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常识
  • 生活技能学习
  • 安全知识
  • 理财知识
  • 礼仪知识
  • 节日知识
  • 旅游知识
  • 健康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生活 > 理财知识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及阶段特征

    时间:2021-01-22 18:01:28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和选择取舍的过程。

    1、第一阶段(1840年-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9世纪上半期,东西方世界的差距和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使鸦片战争成为必然。中国社会巨变,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这一时期,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是中国由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演变的开始。同时,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新思想的萌发,《资政新篇》的提出,洋务运动的开展,是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开始。

    2、第二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一方面,列强侵华加剧,出现边疆危机、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以《辛丑条约》为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另一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维新变法,进行民主革命。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经济结构、政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发展。

    3、第三阶段(20世纪初-191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社会生活各领域,尤其政治领域变化极大。一方面,中国半殖民地状态逐渐深化:列强先后扶植清政府、袁世凯和多派军阀作为殖民工具,实行“以华治华”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另一方面,中国半封建状态进一步深化:政治领域,清王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既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赋予了中国更多的近代化气息;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达到高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斗争焦点仍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思想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既彻底批判了封建主义,又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后期还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短暂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1、第一阶段(1919年5月-1927年7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从1919年5月到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指导了中国革命,促进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组织和干部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主要表现在领导阶级的科学领导、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的群众基础、巨大的革命成就等方面。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促进了党不断成熟和革命的新发展。

    从1924年1月到1927年7月为国民大革命时期。革命对象是北洋军阀,革命力量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大革命高潮——北伐由南而北,迅速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帝国主义扶植蒋介石作为新的殖民工具,党在大革命后期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最终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依然,大革命失败了。

    2、第二阶段(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两党由对峙和斗争走向合作。一方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取代了北洋军阀而成为列强承认的新的“合法”政府,同时大肆屠杀共产党和“围剿”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并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日渐壮大。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中日民族矛盾日渐上升,国共关系发生变化,从对峙逐步走向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第三阶段(1937年7月-1845年8月)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同日本法西斯的斗争构成了这一历史阶段的主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但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逐渐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强化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战场,力量不断壮大,作用日趋突出,在持久战思想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到抗战最后胜利。日本先是企图速战速决,对正面战场大举进攻,相持阶段到来后调整战略方针,重点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治诱降国民政府,曾一度造成抗日根据地的巨大困难,但其失败命运终究难逃。

    4、第四阶段(1945年8月-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就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展开全面的斗争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内容。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要求建立民主联合政权;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企图继续其一党专制独裁,这种根本分歧使国共两党从合作走向全面对抗,最后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告终。这一时期的历史是民主与独裁两大势力较量的历史,是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打退国民党进攻、并最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历史,是国民党积极反共、大打内战、企图继续其独裁但最终失败的历史。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0月,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至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史、奋斗史。

    1、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956年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克服困难,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第二阶段(1956年底-1966年5月)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与失误相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在曲折中前进。

    3、第三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革”十年动乱时期。“文化大革命”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灾难。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文革”结束。

    4、第四阶段(1976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1976年10月一1978年12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一方面,党和人民揭露和批判“四人帮”,革命热情高涨,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另一方面,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并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继续“左”的路线,束缚人们的思想,经济上亦出现新的冒进。紧接着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实现转折作了准备。(2)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阶段,是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的历史,是党全面纠正“左”的错误,大力开展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的历史。(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它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主要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接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责任编辑:张太国)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