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选
  • 作文大全
  • 话题作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英语作文
  • 作文素材
  • 作文指导
  • 作文评语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作文 > 作文评语 > 正文

    女性成长小说《洛丽塔》解读

    时间:2020-12-31 03:06:03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 《洛丽塔》是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作品中最受争议也最具影响的小说。一经出版,立即引起轰动。虽然这种轰动曾夹杂着巨大的责备与批判,但不可否认《洛丽塔》在备受争议中的“经典”性。贯穿《洛丽塔》整本书的主线为两条,其一为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情感走向,其二为洛丽塔的成长。两条明暗线索的相互融合,使《洛丽塔》的逻辑和叙事错落有致,让读者感受到了亨伯特的疯狂和一个豆蔻年华女孩的成长。本文主要从女性成长小说视角探讨女主人公洛丽塔在短暂生命中从天真无邪到理性成熟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洛丽塔》 成长 女性成长

    《洛丽塔》是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所有作品中最受争议也最具影响的小说。《洛丽塔》自1955年问世以来备受关注。作品中的伦理问题、写作方法、语言风格、叙事技巧等都是学者们探究的对象。小说描述了一段中年男人与少女的畸形恋。女主人公洛丽塔的形象深入人心,众多学者对纳博科夫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进行了不同理论视角的剖析和解读,但很少有人对小说中少女洛丽塔的成长历程给予关注。《洛丽塔》的悲剧性,不仅在于小说本身有违伦常的设定,同时在于洛丽塔成长中的转变,洛丽塔的艰难成长历程给小说带来了更多的现实意义,留给人们深深的思考和探索。在解读《洛丽塔》的女性成长小说前,首先应对《洛丽塔》的成书背景及研究现状有所了解。

    一 《洛丽塔》的成书背景及研究现状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被批评界推崇为后现代经典之作。纳博科夫1899年出生于一个富裕显赫的俄国贵族家庭,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后,纳博科夫一家乘船离开俄国,在克里米亚生活了一年半的时间。之后,随着克里米亚白军起义的失败,纳博科夫全家前往欧洲西部。1940年,为躲避纳粹军队,又举家前往美国。每年夏天,纳博科夫都会在居住地附近的山脉收集蝴蝶,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洛丽塔》的小说写作。小说的主要人物设定为法裔美国人亨伯特和少女洛丽塔。亨伯特少年时期的初恋早夭,使得亨伯特对少女情有独钟。偶然的机会亨伯特发现了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为了接近她,亨伯特设法成为了洛丽塔的继父。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感情无法自拔,在间接导致洛丽塔的母亲车祸去世后,带着她在美国各地游历,实际上是在逃避罪责。最终,洛丽塔还是离开了他。1950年17岁的洛丽塔因难产而死,而亨伯特则在枪杀拐骗洛丽塔的奎迪入狱后因血栓病死于狱中。小说中女主人公名叫桃乐莉·海兹,洛丽塔为西班牙文发音的小名,被用作书名。

    《洛丽塔》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阅读《洛丽塔》对读者来说最初往往是一种道德考验,但如果一直纠结于道德,就会误读纳博科夫写作的本意。《洛丽塔》的出版和阅读史,使作者和小说本身受到了足够多的误解。由于故事设定问题,小说《洛丽塔》最初并没有通过审查,多次遭到美国出版商的拒绝,最后纳博科夫不得不将其交给巴黎专门出版色情书籍的奥林比亚出版社,直到1958年《洛丽塔》才在美国出版。之后,很快在《纽约时报》畅销书中蹿升到第一位。出版后《洛丽塔》的畅销使“洛丽塔”成为知名度极高的名字,同时也使其成为从美国现代社会消失的名字,没有家庭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叫“洛丽塔”。

    关于《洛丽塔》的研究,视角多元,成果颇丰,大部分集中在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评,以及互文性或比较研究、语言风格、各种主题和叙事学研究等,但对《洛丽塔》中比较明显的女性成长主线研究并不多。女主人公洛丽塔从十二岁到十七岁短短的五年中完成了其从天真的女孩到理智的女人成长的人生历程。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洛丽塔》,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从女性成长的主题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二 《洛丽塔》女性成长小说解读

    成长小说与其他类型小说一样,有其鲜明的特征。成长小说内容主线为人物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通常为青少年,具有亲历性,能够对个人的成长体验和心理变化有所反映。天真的主人公在难忘的经历中,最终向成熟迈进。成长小说往往是揭示主人公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过程。成长小说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和心理特点,长期以来各国作家们最喜欢的题材之一便是成长小说。童年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十分自由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他们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不会刻意隐藏自己的情绪,简单、随性。最初的洛丽塔,正是这样一个女孩。《洛丽塔》是女主人公的名字,她灵动而叛逆,自觉独立、成熟,但在很多事情上却表现出依赖与天真无知。《洛丽塔》整本书以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情感发展变化为明线,以洛丽塔的成长为暗线。洛丽塔在绿绿的草地上趴着,不断敲动的双腿可以看出她的调皮,眼神是不自知的无所谓,透过被水洒湿的身体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她正在成长的美好女性躯体。这就是洛丽塔的出场,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对洛丽塔的描述已经表明她像美丽的小花一样需要在灌溉中成长。正如小说中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描述,在他眼中,洛丽塔生机勃勃、变幻莫测,与一般的十二三岁孩子一样活泼,这一时期的洛丽塔有如带着光环的仙女,照亮了亨伯特荒芜的心。

    洛丽塔生长在缺失父爱的家庭里,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的洛丽塔对外面的世界既陌生又好奇。亨伯特一步步地接近洛丽塔,这个中年男性的出现唤醒了洛丽塔内心缺失的一面,她本能地走向亨伯特,对这个外貌英俊、举止优雅的男人,洛丽塔的儿童好奇本性显露无疑。此时的洛丽塔是天真无邪的。基于心理吸引力,洛丽塔很喜欢与亨伯特在一起玩,但对亨伯特的真正意图并不能完全看透。童年时期的懵懂,是洛丽塔后来痛苦生活的伏笔。小说中很大篇幅都在描写洛丽塔与亨伯特的旅行,沿袭了传统成长小说的故事结构,使洛丽塔在旅行中经历各种事件从而获得新的人生感悟逐渐成长起来。洛丽塔的快速成长主要在母亲死后,与继父亨伯特的两次旅行期间。洛丽塔的母亲得知丈夫与自己结婚的真相后,在奔跑中不幸车祸身亡,洛丽塔由此开始了与继父在美国的公路上的旅行。洛丽塔在母亲死后被继父带离拉姆斯代尔的家后就不曾再回去过。这种不能回头的旅程,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无法回头的象征,过去对于洛丽塔来说剩下的唯有或美好或痛苦的回忆。

    旅行的开始源于亨伯特的蒙蔽,洛丽塔在这一阶段尚处于童年无意识时期。虽然洛丽塔认为自己很成熟,但实际上仍然带着孩子般的无知。亨伯特的友好,是洛丽塔同意出行的主要原因。洛丽塔成长在缺乏父爱的环境中,而亨伯特作为她名义上的继父一直以来都可以满足她的任何意愿,她对亨伯特可以说丝毫没有防备。旅行开始前,洛丽塔可以在亨伯特面前无所顾忌地做她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即使偶尔对亨伯特所表现出的抵触情绪,也带着孩童的任性,最终都会在亨伯特的威胁下不得不屈从。但在这次的旅行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洛丽塔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她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逐渐从懵懂中苏醒,看到了亨伯特的真正目的,对与继父一起生活开始产生厌倦。洛丽塔开始想要逃离亨伯特的掌控,她的这种心理变化和成长催使她对剧作家的爱恋更加强烈。为了从亨伯特的身边逃脱,洛丽塔面对亨伯特时开始采用聪明而有技巧的方式。美丽的洛丽塔面对亨伯特的逼问,仅仅狡猾地一笑,微微翘起唇角,便能够俘获亨伯特。

    旅行的第二阶段对洛丽塔来说,是其成长的重要时期。相对旅行初期中与亨伯特的相处方式,洛丽塔在此次旅行中有了更明确的思想意识,对待亨伯特时尽量采用迂回方式,避免与亨伯特有正面冲突。她学会了有计谋地摆脱亨伯特的控制,编造一些亨伯特察觉不到的理由摆脱亨伯特控制范围,为逃跑默默地做准备。洛丽塔的表达方式也一改童年时期的蛮横无理,尽量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理性,在平和的状态下对抗亨伯特。洛丽塔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逐渐抱着内心对真爱的渴求快速成长起来。在最后一次与亨伯特的见面中,洛丽塔的成长痕迹在书中有了直白而确切的表现。当时的洛丽塔已经怀有身孕,面对这个她曾经认为害死她母亲还想毁掉她的男人,给予了宽容的态度。虽然与亨伯特在一起的日子生活更加舒适,但她却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可以被亨伯特的金钱等诱惑所俘虏,她坚定地拒绝了亨伯特的邀约。此时的洛丽塔对丈夫满怀忠诚与信任,对于未出世的孩子浑身散发着温柔的母爱,这些都表明洛丽塔已经从当初的不谙世事、肆无忌惮的女孩脱变成长为可以风轻云淡面对事实的成熟女人。

    成长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建构要素是她成长中贯穿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人与事。在洛丽塔十七年的人生中,除了母亲,促使她快速成长的便是亨伯特与奎迪。洛丽塔的成长同时体现在对待奎迪的态度上。虽然奎迪玩弄了她的感情后又将她抛弃使其在爱情里受了伤,但她对奎迪仍然保留着爱情,却能理性地选择远离。从洛丽塔的成长过程中,可以看出《洛丽塔》其实是一部女性成长小说。洛丽塔的成长与其他女性成长小说一样,离不开感情、爱情与婚姻等关系,这些与其心理变化密切相关的因素促使她的思维模式与语言模式均发生了变化。由此,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洛丽塔的成长轨迹。洛丽塔对亨伯特的接近来自于其天性中的恋父情结;为了追求真爱,她设法从亨伯特身边逃脱走向奎迪;但当她意识到奎迪并非真正地爱自己时,已经逐渐成熟的洛丽塔选择了放弃,最终洛丽塔嫁给了一个普通年轻人。她的婚姻并非出于爱,仅仅是她年纪轻轻经历了各种跌宕起伏后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心理成熟后的洛丽塔选择了这种没有太多激情的生活,却前所未有的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这种从叛逆、暗涌归于满足、平静的心态,正是洛丽塔成长的心理写照。

    “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与其说《洛丽塔》是一部批判之书,不如说她是一部女性成长小说。对于年轻的洛丽塔来说,十七年的人生无疑是个悲剧,但在她短暂仓促的生命中我们仍然看到了洛丽塔在成长过程中的鲜明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新春、陈琳:《洛丽塔——美丽蝴蝶的“茧”》,《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田俊武:《纳博科夫的旅行生涯与〈洛丽塔〉中的旅行叙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4] 姜炜:《思潮的迷宫 想象的越界——论〈洛丽塔〉的后现代文化特质》,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 张素娟:《主体欲望在三界中的轮回——对〈洛丽塔〉拉康式的解读》,《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6] 牛志萍:《梨花海棠争娇艳,可怜最终同凋谢——〈洛丽塔〉中男女主人公悲剧根源及意义分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第4期。

    [7] 罗桂保、陈美龄:《欲望的悲剧、爱情的哀伤——评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甘肃高师学报》,2008年第11期。

    [8] 朱毅、晋刚:《教育的尴尬——试究〈洛丽塔〉悲剧性结局背后的深层原因》,《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11期。

    [9] 盖建平:《“在更安全的世界养育更好的一代”:——再论〈洛丽塔〉的道德主题》,《俄罗斯文艺》,2013年第7期。

    (张学敏,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