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选
  • 作文大全
  • 话题作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英语作文
  • 作文素材
  • 作文指导
  • 作文评语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作文 > 小学作文 > 正文

    浅谈藏族民间舞中的体态以及“一顺边”之美

    时间:2021-01-30 00:04:34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藏族是我国民族史上一个古老民族,发源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居民中的一支。由于地理自然环境与内地平原的差异,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大区别。藏民族选择了与其相适应的劳动生活方式,这种劳动生活方式构成了他们的文化艺术,其中舞蹈艺术就是其一。例如:藏民们为了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中方便劳动同时减轻劳动负担,于是在长期的劳动中逐渐形成了前倾含胸和梗头弯腰的这样一种体态。后来在此体态的基础上又结合所谓“一顺边”和膝盖松弛,屈膝颤动等有特色的动作。这些动作特点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后被融入了藏族民间舞蹈动作当中。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颤膝;体态;“一顺边”

    民族舞蹈要体现“民族性”也就是要展现其艺术特色及艺术个性,必须要通过其舞蹈的民族化内容、形式以及动作等才能体现出来。所以一个民族的舞蹈风格是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联系在一起的。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支古老民族,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其中有部分藏民因为历史原因居住在西藏自治区的周边地区,如云、青、甘、川等省。遵循“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这一规律。藏民族选择了与其所在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劳动生活方式,而这种劳动生活方式成为形成藏族舞蹈文化的素材之一。总体来说有做塌腰前倾态、“一顺边”之美、膝盖松弛,屈膝颤动这三个动作特点,它们成为藏族民间舞蹈动作风格的显著特点。

    一、“颤膝”动作的分类

    在西藏民间舞蹈的诸多动作中,“颤膝”这一动作是最典型的。关于其产生有两种观点,一是与服装有关。藏民族属于高原居民类,其气候寒冷多变,人们根据自然环境一般穿宽大的长袍进行劳作,但是长袍在劳作中会有很多不便,所以通常在劳动时会把袍子的上衣解下,两只袖子系缠于腰间,这样双手就可以劳作。同时,青藏高原在古时候山路崎岖,有的城镇之间相隔甚远,为了便于长途行走藏民穿软底和软帮的长筒靴子为主。这样一整套的穿着使得藏民膝盖压力很大,在行走中会产生膝部颤抖的感觉,于是被引入到舞蹈中,就有了“颤膝”这一动作;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藏族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到多种劳动工具,如用铁锹铲土等,而在进行这些劳动时,就产生了膝盖的屈伸活动。在此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美化形成“颤膝”。其代表样式是“以膝盖上下运动为颤动的核心”,这就与有的舞蹈动作中的膝盖颤动有所不同,它要求舞者无论在快速灵活还是缓慢柔韧的舞蹈中膝部有弹性地做均匀、连绵不断的颤动。在藏舞蹈剧目中,“颤膝”这一动作常可以见到,例如《顶碗》。“颤膝”的作用在于依赖膝部的柔软性带动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动作(有时也会带来对膝盖部分的损伤)。“颤膝”动作细分有“碎颤膝”“软颤膝”“硬颤膝”这三种为主。

    首先“碎颤膝”。其日常训练科目是“踢踏”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冈嗒”。目的是让膝部有弹性,培养脚腕子的灵活性和脚下的节奏感。视觉效果是频率较快。特别“冈嗒”的动作是藏族踢踏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碎颤膝”的动作面貌是通过膝部的碎颤来带动脚掌离地约15度,但颤膝不能有断开的感觉。

    其次再看“软颤膝”。它的代表性训练为“弦子”舞作铺垫。因为“软颤膝”是“弦子”舞的动律核心动作。据传说“弦子”舞来源于青藏高原巴塘的地区,是藏民于自娱自乐而随意产生舞蹈动作。做“软颤膝”训练时,膝盖要有柔软松弛性、连贯性和控制性。动作面貌是“伸屈”刚劲有力、连绵不断,并且蹲的时候要有弹性和韧性,就像弹簧一样。

    最后是“硬颤膝”。它是“锅庄”舞的基本动作特征。它虽然也是注重“屈伸”,但与上述两种“颤膝”动作相比,变化更多且节奏感更强。讲究动作要有连续性和停顿感,上身的舞姿要随脚下步法而动。“锅庄”舞的动作素材来源于劳动时为了减轻体力负担的一种身体自然进行的自我协调,舞蹈动作以脚部的踏跺和交叉步为主,到舞蹈的高潮阶段通常是演化为大幅度的跳跺、跳踢、下跪等动作。所以这就要求课堂上练习“硬颤膝”动作时,要先把关节与韧带活动开,练习时要注意膝盖部分的柔韧性及控制性,尽量把动作幅度放大,先把动作学会后再要求动作的规范性,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另外,还有一种“锅庄”舞,其特点是双臂动作幅度较大,动作粗犷,整体特点在于悠、点、拧、甩、摆、跺、踢等动作的表现。其中它的韵律在于腿的颤要连绵不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的三种“颤膝”以及相对应的藏族舞蹈形式都是注重下肢的运动,而下肢运动的核心重点在于膝部的不同运动以及律动,所以膝部的训练对藏舞来讲是尤为重要的。

    二、独特体态和“一顺边”的形成

    藏族生活的高原环境形成了藏民们的劳动生活习性,从而又影响其舞蹈中的独特体态。首先,藏民们经常要背水、挤奶、爬山等,这些劳动长期持续下来,他们上身前倾、含胸,因为藏民在背水时,重量都在背上和腰上,上身很难直立起来所以要上身前倾、梗头、含胸才能减轻负荷;其次是服饰道具方面,藏男子常戴金子或黄铜的大耳环,女子喜欢往头上装饰些金、银、玛瑙、珍珠等头饰,因此头、脖子、胸等也很难直立起来;再次,是地理自然环境的因素,藏民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当人处于高原区气压比较低的情况下,气息会变得迟缓,天气寒冷时上身便自然而然的向里缩,长期生活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就造成了人们含胸,身体前倾的体态”。由此三点,我们说藏族舞蹈中的体态随之产生。这样一种梗头,上身前倾、含胸或弯腰弓背的体态面貌,在粗犷豪迈、柔颤多变、沉稳有力的“卓”、优美流畅、动作连绵不断的“弦子”、朴实自如、洒脱灵活的“堆谐”中都可以看见,贯穿在整个藏族民间舞蹈中。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体态的藏舞和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有关,藏民在念经和磕头时都是两手合掌放在胸前、低头、上身含胸向前倾。因此可以说藏族民间舞蹈中的体态特征是与其生活劳动、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许多因素紧密相连的。

    再看舞蹈中的“一顺边”。它反映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一道理。“一顺边”也是与高原居民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藏民们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行走困难。罗雄岩老师对此说:“藏族人民背水时,脚落地时身体重心多移向一侧,而手也移向一侧自然微摆,于是自然形成了一顺边的自然体态。这种来源与劳动者智慧的创造,行动起来最省力,又能减少危险,这种体态就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动态并逐渐升华为艺术美”。由此可见,这是他们为了减轻体力负担的一种自我协调,吸纳到舞蹈中就是一种最朴实的艺术创造。同时,它也折射出身体协调的美感和“顺”的协调。

    三、结束语

    民族舞蹈顾名思义要体现“民族性就必须考虑到该民族的地理生存环境、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只有从这些方面研究才能逐渐构建出各民族的舞蹈动作特征。例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身体的下部,而上身的动作较小;有的地区舞蹈动作泼辣洒脱等等,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性”。

    当生活中的动态升华为艺术、舞蹈之后,它们可以更好地艺术化、舞台化、舞蹈化地体现藏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宗教信仰等等。藏族舞蹈不仅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表达藏族人民思想情感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形象语言。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