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写作指导
  • 论文格式模板
  • 职称论文
  • 政工论文
  • 管理论文
  • 科技论文
  • 技术论文
  • 学术论文
  • 学科论文
  • 毕业论文
  • 其它论文范文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论文 > 其它论文范文 > 正文

    浅析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象

    时间:2021-02-03 21:14:0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大学生转专业是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也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应引起高等教育从业者的普遍关注。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也颇为复杂,是社会就业环境变化、学校政策利用、大学生个人认知转变及兴趣爱好转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本文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对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希望对转专业现象有所认知,达到学校和学生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杭州师范大学转专业双赢

    在高考录取政策导致的“专业与兴趣不符”及毕业之后专业与职业不对口导致的“就业压力”的双重影响之下,高校开始了大学生转专业的探索和实践。从2002年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相继出台了转专业政策。2005年9月1日,教育部签署的新《规定》正式开始施行。新《规定》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承担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机构对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研究生、本科和专科(高职)学生的管理,是高校大学生转专业及进行相应管理的基本政策性依据。新《规定》第三章“学籍管理”中,将“转专业与转学”单独列为一节,其中第十八条就明确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新《规定》施行以后,转专业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便开始逐渐形成、完善,现在已经成为各高校重要的教育管理内容之一。

    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秉承向一流高校发展的目标,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每年4月都会组织符合要求的本科生进行转专业工作。转专业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学生参加转专业的考试,最终根据考试成绩及综合表现,允许一定比例的学生转专业。转专业工作开展以来,最终转专业成功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2009年杭师大共有43位同学转专业成功,2010年转专业成功人数上升至143人,是2009年的3倍多。从学院分布看,转出人数占学院总人数比例较高的有国际服务与工程学院、护理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阿里巴巴商学院等,而较热门的转入学院分别为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音乐学院等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学院。

    一、杭州师范大学现行转专业政策

    《杭州师范大学关于做好2012全日制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是目前杭州师范大学转专业工作唯一的政策依据,具体规定如下:

    (一)转专业时间及对象

    转专业工作统一安排每年的4月份进行,主要针对有转专业意向的大一、大二学生。其中三位一体、新疆定向生、在校期间已转过专业的学生除外。

    (二)转专业原则及要求

    转专业学生应确有专长,转入另一专业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积极性。为了尊重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尊重学生专业兴趣,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表现优良;学习勤奋、刻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且无受处分记录。

    同时,转专业学生在符合转专业要求的条件下,原则上要求转入下一级学习。其中,申请转入热门专业、非师范专业转入师范专业的,各学院在不违背教务处文件的前提下,应有具体的考核细则。

    (三)转专业比例及考核方式

    2012年除部分热门专业与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专业,适当控制转入人数外,其余专业取消了转入名额限制。转专业考核由各学院自主命题,采用理论考试或面试形式。转专业学生是否需要考核,由转入学院自行决定。

    (四)申请转专业本科生的成绩要求

    杭州师范大学在转专业过程中对申请者个人成绩提出相关要求。对于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资格条件,在《杭州师范大学关于做好2012年度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中有清楚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的同学在此期间所修学科成绩必须全部及格”,个别学院也在内部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如学分绩点须达到2.0以上或譬如理科类学院只招收理科类学生等等。

    (五)申请转专业次数及专业个数

    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大学4年只可以申请转入一个专业,杭州师范大学对已转过一次的学生原则上不允许其再次转专业,因此每个本科生在校期间只有一次申请转专业的机会且只能选择一个转入专业。新疆定向生不允许其转专业。学校具体专业可转出及转入人数由各学院制定并汇总至教务处。

    (六)转入专业的考核方式

    据《杭州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转专业名额及考核形式》规定,各学院对申请转入各自专业的考核一般由各专业自行组织,考核方式可以不同。如人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等主要采取面试加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而旅游管理专业则直接进行面试。考核是转专业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各个学院应该结合报名人数及实际情况制定详细考核方式,认真完成相关工作,把好转专业工作中最重要的关卡。

    (七)转专业操作流程

    杭州师范大学转专业工作主要分为三个环节:教务处发布开始转专业的通知——各学院按照要求申报转专业计划——学院告知学生;

    学生向所在学院提交转专业申请表——各学院审核汇总后,将符合条件学生的申请资料和汇总表上报学校教务处——教务处审核后,各学院自主安排考核。(时间地点由各学院通知)

    各学院向教务处上报拟接收的转专业学生名单——教务处会同有关学院进行审核录取——教务处发文并在网上公布转专业学生名单——学生根据学校正式文件转入新专业就读。

    二、杭州师范大学转专业问题现状及成因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转专业现状,深入阐释其中的原因和利弊影响,以便有针对性的提出引导性建议,笔者带领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样本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77份。本文主要依据上述调查资料并结合杭师大公布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

    现状: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

    根据问卷调查资料,177人中,完全没有动过转专业念头的只有9人,经常有此想法的为32人。其中,被调查的大一新生(28人),大二学生(110人)中,几乎全部(136人)有过转专业的想法。每年转专业开始考核前,杭师大各专业都会根据往年学生申请情况以3∶1的比例上报拟转入学生人数。因此,“拟转入学生人数”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学生转专业的实际情况。根据《2011年杭州师范大学各专业拟转入学生人数及考核方式计划表》(杭师大教务处2011年4月28日公布),笔者做了统计,人文学院拟转入学生人数65人,实际申请人数为195人;理学院拟转入学生人数为66人,实际申请人数为198人;外国语学院拟转入76人,实际申请人数为228人;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拟转入学生人数32人,实际申请学生人数为96人,音乐学院拟转入16人,实际申请46人,体育与健康学院拟转入31人,实际申请93人;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拟转入100人,实际申请300人;法学院拟转入人数为40人,实际申请人数为120人;政治经济学院拟转入26人,实际申请78人;临床医学院拟转入36人,实际申请108人,教育科学学院拟转入18人,实际申请54人;初等教育学院拟转入25人,实际申请75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拟转入32人,实际申请96人;阿里巴巴商学院拟转入42人,实际申请人数为126人;经亨颐学院拟转入8人,实际申请24人;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拟钻入47人,实际申请141人;护理学院拟转入学生人数40人,实际申请120人。本次统计的实际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人数与学校公布数字有较大出入。原因为:学校公布的数字实际上是申请成功的人数,由于每个学院都设置了不同程度的申请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申请成功。

    通过上述数字统计,2011年杭师大约有2121人提出过转专业申请。因转专业申请只针对大一、大二学生,有很多有过转专业想法的学生已经放弃。且三位一体、新疆定向生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进行转专业。据此推算,大学生中存在转专业想法的同学数量肯定比较庞大,或者相当庞大。杭师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转专业的想法,已经成为教学管理中不容忽视,也是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

    成因一:日渐增长的就业压力

    随着大学开放性不断增强,高校已成为社会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校转专业现象也不例外,是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人等各种因素融合后的一种外在表现。

    就业环境的变化是促使学生转专业的现实原因。即便从社会这一宏观角度来分析转专业现象,就业机制与市场导向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与普及,毕业生逐年增多,逐渐无法与工作岗位的数量成正比,未就业毕业生呈逐年增长趋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当前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问题。在此严峻形势下,很多大学生,甚至家长及社会培训机构都不可避免的通过就业前景来选择应该读的专业。换言之,对专业的选择,直接影响了将来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不仅如此,市场对于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相比于就业困难的“冷门专业”,就业面广,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自然对于大学生独具吸引力。问卷调查过程中,102人把“就业需要”作为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的原因,约占被调查者177人中的60%。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日益重视,教师行业成为学生就业的青睐之地,师范专业也随之成为“热门”专业,这点在杭州师范大学学生转专业中得到了明显体现。在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及为什么要由非师范专业转为师范专业是,几乎全部学生都提到了“师范专业后走上教师岗位相对容易且教师待遇好,工作稳定”这一因素。根据《2012年度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校内转专业名单公示》显示的信息,对照“原专业”与“拟转入专业”,由非师范专业转为师范专业的占绝大多数。如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转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比例较高,护理学院护理学专业转入历史学、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师范、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比例较高;电子信息类转入小学教育、数学等专业的比例较高。

    由此相比,由“师范专业”转为“非师范专业”的数量则少得多,如仅有小学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个别专业的同学会转入非师范如汉语言文学非师范、经济学、法学等相关专业。

    成因二:个人兴趣、爱好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是促进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原因

    从高校管理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就是要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适度自主选择权是高校允许学生转专业的政策原因,正在积极建设“最关爱学生大学”的杭师大更是如此,2012年的转专业工作就明确指出:“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和发展空间,根据《杭州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校内转专业规定》,日前,我校启动了2012年度本科学生校内转专业工作”。 与此同时,学院科研力量与教学水平的差异也成为影响大学生调整专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个学校都不可避免的在各个专业水平上有一定的差异。纵观杭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前教育、人文教育等教育类专业等专业每年的转入人数都在增加。而历史学(师范)因是省级重点学科,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要转出去的同学几乎是零。这也充分说明,专业优势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具体选择。

    入学前,学生在选择专业表面的“慎重”之下其实存在着很多无可奈何的因素。据调查,当前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都并非处于“己愿”。首先便是受到高考成绩限制,以及学校的志愿分差,专业调控等措施的压力,从而无法真正思考自己喜欢适合哪些专业,往往只能是按分报学校,按分选专业,以能进为先,服从学校调剂,无法做出最为满意的选择。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个性十足,有理想,有追求,即使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来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专业,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77份问卷调查中,133人将“个人兴趣爱好”作为转专业的首要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此得到了真切体现。

    三、对杭州师范大学转专业现象的深入思考

    (一)转专业有利有弊

    一方面,转专业实际上是学生与专业继高考填报志愿后的再一次相互选择,可以视之为资源的重新分配。对学生而言,转专业首先满足了学生的专业渴望,转专业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至少78%的同学转专业后学习积极性保持或上升,其中对新专业充满热情的占了12%,比原先上进的占了42%。对学校而言,经过重重考核,过关斩将而转入的优秀学生意味着大量学生资源流向该校的强势学科,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该专业的规模,使该强势学科强上加强,促使该专业的学科建设能进入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转专业会导致各专业的发展更加不平衡。优势专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意味着弱势或者“鸡肋”学科的生存处境堪忧。大批学生的转出,学生、教师对本专业自信心的下滑,教育质量下降……整个专业陷入恶性循环。我们在问卷调查之余,还与一部分教师及行政人员交流过,他们普遍表示,转专业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量。对教师而言,上课时,精力分配给原先班级的同学已难以照顾全面,再加入新同学会更加分散教师分配在每个同学身上的注意力。对行政管理者而言,他们与教师有着诸多共鸣,转专业学生的学分转换、排课表、考试安排等都加重了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了管理难度。

    (二)转专业消极方面矫正

    大学生转专业对高校教育教学、大学生自身成才成长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高校教育教学秩序、教学资源等产生负面效应。高校可以通过优化转专业政策、开展学分制等多种积极手段减低乃至规避其消极影响,从而达到各方面双赢的目的。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原学院对学生的转出基本上都不做表态,177人中有129人这样认为,占比达到73%,而现院系对转入学生则纷纷表示严格考察,与原学生一视同仁。这说明,转专业中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对转入学院来说,学院和学生对转入的同学普遍持欢迎态度;对转出学院来说,情况则有所不同,或者说,有很大不同。学院和学生基本都持无所谓的态度。针对转专业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及转入转出学院的不同态度,我们应仔细分析,透过现象查找其深层原因,并借鉴兄弟学校的政策实现双赢。

    对学校来说,应该从转专业现象中得到更多启示,深入思考背后的东西。如某些学院如果连续几年都是转出大院,其教学质量、资源配置是否有改进之处?是否完全得当?这种趋势是否应该遏制还是放任自流?办出自己的特色,在鼓励优秀学院继续发展的同时,相对“弱势”学院该如何定位?同学及行政管理人员该得到如何帮助?对以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为目标的杭师大来说尤其如此。学校应该优化转专业的政策,坚持抓住两头,保证中间的服务理念,即转专业的前置介入和服务后置方面必须到位,保证中间,主要是监督,确保转专业过程公正公开公平有序进行。各级学院应该给学生做好通知、讲解、咨询工作,有效防止学生的盲目转专业。对于学生的转出,学院应该为其分析其个人情况以及转专业后将面对的困难;对于学生的转入,学院应该做好严格的考察把关工作,保证转入的生源质量。在控制转专业人数上,应建立有效的机制。

    对转入学院来说,必须进一步发挥优势,实现原教学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及管理等多方面)与新转入学生的无缝对接,进入良性互动。问卷中就有很多同学表示转专业有利于班级文化多元化、扩大交际范围等。因为新同学来自不同的学科,思维方式、学习经历和原班级同学有较大差异,如文科和理科的思维方式,还有不同班级之间的管理方式等,转专业同学的融入,能够给班级管理、活动的策划与安排等注入新鲜的思维。根据问卷调查,对新转入学生普遍困惑的寝室安排、学分互换、评优推荐等问题,教师及管理人员应积极提供帮助,化解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如浙大规定,对于转入人数较多的班级,学院可以考虑让新同学独立成班,共同辅导,顺应小班化的教学潮流。

    对转出学院来说,设置障碍,进行劝阻并不可取,学院应站在为学生考虑的立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个体更好的发展是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学院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他们一起分析转专业的利弊,甚至积极鼓励学生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认识下重新选择专业,这类措施值得肯定。同时,由于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人员和学生待遇,学院应千方百计保证学生和工作人员情绪稳定,查找不到位之处,万万不可持“破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化态度。

    结语

    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资本,因而,积极关注并引导大学生的正确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立足于大学生转专业现象深入剖析,可以在了解当前社会、家庭、校园等方面发展现状的同时更好地认识到大学生身心发展。高校转专业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制下,要完全实现专业对口的选择自由也将是任重道远的,必须深刻认识自我,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积极关注大学生转专业及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现象,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大力倡导良性因素发展,遏制恶性因素蔓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善当前学校教育体制中的不足才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李明辉. 当前我国大学生转专业行为浅析[J]. 消费导刊理论广角,2009(5):246.

    [2]薛天翔. 高等教育学[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方惠圻. 对高校转专业现状的思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刘慧娟,肖珍教. 当前高校本科新生转专业意向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

    [5]曹霞. 高校学生转专业问题的深层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31).

    [6]张维迎. 大学的逻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5-65.

    [7]浙江大学大类招生的本科学生主修专业确认工作实施办法. 浙大发本[2008]81号.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