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大全
  • 名言大全
  • 成功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故事
  • 励志名言
  • 励志电影
  • 励志歌曲
  • 高考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青春励志
  • 职场励志
  • 高三励志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励志 > 励志名言 > 正文

    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青城小调

    时间:2021-01-18 21:13:13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流传于甘肃兰州榆中县青城古镇的青城小曲,是以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为唱本的民间说唱艺术。它的音乐融合了眉户、秦腔、花儿、陇剧、江南采茶戏等艺术元素,以其古朴典雅的唱词和博彩众长的曲调广泛流行于青城镇及其周边村镇。青城小调从清代兴起至今,历经沧桑却始终未被历史遗忘。本文试以青城小调的发展历史为脉络,初步探析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瑰宝。

    【关键词】青城小调;《西厢记》

    一、青城小调的发源地——青城古镇

    青城古镇位于甘肃省会兰州市榆中县北部的崇兰山下,县城最北端的黄河南岸,距兰州90公里,榆中县城54.2公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北商贸集散地。青城原名为“一条城”,据史料记载,唐朝在此修筑垄沟堡(旧城),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垄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叫做青城。

    青城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先民主要是明肃王时随部队移居的山东、陕西、山西和江南军士和商旅。所以文化教育十分发达,曾考取过10名进士、1名翰林。它是兰州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更被誉为“风雅之地”。因为地处黄河谷地,青城自古以来就经济发达,加之黄河水运,它便成为连接兰州与北方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以及货物集散中心。文人商旅常汇集于此,为古镇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契机。

    二、青城小调的起源期——《西厢调》

    西厢调是青城镇流传最早的表演艺术之一。在北宋仁宗年间,借助发达的水运,来自于各地的一些传统曲目逐渐传人青城。清代光绪年间,青城镇出了一位“能文墨、善音律”的文人张海润,他研读了王实甫的《西厢记》剧本,并结合当时广泛流行的其他戏曲作品,终于在1875年完成了《西厢调》。很快,《西厢调》就在当地民间流传开来,并完善发展,成为本土特色的地方小曲而久唱不衰。该小调共创作唱腔24个,剧本27折,当时用该调排演了八折《西厢记》,故将该剧定名为《西厢调》。西厢曲调有越调、洛江岸、风筝调、三朵花、渐渐高、甘凉调等。该调音乐唱腔优美动听、曲折委婉,情真韵雅,剧情简单,出场人物少,容易排练,老幼皆爱听。

    三、青城小调的蓬勃发展期

    在尊文崇艺的青城镇这块沃土上,至清末时期,青城小调一度

    蓬勃发展,大街巷尾、邻里街坊无不在节日或者农闲时期唱起小调。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进士杨巨川著文曰:“童年在乡闾间,每到元灯节,火树银花,到处管弦竞奏,雅曲高歌,缭绕四处,红男绿女,如蚁如织,余亦侧身其间,兴高采烈”,其中之“雅曲”便指青城小调。梁启超弟子、法政大学士、楹联巨擘李子安跋文“乡先辈张晓霞举人,所著《西厢调小曲》,冠流风遗韵,文气盎然,真趣事也。”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青城小曲不但在坊间大众中流行兴盛,文人雅客也积极参与进来,使之发展更为迅速。

    青城小调的创始人张海润先生晚年定居在女儿家中颐养天年,其女儿家在今白银靖远,毗邻青城镇。长海润先生的挚友李仁友、张新等人经常与他相聚在一起切磋探讨青城小调。他们根据当时流传的另一种眉户小曲中的故事剧本,将青城小调的曲调加入其中,并对唱词进行适当的删减和改动,创作出《玩会》、《卖翠花》、《钉缸》、《卖货》、《戏叔》、《射雕》等新的剧目。于是,起初词调高雅文艺的青城小调在加入这些新曲目之后更为丰富,更为贴近生活,继而更被民众接受和喜爱。于是,青城小调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

    四、青城小调的衰落期

    民国十八年,由于全国大面积的饥荒、瘟疫,国人民不聊生。此时的青城也没能幸免。小调艺人纷纷流落他乡寻找生计,民众食不果腹更无心思娱乐消遣,于是,青城小调也不可避免的走入了人一个萧条败落的时期。这一停,便是十几年。等到情况稍有好转后,秦腔又在当时流行起来,青城小调再一次被尘封。

    直至民国三十七年,当地农民刘自重立志再次拯救青城小调,在与几位有同样志趣的友人协商后,他带头进行了挖掘、整理、修改、补充等一系列重建工作。几位农民艺术家在农闲时期在方圆数百里范围内调查走访,并请教当地一些爱好小调的老艺人,边搜集边学唱。最后刘自重又邀好友张兴与高启福耗时半年,用蝇头小楷逐字抄写了这份珍贵的初稿。它共180页,分为上下两册,初定名为《西厢调及各种小曲剧本》。又因其中掺杂陕西眉县的音调和户县的曲调,故又定名为《西厢眉户小曲》。1991年11月,刘自重老人逝世前,他将这一饱含心血的曲集最终定名为《青城小曲》。

    这一艰辛的拯救工作后,青城小调又获得了短暂的复兴,刘自重老人也培养出了一批小调的演唱者和传承人,可这并没能改变小调再次凋落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文革,将青城小调打入“四旧”行列,小调再一次陷入了发展的低迷期。

    五、青城小调的发展现状

    时光流转,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拯救地方传统小曲,在青城镇政府和几位健在的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历久弥新的青城小调再一次被搬上了历史的舞台。在滕海文等人的带领下,一些爱好文艺的人们组织起了《西厢调》演唱自乐班,再次挖掘抢救了《西厢调》,至2007年,他们已经全部完成24个曲调的整理。不仅如此,这些民间艺术家还根据当下的形势政策以及人们的价值取向,自编自演了一些新的小曲,如《计划生育好》等。登台表演后,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2004年青城小调应邀参加首届兰州市农民艺术节,滕海文等人编导演出的节目《渔舟》因其独特的演唱和精彩的表演,令观众耳目一新,获得了演出一等奖,滕海文还被评为“农民艺术家”。

    如今的青城小调,在青城古镇兴旺的旅游业的带领下,更加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虽然青城小调在历史沿革中几经消亡,一波三折,始终还是未被遗忘。值得欣慰的是,青城镇政府对小调的拯救和保护工作尤为重视,在一些老艺人的言传身教下,当地越来越多的青年甚至孩子也加入到学唱青城小调的行列里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城小调会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榆中县志[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6.

    [2]乔建中.中国音乐年鉴[Z].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

    [3]中国民间曲艺集成甘肃卷[Z].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7.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1,第一版.

    [5]张君仁.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四个层次与两种途径[J].音乐研究,2006.2:9-11.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