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选
  • 作文大全
  • 话题作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英语作文
  • 作文素材
  • 作文指导
  • 作文评语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作文 > 作文评语 > 正文

    第六章第1节中国古代科学奇才——沈括讲稿

    时间:2020-11-25 11:08:10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PAGE

    PAGE 6

    第六章第1节《中国古代的科学奇才——沈括》讲稿

    教学要求:

    一.了解沈括生平的重大事件,理解沈括的科技思想。

    二.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能够从人物的个例事件了解人物的思想人生。

    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学意识。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章第1节《中国古代的科学奇才——沈括》

    (出示:李约瑟)图上这个人物叫做李约瑟,英国伦敦人。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生物化学专家、汉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也是个中国通。(出示:书本)这是他的代表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是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最深刻、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书中,李约瑟对中国的一位古人有这样一句评价:“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那么这个古人到底是谁呢?他又何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位科学奇才——沈括。

    一.初露才华

    (出示:沈括)沈括,字存中,公元1031年出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沈家世代为官,沈括从小就跟随在外作官的父亲四处奔波,母亲许氏,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妇女。沈括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他跟随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饱览了华夏大好河山和风俗民情,视野和见识都比一般同龄孩子开阔得多,兴趣爱好也广泛得多。日月星辰、山川树木、花草鱼虫,没有他不喜欢琢磨的。同时有机会接触社会,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增长了不少见闻,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

    传说,有一次小沈括给母亲许氏背诵白居易的一首诗。当背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句时,突然半日沉默不语。许氏出身士大夫家庭,性情温柔,知书达理,对于儿子凡事总好刨根问底的脾气,早已十分熟悉。她见儿子又犯了犟劲,只是笑了笑,递给他一件外衣,嘱咐道:“别背了,今儿天气这么好,邀几个小伙伴到城外山上转转去吧。山上风大天凉,把这件衣服带上。”当时,正是四月暮春天气,庭院中的桃花纷纷谢落,已是“绿肥红瘦”,然而当小沈括和孩子们爬上城郊的山峰时,那满山遍野的桃花却开得正艳,好似一片红霞。沈括抚着一枝桃花,呆呆地嘟哝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猛地一阵山风吹过,他不由得打了个寒噤,脑子里蓦然闪出母亲的话:“山上风大天凉?”沈括一下子明白了:山上与山下,温度有所差别,所以植物生长的情况也不同。白居易写的没错儿!

    二.主持司天监

    公元1061年,沈括出任宁国(今安徽宁国)县令,开始走上仕途。公元1072年,沈括被任命负责领导司天监。(出示:司天监)司天监是中国古代掌管天文历法的长官。唐朝起官署称司天台;五代及北宋元丰改制前官署称司天监,主官称监。

    可见,这是一个业务性很强的部门,没有专业知识是不能胜任的,但事实上司天监一直被一些既无书本知识,又不会实际观测的“市井庸贩”所把持。沈括上任伊始,就开始进行整顿。沈括不俱权贵,先后罢免了六名不学无术的旧历官;不计出身,破格推荐精通天文历算、出身平民的淮南人卫朴进入司天监,主持修订新历的重要工作。

    (出示:卫朴)这就是卫朴。中国北宋天文学家,数学家,安徽淮南人,平民出身。从小酷爱天文和数学,由于家境贫寒,白天只得从事劳动以维持家庭生计,晚上读书。久而久之,昏暗的油灯严重的损害了他的视力,致使卫朴在30多岁时就双目失明。沈括在在江浙一带考察时发现了这位通历法、精算的盲人卫朴,后举荐卫朴入司天监。当时一些世袭的历官,瞧不起这位出身平贱的盲人,故意从中阻挠,沈括力排众议,让卫朴主持修订历法。

    沈括和卫朴治学态度认真,对旧历官凭借演算凑数的修历方法非常不满,主张从观测天象入手,以实测结果作为修订历法的根据。进行实测就必须要有精确的观象仪器,沈括按照严谨的程序对旧机器进行检测,发现大多“疏谬不可用”,必须改造。他先制定出改造方案,再试制出小的模型。一切经过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后,才正式开始制作。一年后,一套全新的观象仪器——“浑仪”、“浮漏”、“影表”制作成功。

    (出示:浑仪)这就是浑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原来的浑仪结构十分复杂,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沈括对浑仪作了比较多的改进,为仪器的使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后来元朝郭守敬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出示:漏壶)这是漏壶,是古代测定时刻的仪器,由几个盛水的容器装置成阶梯的形式。沈括对漏壶也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漏壶,流水更加通畅,壶嘴也坚固耐用多了。

    (出示:圭表)这是测日影的圭表,所以又叫“影表”。圭表是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同时圭表还可以用来制定节令,作为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沈括在《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等三篇论文中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详细说明改革仪器的原理,阐发了自己的天文学见解,在我国天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有了精深的理论,又利用了准确的观测工具,公元1075年,一部全新历法《奉元历》问世。《奉元历》较之以往的历法都要更合乎实际,虽然由于守旧者的顽固反对,《奉元历》十五年后即被废止,但其影响极为深远。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就是遵照沈括的修历原则修制而成的。

    后来沈括又进一步提出了用“十二气历”代替原来历法的主张。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中,以太阳运动设置的节气,与以月亮运动设置的月份,两者关系不固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往往出现时令已进入春季,而月份还在冬季,即季节与月份不符的情况,用加闰月的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亦无法消除这个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沈括大胆革新,创立了十二气历。

    它以十二气作为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月,并且按节气定月份,立春那天算一月一日,惊蛰算二月一日,依此类推。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间,即使有“两小相并”的情况,不过一年只有一次。有“两小相并”的,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没有的,一年共三百六十六天。这样,每年的天数都很整齐,用不着再设闰月,四季节气都是固定的日期。至于月亮的圆缺,和寒来署往的季节无关,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望就行了。沈括所设计的这个历法是比较科学的,它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二十四节气的设置,是中国古代在历法制度中的一项独特创造。它正确地反映了一年中季节和寒暑交替的客观规律,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十二气历》是革命性的创新,完全否定了沿用已久的传统阴历,因此在当时是难以实行的。沈括也预见到他的这一主张必定会遭到顽固守旧派的极力阻挠,而暂时不能实行。但是,他坚信后世必然会被广泛使用。果然,19世纪英国气象局统计气候和农业生产用的《萧讷伯历》,也就是采取和沈括相同主张的一种历法,而现在世界各国采用的公历,也就是阳历,其实在分月上还不如沈括的“十二气历”合理。

    三.制地图

    公元1082年,是沈括仕途的一个的折点。大将军徐禧等人率领兵七万多人,攻入西夏横山地区,直逼西夏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了消灭西夏,徐禧等人在永乐川筑永乐城(今宁夏境内)。(出示:永城)这就是永乐城遗址,筑城后不久,西夏梁氏领军三十万攻永乐城,徐禧仅以兵万人列阵城下,战败后退入城中。夏军兵围永乐城,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沈括以及宦官李宪等人的救兵受阻。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等人死难,宋军二十多万士卒役夫阵亡,史称永乐之败,沈括也因此被贬,后迁居秀州(今浙江嘉兴)。

    早在被贬十年前,沈括就奉旨编绘一部新的全国地图,但繁重的政务使他一直无法全力以赴,秀州时期恰恰给了他一个机会,最终完成了这一工作。

    (出示:北宋地图)这是北宋时期中国地图。可以看出,北宋王朝版图较小,周边各族土地均不属于其统辖范围,但当时人绘制地图或地理著作时,往往喜好将这些历史上曾属中央王朝所管辖的周边土地也囊括在内,虽然这是一种爱国思想的表达,但却是违反实际的,更是不科学的。沈括首先摆脱这种思想的影响,本着科学实际的原则,仅绘制当时属于宋王朝守令管辖的疆域版图,管辖不及之处均不在其内,这样就科学的体现了疆域的实际变化情况。应当说,这是绘图指导思想的一大进步。

    在制图技术上,沈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总结了制图七法——分率、准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改变了以往制图的“四至八到”的法定方法,设置了按方域划分的“二十四至”法来标志州县方向,从而大大提高了地图的科学性。

    他还有一大创造,就是用“飞鸟图”绘制地图,使得北宋的地图越来越精确。在宋代,由于测绘技术的局限,绘制地图用的是“循路步”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数据绘制地图,由于道路弯弯曲曲,山川高低错落,用“循路步”法绘制的地图与实况有很大的误差,图上差之一厘,实地就差之千米。他采用“飞鸟图” 也就是用飞鸟直达的距离,有点像现在的航空拍摄,使得地图的精确度大为提高。

    经过广征博引,参考了丰富的资料,用了两年时间,终于编绘出一部二十幅的地图。其中包括全国图一幅高一点二丈,宽一丈,并附有专书说明,地方路图十八幅,命名为《守令图》又称《天下州县图》。由于正确的指导思想及先进的制图技术,《守令图》成为一套当时最为精密的、先进的、科学的地图。

    但后来北宋、南宋战乱频发,《天下州县图》也毁于战火之中,成为千古遗憾。

    四.著书

    (出示:梦溪园)这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一处宅园,称为“梦溪园”。沈括在此渡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七八年时光。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记载下来,形成了一本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这份笔记有26卷,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出示:梦溪笔谈)这就是《梦溪笔谈》,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国家图书馆藏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此本根据南宋乾道本重刻。此本曾为元明两代宫廷所藏,后散出民间,终为民国时期藏书名家陈清华所得。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从寓居香港的陈清华手中斥巨资购回。2003年“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影印出版,2008年进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梦溪笔谈》主要包括三方面科技记录:(出示:第一)第一是对自然自然科学现象的记录与描述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和描述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并进行了分析,有很多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比如这一段:(出示:陨石)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这是对常州陨石的记录,描述之完整、详尽在世界科学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

    再如这一段:(出示:石油)

    “鄜、延境内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石油”一词,也是第一次对石油形态与开采过程的记载。书中所记录的就是现在的长庆油田。

    (出示:第二)第二方面是对以往科学技术的记录及见解

    两宋期间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总结时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以往的科学技术进行了记录,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比如(出示:指南针)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不仅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了四种放置指南针的的方法:把磁针横贯灯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丝线悬挂起来。最后沈括指出使用丝线悬挂磁针的方法最好。另外,沈括在书卷二十四《杂志一》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发现晚了四百年。

    再如这段:(出示:活字印刷)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这是活字印刷术的记录,是独一无二的珍贵史料,正是出于这段记载,人们才活字印刷术最早是在中国发明的。

    (出示:第三)第三方面是记录了作者自己的科学实验及创新

    作为一位科学家,沈括本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也记录在《梦溪笔谈》之中。

    (出示:共振)这是沈括的一个著名实验。他剪了一个纸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弹动和该弦频率成简单整数比的弦时,它就振动使纸人跳跃,而弹其它弦时,纸人则不动。沈括把这种现象叫做“应声”。这个记载揭示了“共振”是沈括的首创。在西方,直到十五世纪,意大利人才开始做共振实验。至今,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物理课堂上,教师还使用这个方法给学生做关于共振现象的演示实验。

    相传沈括,曾在一位转运使手下当官。在频繁的接触中,转运使发现沈括才华出众,很想把才貌双全的女儿嫁给他。正在这时,一位多嘴多舌的同僚告诉他,说近来沈括常出入酒店,回来就闭门不出,想必是醉得人事不省,在蒙头大睡哩。转运使听后心中十分不悦,便径直闯入沈括住处。推开门一看,那沈括正在摆弄桌上摞起来的酒杯。见转运使大驾光临,沈括忙让座倒茶,并把这些天的发现对上司娓娓道来。原来,酒店里常把酒桶堆成长方台形体,从底层向上,逐层长宽各减一个,看上去四个侧面都是斜的,中间自然形成空隙,这在数学上称为“隙积”。数学上又把计算中间空隙的体积的方法,叫做“隙积术”。(出示:隙积术)这幅是隙积术示意图。沈括苦思冥想,就是在研究“隙积术”。转运使听罢,这才转怒为喜。没多久,沈括便成了转运使的乘龙快婿。沈括是历史上第一个发明“隙积术”的人。

    在理论上,沈括对数的本质的认识也很深刻,指出:“大凡物有定形,形有真数。”显然他否定了数的神秘性,而肯定了数与物的关系。日本数学家山上义夫评价说: “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样一个。我把沈括称做中国数学家的模范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当的。”

    纵观沈括一生,他善于从书本中汲取前人的知识,更善于从科学实验中发现规律和以实验证其结论。(出示:宋史)《宋史·沈括传》中称“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凡所至之处,莫不探究,或医师,或里巷,或小人,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隐者,无不访求。”由此可以看到,沈括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宝贵的科学遗产,还有更珍贵的科学精神。

    好,本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