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常识
  • 生活技能学习
  • 安全知识
  • 理财知识
  • 礼仪知识
  • 节日知识
  • 旅游知识
  • 健康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生活 > 理财知识 > 正文

    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两种策略

    时间:2021-01-22 18:04:14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一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并必然要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采取了“借重私人资本主义”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都是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的。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社会;私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K26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62—02

    于光远老先生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是不可移易的社会形态,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划分为根本性质不同但又依次更替的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给我们描绘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但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很复杂的,在两个基本的社会形态之间会有非基本的社会形态,这种非基本的社会形态就是过渡性的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1] 毛泽东不仅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而且根据中国特殊国情,将马克思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进一步细化了,创造性地提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有一个过渡时期。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毛泽东指出:“中国现时的革命阶段,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2] 就是毛泽东之后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共和国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而是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1940年2月毛泽东在于陕甘宁边区党政联席会议上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是暂时的,过渡的,是一个楼梯,将来还要上楼,和苏联一样。”[3]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里也十分清楚地提出了革命转变的问题时候说:“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我们就不可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4] 从毛泽东的这些论述里,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而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实际上也就是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的社会形态,如何经过这样的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呢?这就涉及过渡的策略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分别采取了两种方法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从建国到1953年,采取的是借重“私人资本主义”的方法,从1953—1956年采取的是改变生产关系的方法。

    (一)“借重私人资本主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只能采取社会主义本身的对立物——资本主义的方式,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按照毛泽东原来的设想就是采取借重“私人资本主义”的策略向社会主义过渡。所谓借重“私人资本主义”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同时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稳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马克思在论及落后俄国的社会发展时曾明确指出:俄国可以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5]。中国特殊的国情和落后的经济状况也使毛泽东看到了利用资本主义的重要性,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6] 1945 年4 月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体现了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高超艺术,他说:“有些人不了解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7]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借重“私人资本主义”的策略思想。他指出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在这个时期内,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8] “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利益,为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现在和将来的利益,决不可以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限制得太大太死,必须容许它们在人民共和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的轨道内有存在和发展的余地。”[9] 可见,毛泽东认为,旧中国的积贫积弱是不可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而需要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中借重“私人资本主义”的转化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正如他在《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说明的“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10]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借重“私人资本主义”的思想其目的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生产力的解放,进而创造条件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改造生产关系

    借重“私人资本主义”的方法是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是一种过渡策略,它会随时间、地点、条件而转移,当条件不具备时放弃这一过渡策略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建国后不久,国际国内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上,二战后形成了两大对立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当时中国政府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在外交上采取“一边倒”的方针,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同时,苏联走了一条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工业化道路,迅速的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建立起了相对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对毛泽东的触动很大。国内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国家财政经济状况也大有好转,人民民主专政得到进一步巩固,在没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我国已建立起相当强大并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农村,从1950年冬开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前后分三批在新解放区农村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不仅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之上,农村合作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许多地区已经建立了各种简单形式的生产互助组织。但是资本主义却交了一张不合格的答卷:上海刚解放的“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暴露了资产阶级投机破坏、兴风作浪的恶劣本性。而在随后的“三反”、“五反”运动中,资产阶级惟利是图、腐朽堕落的本性彻底暴露无遗。农村中新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少数人上升为新富农,多数贫困农民重新沦为被剥削的对象,阶级矛盾显露。综上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因素以始料未及的速度发展,而资本主义表现恶劣,农村小农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且出现了新的贫富分化,而苏联的示范作用使毛泽东意识到用另一种方式在没有向资本主义方向转舵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向社会主义迅速过渡,以上所有这些情况使毛泽东放弃了借重“私人资本主义”的策略,采取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个利用改造生产关系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在195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此新民主主义社会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快速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最终确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49—1956年走过了七个年头,在这个过渡性质的社会里,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两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两种方法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通过这两种过度策略,中国顺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并开始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但是在今天看来,借重“私人资本主义”的方法似乎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1981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同《历史决议》起草小组负责人的谈话中又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今天我们也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11] 党的十六大文件再次肯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1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4.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7.

    [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3.

    [4][6][8][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8-143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7-438.

    [7][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0.

    [11]朱佳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5).

    [1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3.(责任编辑/ 陈鹤)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