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选
  • 作文大全
  • 话题作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英语作文
  • 作文素材
  • 作文指导
  • 作文评语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作文 > 作文评语 > 正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首创者:卓炯

    时间:2021-01-10 12:06:44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736X(2011)04-0008-07

    卓炯(1908-1987年),男,湖南省慈利县人,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公认的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首创者和马克思经济学中国化的开拓者。

    卓炯又名卓尚清、卓孟晋,笔名于凤村、孟光。1908年1月24日出生,1987年6月24日在广州因病逝世,享年80岁。卓炯生前曾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山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资本论》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人口学会会长,广东省经济学会顾问,广东省社科联顾问,广东省政协委员和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于193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6年广东学海书院研究生肄业;1941-1946年在中山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

    卓炯长期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资本论》研究。他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提出:计划经济的基础是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他于1961年发表文章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条件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他始终贯彻的中心思想是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的存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商品经济的社会性质和特点。这一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决定原理的提出,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被称为“卓炯定理”。他认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还认为,马克思《资本论》中包含的一般劳动过程范畴体系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而开辟了马克思经济学新发展和中国化的道路。他创立了经济范畴两重性原理和“生产形式”学说。他在1979年率先提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破除产品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的这一理论奠定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为了表彰卓炯作出的杰出理论贡献,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卓炯“广东省特等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卓炯的代表性著作《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于1998年在全国范围内被评选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成为中国经济学的一面旗帜。卓炯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坎坷艰难的探索历程

    1908年1月24目,卓炯出生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国太桥乡雄黄村一位贫苦矿工家中。他是慈利卓氏第二十七代,为代尚字辈,起名卓尚清,上学以后改名卓炯。为了纪念卓炯诞辰一百年,珠江电影制片集团公司拍摄了一部专题纪录片《普罗米修斯的微笑——卓炯启示录》,曾经在广东卫视和中央电视台播放(纪录片解说词参见:李炳炎著《论卓炯经济学说》附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是他,用毕生的胆识和智慧谱写了探索真理而历尽磨难的壮美人生;是他,从1957年起就播撒市场经济的火种,把富裕和幸福撒向人间,而自己却遭折磨九死一生。2005年3月24日,刘国光、薛暮桥、马洪和吴敬琏获得了“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然而,该奖评委赵晓博士向媒体表示:如果该奖项不规定只授予活着的人,那么理应授予贡献更大的经济学家卓炯、顾准和孙冶方。第一人是卓炯,他早在1961年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而且他在最曲折的年代也没有放弃思考和探索的责任。

    卓炯出生在动乱而多难的社会。中华民族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劳苦大众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风起云涌。作为一名矿工的儿子,自幼看到父辈在黑暗的矿井里受尽苦难折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对旧社会反动派仇恨的种子,充满了对救国救民、建设新社会的向往。他3岁那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9岁那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3岁那年,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青少年时期的卓炯,是一位热血革命青年,受到革命烈火的锤炼,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对其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卓炯的求学生涯充满艰辛。他自幼聪颖过人,酷爱读书。由于家境贫寒,卓炯直到10岁才上小学。他的父亲勒紧裤带供他上学,希望通过求学改变孩子的命运。卓炯老家曾存放过一个木桶,里面装满了卓炯读过的书籍,其中还存有一篇卓炯的作文稿。他的老师在上面作满了称赞的卷点,并作了这样一句批注:“该生才气超群,长大后必为慈利第一人。”1922年,卓炯15岁,在读小学五年级时考进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即现在的常德一中。在北伐大革命潮流的影响下,在读师范的18岁的卓炯,开始关心政治,接受了进步教师张锦周对他的启蒙教育,并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湘西青年社的活动。1926年冬,他在师范学校毕业,面对当时的大革命形势,他改变了原先当教师以养家糊口的想法,决心投身到大革命中,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

    参加大革命,使卓炯接受了火与血的洗礼,培养出了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这影响了他的一生。为了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卓炯又开始了他的被中断了的求学生涯,回到学校和书桌旁。1931-1935年,卓炯就读于中山大学,获得了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1936年,他在广东学海书院攻读研究生;1931年,他考入了广州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师从进步教授何思敬、邓初民、周谷城和杨东纯。这些著名学者不仅给卓炯传授学问,还教给了他做人的道理。中山大学四年的读书生活对卓炯高尚的人品和文品的形成,无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些德高望重的进步教授的影响下,卓炯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写文章向进步刊物投稿。在广东学海书院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卓炯发表了3篇高质量的论文,开始以青年学者身份出现在学术界。同时,他结识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刘佛年,促进了卓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

    1941-1946年,卓炯在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担任讲师、副教授;1940年8月,33岁的卓炯被请到中山大学理学院讲授政治经济学课程;1941年,他进入法学院社会学系任讲师,因讲授政治经济学概论,他刻苦研读了王亚南、郭大力翻译的《资本论》,为日后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2年,卓炯的论文《社会价值论商榷》在《经济科学》杂志第2期发表,文中多处引用了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中文本《资本论》中的有关文字。这说明了当时卓炯已经十分熟悉《资本论》。随后,他花了几年时间深入研究《资本论》,倾心于马克思学说,曾写下不少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卓炯经常与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一起钻研马克思《资本论》,两人志同道合,结为知音。王亚南作为《资本论》的第一位中文译者,有着非常深厚的理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