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个人简历下载 > 正文

    文学创作的自觉时代始于先秦

    时间:2020-12-29 18:01:19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为了深入探讨中国文学自觉起于何时这个具有理论、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通过文献解析与古代文学创作文本考察的方法,认为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发生学方面的话语,从先秦文学的创作实际状态来看,当时的文学创作就和魏晋以后的文学创作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先秦的文艺理论儒家审美思想占据主导,对当时的创作作了一些扭曲性的诠释,对文艺提出政治功利性要求,这种文化取向在宗法社会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对社会文化进行资源整合为人类福祉服务,是社会一种理性的选择,也是统治阶级对文学的期许。但是,社会对文学的期许,或政治家们对文化的理想,与文人们创作心态没有必然的联系,魏晋文学实际也没有完全脱离“寓训勉于诗赋”的政治功利性色彩。

    关键词:文学的自觉;魏晋时代;先秦文学;创作心态

    中图分类号:1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1-0159-07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魏晋是始于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个观点影响深巨,以致后来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中国美学思想史都是围绕这一观点而展开论述,这似乎已成为学术定论。受这种观点影响,学界在对待先秦两汉作品的研究上出现了悖论:一方面要把先秦两汉的作品从理论上定位为创作者主体意识不自觉下的产物,另一方面具体到作品的研究和赏析时,又无法回避它的艺术成就,无法回避它们对后世文学的巨大影响。世所公认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几个并峙的高峰,没有一部文学史能按照这种理论对先秦两汉部分文学成就持否定态度。这就形成了一种自相矛盾的情况,难以自圆其说。更重要的是受这种理论影响,无法对先秦两汉作品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所以,探究这一观点的科学性、追问一时期文学成就不仅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那么,究竟何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呢?鲁迅说得较含糊,他文章中只有这么段话:“他(指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仔细分析这段话,鲁迅理解的文学自觉就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是具有观赏意义的美文,更具体的理解就是“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将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中明晰地剥离开来。在他看来,建安文学观就已脱离了儒家诗教说的轨道,而且他围绕这一观点继续发挥道:“汉文慢慢壮大起来,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操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在鲁迅看来是经由曹丕这一为文观点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走向,才华丽好看起来了。近年来,鲁迅的这一观点受到了不少时贤质疑,他们用理性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有人提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有人将文学的自觉时代上溯至以经典性的文学体裁著称于世的汉大赋出现为标志的汉代。笔者以为这个年代之争实质是涉及到对文学自觉时代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也同艺术一样,审美属性是它基本的属性,这是文体特点的内在规定。文学自觉的时代是指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文学创作者具有清醒的文字审美追求意识,在写作意图上明确这种写作是以生动的文字愉悦性情为目的,并在创作过程中有积极追求的主观努力倾向。这是指创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的一种主观心态,或创作意图,是关于文学发生学方面的话语。中国古代人进行文学创作时究竟什么时候具有这种意识?符合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真实是什么?这一个断代确定究竟应该是什么年代才科学,本文就这一问题的思考阐述如下:

    一、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审美创造是特殊的精神劳动,创作者积极主动的心态是文学作品产生的基础

    人类在各个领域里所从事的文明创造活动中,有用逻辑思维的,有用形象思维的。人们在物质欲望的驱动下对物质世界进行一步步征服的同时,审美欲望也开始在人心理萌生。从人类先祖在蛮荒时代就刻意要对自己的身体加以装饰的行为中,我们就可以断定,从那一刻起人类就开始萌生了艺术心理,也就是说这种本能性的心理欲望在人类童年时期就有明显的表现。人类发展史上也有不少的例子可以证明,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自然作为一个强大的、有着无限能量的异己力量存在时,人类只能匍匐在其面前称臣,这种物质世界中的压抑反而激发起人发达的艺术思维,人们在想象中心灵得到了慰藉。艺术心理从本质上决定了艺术创造不同于物质文化的创造,也决定了具有艺术属性的文学,本质上是社会意识的形象反映,一切文艺作品都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把文学看作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在审美文化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审美创造,是人类诸多审美创造中的一种,是人类个体之间进行精神交流和情绪感染的渠道,所运用的思维方法和其他领域的审美创造一样,都是运用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特点就是形象性、生动性、可感性,要把这种思维的成果按照审美的规律加以审美的表现,是一项极艰苦的劳动,没有创作主体在艰难与寂寞中持久的耐力,没有积极主动的审美表现欲望和浓厚的探求兴趣,就不会有文学作品的产生。

    先秦时期虽是中国文学的萌芽阶段,艺术经验的积累相对少,但是它们在审美表现方面的贡献,尤其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不容轻视的,正如邓晓芒、易中天在《黄与蓝的交响》中所说的:“那个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一直积淀在我们民族的历代的审美意识中,经过佛教文化和近、现代西方文化的震撼与融合,至今仍显示出根深蒂固的顽强性。”这是确论,根源于中华民族这块黄土地上的炎黄子孙,没有谁能否认得了先秦文学给予中国文学母源性的影响。且不说先民们经过多少代人的探索,开创了赋体、骚体、诗体这样一些纯文学的体材,就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诗经》和屈原、宋玉等人的创作就已经够得上是流传百代的经典型的纯文学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审美文体的结构特征,而且描述语言也是经过精心提炼修饰性、形象性都很强的艺术化语言。屈原着意于原生状态民歌的改造,宋玉等人的作品语言风格繁富工丽,凝炼简洁,典雅华美,都寄予着作者独特的匠心。在《诗经》诸多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周代先民对文学表现技巧追求、致力于言辞之美的努力,音律节奏感强,言语修饰性强,描摹、夸饰、概括、象征、排比、比喻、反复等等修辞格运用非常普遍,是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自然语言的、表现意识很强的艺术语言。这些作品的风格由于语言的雕琢而显得典雅华贵,在修饰上形成了一种表现的范式。诗中刻画的意象也不是原生态的世俗化的生活场景,而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典雅华美充满艺术意蕴的审美意象。这种表现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为中国文学的形式风格规划出了一个发展的基本轨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学都没有走出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