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的定义
  • 成功的秘决
  • 成功的作文
  • 成功故事
  • 成功人士
  • 成功之道
  • 成功学演讲
  • 成功学书籍
  • 成功语录
  • 成功案例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成功 > 成功人士 > 正文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依据

    时间:2021-01-22 21:07:23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各方面综合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着重从国际国·内环境主客观原因方面,探讨建国初期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启示。

    关键词: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1)05-078-03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领导的党中央在选择工业化道路时对两种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中国当时发展的情况和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在借鉴苏联经验和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基础上,最终确立了一条以重工业为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农业与轻工业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建国初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

    一、建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1.小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

    中国的仁人志士经历一百多年的探索,最终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一穷二白”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真实写照。土地改革之后,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合作组织形式主要是互助组,初级形式的农村生产合作社数量还极少。旧中国当时存在的是大量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所建立起来的小生产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而工业只占到30%。由于长期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中国工业的发展十分缓慢且工业体系很不完整。农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不仅比重较大,而且民展极为落后。由于国民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经济形势极度紧张,加之落后的农业,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新成立的中国总体而言还是一个农业国,如果不尽快实现向先进工业国的转换,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也就相应地无法得到巩固。工业化不可能建立在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而只有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促使农民和小生产者走向联合,采用先进的生产形式,才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2.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比重较大,资本主义经济比重较小

    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之后,中国的国营经济在社会中比重较大,这就意味着建立工业化的基础比建立资本主义工业化更加有利。由于国营经济具有规模大、集中、机器设备先进等优势,所以在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候能够利用原有国民经济的基础。“据1949年统计,社会主义工业固定资产占全国工业固定资产的80.7%。在全国大型工业的总产值中,社会主义工业所占的比重为41.3%。在全国生产资料(包括手工业)中社会主义工业占48%。在全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中,社会主义工业所占的比重如下:电力产量为58%,原煤产量为68%,生铁产量为92%,钢产量为97%,机器及机器零件产量为48%,水泥产量为68%,棉纱产量为49%。同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控制了全国铁路和其他大部分现代化运输工具,以及绝大部分银行业务和对外贸易。许多重要的物资和工业原料,如棉花、粮食、煤炭、钢材、铜钨、锡等,均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所控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具有集中一切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经济落后的新中国,只有把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到国营性质的大工业中,才能尽可能快地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尽快“赶超”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建国后资本主义经济与其他经济并存,但并不占主导地位,且朝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想要通过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让新中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虽然一些资本主义工业也能为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基础,但是这些资本主义工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成本高,资金缺乏,生产能力低下,要想利用其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也还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社会主义改造。

    3.现代性的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小且工业发展极不平衡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现代性大工业更是少之又少,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中国的工业基础与同时期的各个国家相比都是十分落后的。在中国仅有的工业中,工业的发展又是极不平衡的,重工业只占到全部工业的30%左右,而轻工业却占到了70%左右。重工业内部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只有一些生产原材料的工业,机器制造业几乎没有。此外,绝大多数的工业都集中在东北,多数的工厂又集中在了上海和天津,这造成了中国工业的畸形发展。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尽快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就只能从重工业开始,为农业和轻工业奠定必要的基础。“经过1950年-1952年这3年的恢复时期,我国使用机器的现代工业的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28%左右,农业及副业、个体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产值的比重降为72%左右。这就是说,现代工业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它在工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仍不及3/10。”工业现代性大工业的薄弱,农业的落后,使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国,而且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农业国。没有现代化的大工业,中国的经济必然要落后于欧美国家甚至是同时期发展起来的东欧各国。建国后中国的工业发展状况极不平衡,如果n-~Jk化从轻工业开始,没有重工业作为保障,那么就会加剧工-业之间以及工业分布的不平衡,使中国工业更加畸-形地发展。建国后的中国,根据中国工业的具体特点选择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必须的,也是现实国情的需要。

    4.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新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教文卫事业都十分落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分,商品经济极不发达,与此相适应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十分地低下。经历了国民政府长期的统治与北洋军阀的混战,中国人民生活困苦,处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境况之中。为了迅速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的命运,就必须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快地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及相应的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人民生活水平亟待解决的时候,中国应该选择也是必须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来尽快发展工业,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为人民生活的尽快提高提供保障。此外,社会主义的宗旨就是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也只有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才能使广大的人民群众从发展中真正受益。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剥削,它不能带领建国后的中国人民走向富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目的是财富和利益,并不是最广大的人民。

    二、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1.帝国主义对华的敌视促使中国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发生了尖锐的对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变

    了国际关系的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国家不仅不承认新中国,而且对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敌对政策,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禁运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乃至武装侵略,他们妄图把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对中国开始了经济上的禁运和封锁。1950年12月,美国又宣布对中国在美的公私财产进行管制,禁止一切美国注册船只开往中国。对进出中美船只实行严格禁运。在美国的操纵下,195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对华“禁运”案,9月巴黎统筹委员会专门规定了近500多种战略物资作为对中国的禁运项目,对华实行全面的封锁和禁运。在帝国主义对华敌视的这样一种艰难的环境中,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来发展工业显然是不可能的,否则只会变成帝国主义的附庸。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来看,西方列强并不想让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只希望中国一直保持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态,任其宰割。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国家就会从经济上、政治上控制中国,那么新生的人民政权就会毁于一旦。

    2.苏联的成功经验促使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一诞生之时,就与苏联建立起了和平的外交关系并共同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济建设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榜样。近代欧美一些国家的工业化都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的,苏联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导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立起一个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强国。由于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政策,苏联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国家的工业化任务,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了一个先进的工业国。1917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是第六位,而到了1936年则位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建国后的中国与苏联发展工业化之初面临着同样的境况,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和周边国际局势的紧张,这使中国的发展变得非常艰难。相似的命运以及苏联成功的经验,使新中国选择了一条与苏联相类似的工业发展道路。此外,苏联在经济上还给中国了极大的帮助,“据统计,在原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项工程’投资中,能源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国防工业投资所占比重高达91.9%,成为中国50年代经济建设的中心和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的骨干。”

    3.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也决定了中国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其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政策,其中有一条就是“一边倒”,意思是中国要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宣布新中国将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中。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对苏的敌对在中国重演,中国就应该站在社会主义一边,与广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结成联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中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也决定了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只有依靠社会主义来发展工业,才能达到民族的真正独立和国家的真正富强。苏联的成功,对处于苦难中的中国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使中国坚定地站到了社会主义一边。走社会主义道路,依靠社会主义发展工业就会受到广大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而相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不仅不会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反而会使帝国主义国家继续欺侮中国人民,破坏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的外交政策从客观上也促使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普遍心理要求决定了中国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力量,这也决定了中国在两条工业化道路面前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的,从共产党成立开始,就确定了要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目标。1922年7月中共“二大”就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奋斗之后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中国人民受压迫的日子,就是要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能够根据形势,果断地决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优越性,也体现了党对人民的负责。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当时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社会主义过程中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建国时,中国人民心中的信条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了极大的认同感。中国人民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探索,最终建立起了新中国,这就向人们证明了党的正确领导以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极大地认可了社会主义对中国富强的作用。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在当时的社会就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社会主义信条的鼓舞下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当中去。建国后,我国全民动员建设社会主义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正是有了对社会主义的心理认同以及对提高生活水平的心理要求才使得广大的人民能够热情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之中。

    (责任编辑:刘军平)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