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大全
  • 名言大全
  • 成功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故事
  • 励志名言
  • 励志电影
  • 励志歌曲
  • 高考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青春励志
  • 职场励志
  • 高三励志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励志 > 励志名言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之内在关系解析

    时间:2021-01-22 18:08:12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旨归的中国梦,有着积极而丰富的价值意蕴。这一价值意蕴,在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涵盖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中国梦理想信仰的价值内核与精神动力,二者有机“融合”,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关系;解析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人们热议与关注的话题。这二者的关系究竟如何,值得我们认真求解。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内核与精神动力

    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凌,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陷入苦难的深渊。为救亡图存、保家卫国,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与探寻。然而,“这些追寻梦想的行动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的屈辱地位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地,中华民族的救亡和发展之梦依然破碎难圆。”历经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跌宕起伏的建设探索与深入推进的改革开放,最终是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解放、独立和复兴之路。现如今,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为远大的目标。”

    风云变幻出晴日,大浪淘沙始见金。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旨归的中国梦,日渐积淀为中国人的理想信仰与精神追求。作为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中国梦指明了中国道路、弘扬了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力量、展示了中国形象,有着积极而丰富的价值意蕴与文化底蕴。这一价值意蕴与文化底蕴,在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涵盖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实际上,“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然构成中国梦理想信仰的价值内核与精神动力。

    中国梦的内涵丰富多维。从精神与价值的角度而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就是探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历史的昭示与实践的探索也一再雄辩地证明,物质贫乏、生活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价值虚无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理想信念、主流价值、社会风尚、伦理道德、精神家园的关注更甚以往。作为宏伟的理想信仰,中国梦凝聚着亿万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归结到精神追求与价值共识上,即体现为以“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简洁、通俗地阐明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体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整体性与个体性、手段性与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切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内核与精神动力,可谓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奠基石”“导航仪”“减震器”“润滑剂”与“主心骨”。

    毋庸讳言,在实现中国梦理想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机遇利好,更有风险挑战。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而“风险社会”特征日趋明显的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强盛、一个民族的进步、一个社会的稳定、一个公民的幸福,有赖于思想的活力、信仰的定力、价值的感召力、精神的牵引力。在此情势下,“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视并集中“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我们更好地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破浪前进提供了丰富而强大的思想资源、信仰支撑、价值感召与精神能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地位与动力作用之体现

    如前所述,“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谓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目标的价值凝练与价值概括,是筑就中国梦理想信仰的价值内核与精神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与价值宣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国人奋斗的指路明灯。在全球化时代与“风险社会”背景下,在“价值观外交”大行其道的当今世界,我们党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的理论自觉与坚实的文化自信。

    (一)“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现代化进程中价值预制的扬弃与精神风貌的提振。

    人类文明的演进,总是在一定的价值预制中展开的。当今社会,众多国家奉工具理性为圭臬。在此过程中,由于工具理性能带来技术与工业的巨大进步,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强化与扩张,人逐渐失去了主体性而被对象化。与工具理性、技术专制的张扬相关,发展经济而忽视道德、推崇科学而淡漠人文、追求物欲而贬损精神的倾向日趋明显,功利原则甚嚣尘上,人际交往疏离而紧张,生态环境恶化,诸如此类,导致了较为严重的文化危机、信仰危机与价值危机。

    这一肇始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向全球肆虐的危机,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深受古希腊文明逻各斯中心主义影响的西方文化价值预制的必然结果。诚然,古希腊文明与文艺复兴运动重视与发掘理性的本意,是要彰显人性的光辉,实现人的价值,于历史有功,值得大书特书。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理性日渐流于工具化、符号化与物质化,本应是理性主宰者的人却在很大程度上沦为理性的附庸与奴仆,人之主体地位、尊严、价值与精神均遭到了贬抑,成了马尔库塞所谓的受“技术合理性”统治的“单向度”的人。

    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上述情况在我国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鉴于此,我们党果断鲜明地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谓正当其时。其立足于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当代中国人的整体生存状况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倡和确立起既切合实际又立意高远的价值理念与价值目标。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有助于引领思潮、凝聚人心、端正价值、提振精神,有利于克服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尤其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促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的有机统一,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范导与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转型历程中价值取向的调适与精神追求的引导。

    社会主义社会是融经济结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等为一炉的“复合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由此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客观地讲,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有利于人们拓宽视野、创新思维、激发活力,对主流意识形态与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无助益。社会主义社会倘若只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而缺乏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就有可能出现千部一腔的局面,本应具有的生机活力就有可能被窒息。实践也表明,一个社会越是朝前发展,就越需要在尊重、包容、借鉴、吸纳多样化社会意识、“异质思维”与个性表达的基础上,集思广益而形成合力。因此,我们应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意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在多样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的碰撞交流中,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筑牢、强健和维系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与精神命脉。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代中国,由于国内外复杂因素所致,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思想消极、价值迷失、精神颓废、趣味低俗等现象;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社会矛盾凸显,群体事件频发,诸如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之类心态在一定范围内愈演愈烈,与改革发展趋向相抵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构成较大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高效地建构、倡导和践行具有说服力、感召力与亲和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在多样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的碰撞交流中,厚植公共理性,调适价值取向,引导精神追求。

    (三)“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民族振兴行程中价值共识的确立与精神家园的丰富

    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信仰缺失、价值迷失与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斩断了精神命脉,沉湎于低级趣味,片面追求感官娱乐,再多的商品消费,也将是“外强中干、心无所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拥有诸多优秀文化传统与宝贵价值理念,这为解决信仰缺失、价值迷失与精神空虚问题,为求得民众意愿的“最大公约数”,为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弘扬提供了重要前提。因而,中国先哲们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中,所形成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亟待深入挖掘和阐发,亟待结合现实而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然,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宝贵价值理念的同时,也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触、了解和镜鉴其他文化传统与价值理论,并尽力消除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置身于思想活跃、文化纷呈、价值多元、观念歧异的时代环境,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相近相通的优质思想资源,积极整合多种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与价值理论,借以构建和弘扬能够激起强烈认同感进而具有巨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而对迷信愚昧、官本位、小农意识等封建余毒,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则要作坚决斗争,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营造良好环境。

    我们现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仍未改变。故此,我们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理念、借鉴世界一切文明优秀成果、克服现代性之局限的前提下,崇尚、确立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反对调侃崇高、颠覆经典、歪曲历史,力避理想信念虚无化、价值选择荒诞化、精神追求低俗化、道德责任冷漠化等不良现象。发挥我国人文理性的优势,博采西方科学理性的长处,汲取工具与技术理性过度膨胀的现实教训,推进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坚定理想信仰、确立价值共识、丰富精神家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国际影响。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中国梦融于同一进程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中国梦理想信仰的价值内核与精神动力,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与践行,与宏伟中国梦的展开、推进与实现,相得益彰而又相辅相成,二者有机“融合”、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程中。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发展。只有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理想信仰的深入人心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反过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理想信仰的深入人心,又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明确而强大的目标内涵、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二者的相辅相成,需要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故而,寻求民众意愿的“最大公约数”,提升广大民众的理性认识,激发广大民众的道德情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理想信仰,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改革发展的思想基础。只要我们强基固本、凝神聚气、群策群力,就一定能推动理想信仰、价值观念与建设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看,贯彻“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理想信仰的根本举措,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广阔平台。在此过程中,我们尤其要着力推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的大众化,只有中国梦理想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主体和实践主体,发自内心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产生高度认同进而付诸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环境看,中国梦理想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也要尽可能争取国际社会的更多理解与认可。中国梦理想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是自我封闭的思想理论与价值体系,它们包含着“中国特色”和“世界视野”两个有机关联的层面与内容。彰显“中国特色”,就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复兴中国梦、亮明价值观;具有“世界视野”,就要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托起中国梦、丰富价值观。质言之,我们在强调“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的同时,也必须认真审视和有效利用全球视域下实现中国梦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复杂时空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泽一.“中国梦”的价值维度和价值实现[J].甘肃社会科学,2013(04):34~37.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3]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包容心对待社会中“异质思维”[N].人民日报,2011-04-28(14).

    [4] 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N].人民日报,2014-02-12(01).

    [5] 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J].孔子研究,2014(05):4~8.

    [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01).

    [7] 董军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论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03):13~16.

    [8] 翟坤周,邓建华.“中国梦”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02):5~10.

    [9]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