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个人简历下载 > 正文

    建构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

    时间:2021-01-24 12:09:36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理论学科,需要具备世界性的眼光与胸怀。长期以来,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完全由西方学者创造,无论是法国学派主张的“同源性”研究,还是美国学派主张的“类同性”研究,都以求同建立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然而,如果不承认异质文学间的可比性,比较文学就不可能是真正全球性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经过了四十余年的发展,在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建构起了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变异学的提出,打破了以往“西方中心论”的窠臼,弥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缺陷,建设起真正的全球化的学科理论话語,让全世界比较文学走出发展的危机。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起到了借鉴,能够切实解决中国文化领域面临的“失语”窘境。

    关键词:比较文学;变异学;中国话语;危机

    近年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文化强国也成为中国的文化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别人就是信口雌黄,我们也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甚至处于‘无语’或‘失语’状态,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①

    1995年,在《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一文中,笔者提出了中国在文学理论中的失语现象:“中国现当代文化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理论话语,而没有自己的话语,或者说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文化(包括哲学、文学理论、历史理论等等)表达、沟通(交流)和解读的理论和方法。”②时至今日,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失语”问题仍然没有得以解决,一旦离开了西方学术话语,就几乎没办法进行学术研究。中国的比较文学同样如此,在长时期内依赖西方学者建构的理论话语,以“求同”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排除文学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变异现象。

    然而,由西方比较文学界构建起的比较文学理论,存在着许多漏洞与不足,导致了比较文学学科新的危机。作为一门国际性的人文学科,比较文学学科应当具备世界性的研究视野,承认异质文化间文学的可比性,这就为建构比较文学中国话语提供了前提。在跨文化研究的学术浪潮中,中国比较文学界的学者们历经不懈努力,建构起了真正适合全球的学科理论。变异学学科理论的构建,使比较文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术话语,弥补了西方理论中的现有缺憾,使中国学者在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一 比较文学中国话语建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不少从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有了法国学派所提出的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所倡导的平行研究,整个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就是一座完满的大厦。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通常,没有学过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人,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比较文学是既求同又求异的,比较就是求同中之异,异中之同。这种直觉,实际上是正确的。但是,在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是求同的,而不是求异的。不管是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其研究基础都是“求同”,是求异中之同。具体来说,影响研究求的是“同源性”,即渊源的同一性;平行研究求的是“类同性”,即不同国家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类同性。

    法国学派提出的国际文学影响关系的同一性保证了实证性研究的可能性和科学性,但是却忽略了文学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性。法国学派所倡导的文学影响研究,实际上是求同性的同源影响研究,仅仅关注同源性文学关系,忽略了其中复杂的变异过程和变异事实。实际上,变异是一个文学与文化交流的基本事实,更是文化交流与文明交融及创新的基本规律。影响研究不研究变异性,是法国学派学科理论的最大缺憾。在平行研究中也存在着变异问题,这是指在研究者的阐发视野中,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研究对象的交汇处产生了双方的变异因子。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不同文明的异质性导致了不同文明在阐释与碰撞中必然会产生变异,而这种变异恰好被美国学派平行研究学科理论所忽略了。

    缺乏“求异”的理论,是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都存在的问题,也是他们都忽视了的问题。事实上,不承认异质性与变异性的比较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性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而对异质性与变异性的重视,也正是比较文学变异学超越前人学科理论的创新之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与中外各领域交流的不断深化,比较文学“中国话语”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在文学研究领域,“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前瞻性很强的学科。目前中国学者正在倡导建设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创建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只有自身的学科理论强大了,本学科的民族话语充实了,我们才有底气、有实力在国际比较文学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设好人类共有的国际性人文学科,并推动更加合理、公正的国际学术新秩序逐步形成。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整体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对学术研究领域而言,谁占领了学术创新的制高点,走到学术最前沿,谁就能够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和先机。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倡导学术创新,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真正的学术创新和学派创建却并不多见。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过程正是一个学术话语创新的典型案例,比较文学在中国作为专门的、建制性的学科被学术界公认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就是这样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学术队伍的庞大和学术创新的潜力却是不容低估的。中国比较文学在快速的成长中经历的波折是可以想象的,有一些问题是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诞生伊始就已经存在的,而且至今仍然存在,干扰着大家对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理解,影响了比较文学在中国存在的学理基础。经过学者们的努力奋斗,中国学人终于建立起了全球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学科理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作为一个示范性个案可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创新的视角。

    二 比较文学中国话语的发展历程

    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意即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建立既属于中国自己的,又符合世界的理论体系和表达方式,使其理论能够真正具有全球性的指导意义。比较文学中国话语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这期间历经了学界的多次论争。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界领域力图打破西方的理论架构,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在这期间,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争鸣,在探索中不断推动着学科理论的构建。中国学者提出的诸多观点,在早期并未得到西方学界的认可,异质性与变异性的合法地位曾多次遭到批评。然而,面对质疑与反对的声音,中国学者却迎难而上,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西方学界的挑战,以鲜明的话语观点和跨文化传播的具体例证,证明了变异学理论的合法性。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