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知识大全
  • 电脑入门
  • 电脑技巧
  • 网络知识
  • 操作系统
  • 工具软件
  • 电脑硬件知识
  • 电脑安全
  • 选购与维护
  • 电脑故障
  • 玩转微信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电脑 > 电脑知识大全 > 正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的辨析与再理解

    时间:2021-01-10 09:05:53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的理解和解释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在总结改革30年经验的时刻,有必要正本清源,重斯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以便在新的起点上达成共识,为下一步改革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9105-0027-07

    一、问题的缘起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涵义,中央文件已经有了明确的解释;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早就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本质特征与发展方向等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由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改革的最终成败。

    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我国要对旧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之后,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前,我国经济理论界重点讨论的关键问题是怎么对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1992年确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经济改革和发展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在GDP连年高达10%左右的增长率的同时,出现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我国环境质量的下降和国家资源能源的粗放消耗、浪费。另外,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偏高,经济发展的波动加剧,部分领域泡沫经济现象严重。2007年以来我国又遭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金融市场低迷、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在理论界,多年来部分学者们只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却是闭口不谈或含糊其词。在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错误地强调以私有化来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鼓吹以进一步更广泛的私有化来解决我国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鼓吹对国有企业“一卖了之”,造成我国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大批职工失业、下岗,广大国有企业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可调控性越来越弱,进而带来一系列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走向和改革开放成败问题的激烈争论。在笔者看来,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现阶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的认识是不科学、不全面的。我国理论界尚没有形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的正确、一致的认识。既然对目标的认识不清楚,在向着目标前进的改革实践过程中怎能不出偏差。

    1992年以来,尽管中共中央一再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画龙点睛”之处,不能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不等于否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与政策主张却与此背道而驰,往往影响到改革的政策取向。对经济改革造成了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在总结改革三十年经验之际,颇有必要重新梳理各种观点,纠正错误的理解和导向,正本清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理解。

    有鉴于此,本文意在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的辨析和再理解,来纠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上的偏差,进而找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理论根源,纠正在经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措施,并期望能对解决我国当前改革与发展中的疑难问题提供正确思路。

    二、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流行解释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个社会的,因而计划与市场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经济体中的。

    这种经济观点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利用市场配置经济资源,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短短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比以前几个世纪所创造的财富还要多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从一开始就被错误地认识和滥用了。社会主义的早期实践者们错误地把计划经济当成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资源配置方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它在建立之初对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工业化基础起了重大作用,但最终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被历史所淘汰。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国内外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完全不同、水火不容的经济体制。

    在这种理论观点影响下,自然是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相当多的经济学者,动不动就提要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际上一方面把我国经济改革的对象——旧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等同于计划经济,另一方面把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了,认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从而将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由产品经济转到市场经济,错误地改为由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否定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错误地将计划经济列为否定的对象,实质上主张搞自由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成为一句流行语。

    在这种教条主义的影响下,在党和政府准备采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之前,有人竭力反对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党中央作出了关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之后,这些持传统观点的同志又转而主张搞私有化。他们认为市场经济等于私有制这一观点仍然未变。

    2、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消灭公有制,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

    其理论依据在于,公有制经济不具有私有制经济的排他、独占等性质,其所有者是一个抽像主体,其产权是不明确的。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只享有从经营中获取利益的权利,而不负有为自己的错误决策带来的损失承担相应责任的义务,因而,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极易从个人角度出发做出各项决策,而不顾损害所在经济体的利益。并且由于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地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很难与它公平竞争,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平等、竞争性条件得不到满足,自然也就达不到所谓的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只有私有制经济制度才是市场经济天然的温床,私有制经济的企业和个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独享性,一切行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增加自己的福利为目的,而恰恰在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了全社会的利益。这也就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的观点。

    这种观点的政策主张就是搞私有化,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其在改革中的集中表现,就是主张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私有化改革。在我国,有很大部分经济学者是持这种观点和政策主张的。例如,曾一度以鼓吹科斯产权理论走红的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就明确提出:“以股份或其他办法把国有企业改私营”。

    晓亮先生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就是私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和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经济,也可以称为民营经济”,又强调“国有经济的改革,尽管有一些大企业要改革成为股份制,而许多中小企业则要成为民营”,实际上是主张通过民营的方式将国有中小企业私有化。

    3、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

    新自由主义思想像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一样重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最佳的可以自我调节的社会结构。因为一方面经济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在自由市场情况下个人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场调节在不受外界干预情况下能够最有效率地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自动地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政府不干预经济,当“守夜人”,认为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往往会使情况变糟。其政策主张最重要的是实行全面的私有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础。实际上新自由主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扫清障碍,所以新自由主义在国际贸易问题上主张完全的贸易自由化。

    我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总体上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改革中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某些影响。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不可调和的对立物,因而建议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其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是:国民经济基本上由市场自发调节,国家实行最低程度的干预,取消国家计划机构,否认国家发展规划。在所有制结构上,取消国家所有制,实行最大限度的私有化;大量吸收外国资本参与私有化改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主张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缩小国有企业涉及的领域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可见在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那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就是实行全盘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很明显,这套改革主张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应当引以为警戒的。

    4、以“现代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仅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不必考虑所有制问题。市场在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间接参与经济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运行。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机制,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容就应当包括:一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二是破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三是要建立、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四是国家摒弃旧的干预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改用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为此,它在实践上的首要主张就是实行广泛的私有化,将国有企业能卖的卖,不能卖的实行股份制,让国家的作用从微观经济运行中逐渐淡出直至完全消逝。

    吴敬琏先生可以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性学者。吴敬琏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就是:“第一,以自主企业制度为基础,不论企业所有制性质如何,它们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主体(自然人和法人),在市场中平等竞争。第二,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第三,以通过市场中介的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节体系。”这一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即抽象出了作为一般概念的现代市场经济,然而其片面性也是明显的:抛开了公有制为主体,从而成为没有公有制的市场经济。他的这个框架的参照系,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在后期中国经济的改革遇到新的困难时,吴敬琏先生仍然认为我国的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是导致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他所给出的建议仍然是消除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干预、完善市场经济法制。

    不可否认,我国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这种观点相符合的,但这种符合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现代市场经济,而是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中一个抽象的层面。

    5、“社会公平+市场效率”的观点

    20世纪末董辅礽先生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我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说就是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结合,即社会公平+市场效率”。提出:我们摒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具有更高的效率。但市场经济在运行中有失效,会产生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其中之一是要素社会分配不公。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在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必须使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完善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观点的影响较大,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社会上一种流行的主流观点。在这种观点影响下,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定义,主张将公有制为主体从社会主义定义中抽掉,提出什么“普遍幸福社会主义”、“功能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等于社会主义”、“股份制等于公有制”等等。这些观点都是违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从这些观点出发去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得出错误结论。

    纵观以上五种观点,可以发现在经济理论史上,长期存在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已成为一种教条。整个现代西方经济学都阐明:自私经济人是出发点,市场经济必须以私有制为基础。这种教条在改革初期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市场经济,在改革后期表现为搞市场经济必须搞私有化,成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思想根源之一。近来,有一些同志公开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成是什么“现代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法制市场经济”、“公平与效率统一的经济”、“市场经济就是民营经济”等,就是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科学概念,继续在引起思想混乱。这种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其实质是几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私有制市场经济观”。它已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西方经济学的华丽理论包装。要破除这种错误的教条,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三、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涵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涵义到底应该是什么?我们将从一下几个问题的辨析中寻找答案。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水火不容的吗

    在我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一直就处在我国理论争鸣的前台,试图动摇我国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实际上一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首先,市场经济的概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与商品经济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发展程度与阶段的不同。卓炯先生和于光远先生也历来主张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码事”。厉以宁先生也曾说过:“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样的。”第二,社会分工决定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育程度。一方面,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与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就曾指出,“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列宁根据这一原理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指出,“国内市场的建立(即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