要求最终得到落实。

    三、我国女性教育的现状探讨

    (一)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教育所取得的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公有制的建立铲除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滋生的土壤。新中国使妇女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除此之外,也使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诸方面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中国政府制定的有关保护妇女利益的法规,如《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新的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开展的女性教育实践,都为提高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鼓励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教育迅速发展。基础教育中女性教育较新中国成立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在小学,1951年女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为28%,1965年达到39%,1980年达到44%,1993年上升到46.8%。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显示,2004年普通初中女生占47.37%,高中女生占45.81%。在未入学的适龄儿童中,女童所占的比例由1990年的81%,下降到1993年的66%。

    1947年时,全国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占高等教育总人数的17.8%。建国以来,女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由1949年时的2.32万,增长到1993年的85.2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3.6%,比1951年时的23.4%高出了11个百分点,比1965年时的26.9%高出了7个百分点,个别学校女生增长比例更大。“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很多大学被关闭,因而入学人数也相对减少。

    (二) 现代女性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受教育的机会偏少。主要表现在入学率低,而辍学率高。据2006年有关部门统计表明:全国未入学适龄儿童403万人,其中女孩子就有253.9万人,占60.3%;宁夏南部4县8乡抽检结果,女童的辍学率高达16.3%。

    第二,受教育的层次偏低。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教育过程中,女性受教育的阶段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2006年全国统计结果显示:所有在校学生中,女生占44.2%,似乎还说得过去,但不同学习阶段差异悬殊。如:该比例在小学为46.4%,到初中就降为42.1%,高中降为37.2%,普通高校为31.6%,博士仅为11.2%。

    第三,相当多省区女性教育整体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统计显示:中国范围内除京、津、沪、新疆、华北、东北女生占在校生比例适中外,东南沿海、西南、西北省区明显偏低。如:在校高中生比例福建仅为34.3%,广东为39.1%,海南为32.4%,西部诸省更低。

    第四,教育效果差。高层次教育阶段女生的综合能力普遍低于男生。高中阶段以后,女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动手能力、智力水平、创造性思维、数理运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较男生差。

    第五,教育任务艰巨。女性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长期处于被歧视和被忽视地位。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女性人口数量庞大,民族多样,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女性教育的研究在教育研究中又是一个薄弱环节,教育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非常艰难。

    (三)女性教育的展望

    在世纪之交,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女性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担负着艰巨的历史任务。世界上的事物总是辩证统一的。世纪之交中国女性教育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时期,既面临严重挑战,承担艰巨的历史重任,也有着极好的机遇,展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首先,女性自身充分认识加强其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妇女占人口总数的一半,全面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也是实现妇女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提高女性素质,要坚持教育为本,构建女性终身教育的新格局,使广大女性把个人的发展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增强其主体意识,培养其学习能力。

    其次,稳步发展基础教育,夯实女性知识基础。提高女性素质,发展女性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要充分保障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帮助家长革除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营造有利于女童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对于经济拮据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农村家庭,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构建以学生家长、社区和在读学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减少失学女童、辍学现象,确保适龄女童接受教育,从而为提高女性素质夯实知识基础。

    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女性社会就业机会。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广泛开展女性职业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成年女性创造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努力培养专业女性人才,为女性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促进男女平等提供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

    [2]韦钰.中国妇女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庄平.论女性教育的社会回报,社会研究所,1991

    [4]闫广芬.关于新时期女性高等教育的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

    [5]方静.陶行知女性教育观考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3).

    (责任编辑/陈雅莉)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