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选
  • 作文大全
  • 话题作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英语作文
  • 作文素材
  • 作文指导
  • 作文评语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作文 > 作文评语 > 正文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的课程意识

    时间:2021-02-03 09:12:3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当前许多在教师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其实不是教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在课程设计时就有问题。教师真正讲授的内容和传递给学生的内容其实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信念和态度而解释了的课程。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生成能力,并将具有课程意识作为教师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但现在从农村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农村教师呈现年龄偏高或偏低、学历普遍偏低的特点,部分学校还有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任课的现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使农村新课程的实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所以如何改变农村教师传统观念,使其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建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合理、有效地运用现有资源,从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入手,才能推进新课程改革在农村的顺利开展。

    一、课程意识的内涵

    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

    1、课程主体意识。课程意识包括两个方面,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中的重要元素,教师是课程的建构者,强调和突出学生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中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起到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和援救者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学生需要,创造激发学生思考的学习情景,唤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只有确立师生的双主体意识,实施双主体教学,才能推动教学的有效开展。

    2、课程生成意识。课程不是由专家预先开发的成品,而是师生双方在互动中生成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发展课程目标,教师应从三个层次考虑。一是认知的层次,即引起学生认识领域的变化或成长,根据学生所需来教授扩展知识内容,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二是教学的层次,即老师和学生互动建构的方向与模式,扩展原有的教与学的单一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动态的生成课程价值;三是价值的层次,即怎样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引导,并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作用中一定会产生新的目标、问题和价值观,作为参与者的教师应该及时认识到这些生成性主题的正确性,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通过学习过程来肯定其存在的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学习模式引向新的领域。这些都需要教师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和价值观多维度关注学生。

    3、课程资源意识。任何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开发与利用大量的课程资源,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有时更明显的表现在教师对待资源的态度与处理方式上。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以及当地丰富的环境资源找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元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的主题不断的开发和利用潜在的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

    二、农村教师课程意识困难

    首先是观念困难。教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生成正确的课程意识。在我国大多数偏于农村地区,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超越传统的课程观,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反思的是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理念和行为。教师要反思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的反思,达到课程意识逐步明确。

    其次是农村师资困难。由于经济发展制约,农村教师学历普遍较低,据调查,农村中学真正从正规全日制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不足20%,其余大部分教师主要是中师中专或高中毕业到中学任教后通过自修、函授等形式获得的专科或本科文凭。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和中部的农村中小学,有不少是从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有的地方还有大量的代课教师,这类教师学历普遍较低。据统计我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现仍有代课教师50.6万人,占西部农村教师的20%。

    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较低也影响农村教师课程意识。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所学知识较陈旧、老化,许多教师又不善于知识更新,教学方法呆板,讲课教条化,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统计,在小学抽样调查101018教师,35岁以下的占37.45%,45岁以上的占33.82%,老化现象严重。同时学科结构不合理,性别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影响着教师群体课程意识的发展。

    第三缘于农村教师教学及生活压力。由于农村教师待遇较低,造成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例严重失衡。以青海省为例,从2000到2003年,青海农村普通初中的在校生数量由8.62万人增至9.77万人,增幅达到13.2%,专任教师的数量则由5523人增加为5838人,增幅为5.7%。这样的师生比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初等教育师生比1:25的比例,也就是说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需要,一些学校被迫让教师上更多的课来解决问题,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在农村,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教师的工作不仅仅限于学校内的教学工作,他同时还要兼顾家庭的农业劳动,这些方面使农村教师较城市教师的劳动量明显增加,必定会减少教师在课程理解上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是财政困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使得农村教育举步维艰。由于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比例还相对较少,许多县乡政府的财政无力对教育进行投入,加之教育成本的提高,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现象严重。在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很多农村代课教师每月收入不足100元,而农村教师工资普遍较低,大学生毕业都选择城市就业,回农村任教的很少,并且原有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城镇学校教师严重超编,非教学人员比例增大,然而农村学校为了教学需要,却只能通过代课教师来解决。

    三、应对措施

    1、加大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农村学校利用教学科研机构,邀请具有课程意识的专家或优秀教师,经常进行新课改的培训,以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方式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解决教师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开展素质教育需要营造宽松的教师发展环境,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方式没有固定不变的答案,也没有可供遵循的模式,必须允许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建立区域间学校的联系沟通机制,通过相互听公开课,以开放、互动的模式探讨对课程意识的理解,以及取得的成功经验,促进教师共同发展,提高区域内教学质量。

    2、改革教师考核制度,科学评价教师业绩

    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只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严重的影响了教师对新课改参与的积极性,主动反思课程意识无从谈起。新课改要求建立一种发展性评价体系,摒弃单纯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工作好坏的片面评价方式和行为,减轻农村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所以废除单一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建立一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评价制度是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当务之急。

    3、充分利用农村丰富课程资源

    课程不局限教材,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学生的需求是无限的,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利用教材,努力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农村教师应看到自身所处的优势,农村自然资源丰富,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地的地域特点及农村孩子的农村生活经验来设计讲课,农村的生产生活内容、自然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将这些课程资源和学生学习知识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掌握。虽然农村教学设备匮乏,但农村孩子的淳朴,农村资源丰富,社会压力小应该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4、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要彻底改变农村教育的诸多问题,切实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优化农村教师素质,光靠宣传是不够的,教育经费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中央加大投入、地区配套供给,多渠道积极筹措、鼓励民办教育、压缩行政开支、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筹集经费。依法保证农村教师待遇的落实,必须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保障农村教师基本工资待遇,建立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同时要打破收入上的平均主义,改革校内分配制度,建立农村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另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采取优惠条件引进优秀人才,带动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农村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呼唤农村教师的课程意识,这是一个漫长、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需要教师个人、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责任编辑 王波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