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知识大全
  • 电脑入门
  • 电脑技巧
  • 网络知识
  • 操作系统
  • 工具软件
  • 电脑硬件知识
  • 电脑安全
  • 选购与维护
  • 电脑故障
  • 玩转微信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电脑 > 电脑知识大全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与基本走向

    时间:2021-01-23 18:15:18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提 要]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是一脉相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典文化是由先秦至清代前中期的文化集成,核心价值观包括天人合一、爱国主义、以人为本与知行合一,奠定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西方文化渐次传入,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近代文化转型时期,终形成“冲突.反应”型的近代文化形态,核心价值观包括经世致用、以人为本与兼收并蓄。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蕴含世界理念的现代中华文化基本走向,核心价值观为世界精神、天人合一和多元互补。当代社会的统一共识建立在社会制度和个人行为规范基础之上,据此,涵养平等原则的中华文化未来发展趋势,不仅落实在基本的生存层次,还向更高层次开放,并通过伦理规范反映出来。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世界理念;平等原则

    [作者简介] 林丹:法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研究。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1889-1975)在其著作《历史研究》

    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中提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持续了近六千年,出现过二十多个文明形态。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文明或者已经消失,或者停止发展,奄奄一息;现存最强势的文明之一就有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的连贯性,尽管其间不断涌入陈寅恪所言的“种族的新血”,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是一脉相承的。第一阶段,中华古典文化是由先秦至清代前中期的文化集成,奠定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为中华文化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进道路。第二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西方文化渐次传入,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近代文化转型时期,终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文化形态。民族主义激情和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促进此时期中华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主要动力。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加之自身缺乏现代发展经验,中华文化处于民族文化的自我反省时期。直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文化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文化研究进入到具有现实性、广泛性、世界性的“文化热”时期,这股热潮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21世纪以来,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了热烈的辩论,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多种观点争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全盘西化论、彻底重建论、复兴儒学论,其间还夹杂着西体中用论、新启蒙论等,情况复杂,不能简单评价,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与评判。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与古典形态

    中华民族及其孕育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得以传承数千年之久,这在世界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稳定的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形成的强力国家,地域因素、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三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方面原因。与此相补充的,还有渗透于其中的被人们普遍信奉的道德核心,斯宾格勒称之为“道德灵魂”,也有人称为“德性文化”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32.。基辛格在《论中国》中也持有类似看法:“千余年来中国得以延续至今,主要靠的是中国平民百姓和士大夫信奉的一整套价值观,而不是靠历代皇帝的镇压。”

    基辛格.论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6.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基本观点,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存在和自然存在是统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融合;而不是两个独立存在、截然分离的对立事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追求“天人合一”为至高境界,突破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把天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思考,成为贯通宇宙本体、社会人事、人生价值等问题的古典系统思想。

    天人合一观点萌芽于西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由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宋代以后,被各派思想家所接受。由于各派思想的出发点不同,对天人合一的具体解释存在差异,甚至根本对立。主要有“天人感应论”,以董仲舒为代表;“天道自然论”,为孔子、荀子至刘禹锡所倡导;“心性论”,由孟子至宋儒开创与传承。

    天人合一的理论实质是人与自然、精神和自然界的统一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恩格斯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9.“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03.这些论述深刻地表明了自然界之间、自然界和精神、自然规律和思维规律是辩证统一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在自身發展过程中,既丰富又芜杂,应当从文化发展、延续方面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把自然当作人的存在的前提,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时至今日,这种观点依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对于认识和处理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人与自然的矛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爱国主义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