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选
  • 作文大全
  • 话题作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英语作文
  • 作文素材
  • 作文指导
  • 作文评语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作文 > 小学作文 > 正文

    浅谈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时间:2021-01-29 00:00:1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特征形成的舞蹈风格也不尽相同。藏族,作为我国高原上古老的民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藏族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热情奔放的感情,造就了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多样化并独具特色。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蹈;独特风格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47-02

    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

    藏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一个神秘、圣洁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信奉藏传佛教的宗教意识使藏族的舞蹈带有凝重的虔诚气势,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藏族服饰使翩翩的舞姿独具特色。

    一、藏族民间舞蹈的定义及种类

    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艺术形式。这个有着特殊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的民族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艺术。藏族人民热情奔放,歌舞自然成了他们茶余饭后最最重要的环节。用唱歌来述说心事、用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他们的舞蹈种类极其繁多,都是兼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的歌舞。因为地域的辽阔,藏族舞蹈在民间呈现的形式和种类各异,在表演风格上,“堆谐”的朴实自如,踢、踏、悠、摆、跳、潇洒灵活;“谐”的优美、舒畅,屈伸连绵不断;“果谐”洒脱奔放、有起有伏、脚下灵活多变;“卓”豪迈粗野、踏、跳、翻甩,柔颤多变、沉稳有力。

    藏族民间舞蹈种类主要有:堆谢、谐、卓、囊玛、果孜、阿谐、热巴、嘎尔、卓果谐、甲谐、央久嘎尔、波、果谐、宣、郭孜、泽当嘎尔巴谐玛、谐钦、藏戏舞蹈、果日白朵、羌姆等舞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堆谐,汉语称“踢蹈舞”,“堆”是对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定日、阿里一带的称呼,“堆谐”足指该地区与谐相似的舞蹈流传至拉萨、吕都、甘孜等地。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形式,并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又称“拉萨踢踏舞”。囊玛,是指流传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的一种结构庞大并包含诗、歌、舞、乐的综合型音乐舞蹈艺术样式。“囊玛”结构宏大,出引子(器乐演奏形式)、歌曲(组歌形式)、舞曲(舞蹈音乐)三部分组成。歌曲旋律典雅流畅,节奏舒展平缓,而舞曲音乐则急速欢快,奔放豪迈与歌曲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卓,汉语称“锅庄”或“歌庄”,是藏语“果卓”的变音。卓,是藏语对舞蹈的一种泛称,同时,卓也是指劳动气息浓厚、粗犷豪迈的藏族古老歌舞的形式之一。

    二、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

    藏族民间舞蹈无论什么风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舞蹈表演者习惯上身松弛略带前倾,膝盖部位分别有放松连续不断的小而快的颤动、或者是有弹性的颤动、还有连绵柔韧的屈伸。但无论是颤动还是屈伸,在训练上都要求膝关节保持一种松弛的运动状态与上肢动作。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膝、脚、腰、胸、手、肩、头、眼的统一配合及统一运用。在舞蹈体态中松胯、弓腰、屈背膝是基本的体态特征。而“颤、开、左、舞袖”是舞蹈的动律特点。受宗教礼俗影响,舞蹈的引进方向和组合多由左向右旋。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包括:松胯、弓腰、曲背(向前倾),这一体态特征既有受压迫的宗教心理痕迹,更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协调,带有较强艺术性的创造,因此从舞蹈的角度看,又具有另外的一种美感,即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动感协调的美。藏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一顺边”,指的是舞蹈者以腰部为主动、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儿”舞蹈动律,成为一种高原特有的姿态优美,妩媚动人的体态特征。

    藏族民间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包括:膝部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和连绵柔韧的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这个“屈”除了要求颤膝外,也包括懈胯,由于这一律动的特点,使藏族民间舞蹈下肢主动,上肢松驰,形成自上而下,欲动先屈的动律特点,从而使舞蹈给人一种飘逸而又沉稳的感觉。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包括:舞蹈与歌唱艺术关系密切,形式多样。其表演形式大多为载歌载舞、有舞必歌、以歌伴舞、以乐伴舞、歌舞乐一体。

    三、藏族主要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藏族历史悠久,居住区域广阔,由于受古代唐、南昭、西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劳动生产、风俗习惯的差异,民间舞蹈形式极为丰富多彩,风格韵味各有不同,又因为方言的关系,汉译音的不同,同一类型的民间舞蹈形式却又有着不同的名称。藏族民间舞蹈形式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他的风格特征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刻画与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又因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而增添不同的色彩。例如“孔雀吃水”这一形式,半农半牧区中甸“锅庄”的表演,牧区色彩较重;农区四川巴塘的“弦子”表演此舞时,农耕生活的气息更浓。对唱问答歌词近似,但模仿孔雀起舞时,其形象则明显不同。中甸锅庄“孔雀吃水”表演到最后,演员还要将双手背于身徐缓下蹲,俯身用嘴将地上的碗衔起,用左手接碗起身立直后,右手沾些碗中的水弹出,高呼“其林当巴萧”(“祝福”之意)。大家随之高呼“哦呀--”(好啊),随即互相扶腰,齐跳《其林皆模》的舞蹈,两脚交换作“低跨腿快踢出”的动作,以抒发欢快的心情。

    藏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堆谐、卓、囊玛因其表现的内容不同也风格各异。

    “谐”是流行于康、卫藏地区,俗称“弦子舞”,它是典型的农区歌舞,以巴塘的弦子影响最大,故又名“巴塘弦子”。在牧区,有一些热巴艺人表演的弦子,称“热巴弦子”。谐的表演时间一般在藏历年初三和赛马会,在人们朝拜寺院,寺庙僧人表演羌姆之后,自发跳起群众自娱性舞蹈。舞蹈的基本内容围绕歌颂家乡、歌颂大自然和男女爱情展开。舞蹈形式是男女各半圆围成圆形舞蹈,男先唱女随唱,边唱边舞顺时针转圈舞蹈,舞蹈节奏由慢到快。舞蹈的基本动作有:三步一点,三步一跟,三步一端,一退一收,以两腿颤撩,松腰松胯,双手臂挥袖,以及脚的拖、点、踏、端为其舞蹈的典型风格。弦子的舞姿婀娜,动作舒展、柔美。音乐速度较慢,旋律优美抒情,延绵连贯,婉转而深情,极富歌唱性。“堆谐”舞蹈起源于13世纪初叶堆的地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这种舞蹈传入拉萨等城市,在整个西藏流行并逐渐演变为踢踏舞的形式,动作轻松、情绪热烈,既能娱人又能娱己,演出不受人员、场地限制,因而成为广泛普及的舞蹈,如《库玛拉》等。“堆谢”舞蹈主要分为“拉萨堆谐”和“堆巴谐”两种。拉萨堆谐已城市化,具有细腻、含蓄、轻盈、优美等特点。堆巴谐则具有粗犷、活泼、开朗、奔放的特点。“堆巴谐”舞蹈要求舞者头顶一碗水跳舞,基本动作有:侧身、前倾、后昂、拧身、拧身踏步、双统推手、前划手、后甩手、顺风旗绕腕等动作。为“堆谢”舞蹈伴奏的乐器主要有六弦琴、扬琴、竹笛、铁胡、串铃等。

    “卓”是藏语对舞蹈的泛称,现在一般指锅庄,四川、西藏、云南的藏胞称它为锅庄,青海的藏胞称它为卓,是藏族古老的民间歌舞,也是藏族人民中普遍流传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后逐渐发展成表演性舞蹈,主要流传于西藏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地区,是一种腰鼓舞。

    “卓”的表演在过去只为迎接达赖喇嘛、班禅大师时表演,现成为民间喜庆节日舞蹈。“卓”起源于西藏贡布,盛行于山南地区,早期只有十几人表演,而且均为男性,现在发展为四五十人表演,舞蹈时,还增加了一些女性。舞蹈时唱的歌词仍旧是对赤松德赞建造桑耶寺的歌颂。

    “囊玛”是藏族另一种风格的民间舞蹈,已有悠久的历史,其音乐早在公元前7世纪之前就已形成,18世纪中期,开始有民间歌女演唱,到19世纪形成完整的囊玛形式,流传于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它是一种以歌唱为主,歌舞结合的表演形式。歌曲的内容多是歌颂爱情,歌颂家乡,抒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感情等内容。舞蹈表演者多为女性,少则一人,多则七八人。囊玛的舞蹈是从堆谐中借鉴变化而来,其这方面的特点很明显。尽管它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多抬脚、甩手、踏点步,但华贵典雅的气质和人情味很足,优美风雅,是一种藏族古典歌舞,据说这种歌舞过去经常在布达拉宫的内室(藏语为“囊玛康”)的地方演出,所以得名“囊玛”,因此也可以称它为室内歌舞。

    藏族的舞蹈风格受其地理生存环境影响。藏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分河谷区、草原区和林区,各区域的生活习俗不同,舞蹈风格也有所不同。如林区、牧区的藏民喜欢跳无伴奏的锅庄;而农区的藏民则喜欢跳弦子等。由于藏民生活在雪山、草原、林海的自然环境里,自然的造化培育藏民嘹亮的歌喉、矫健的舞姿与质朴的情感。此外,公元10世纪,印度佛教传入藏族地区,逐渐形成喇嘛教之后,其宗教信仰,宗教意识便深深积淀于藏族舞蹈中,使藏族舞蹈又带有了另一突出的特点,即宗教性。无论是受自然影响还是宗教影响,豪放热情的藏族民间舞蹈都真实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劳动生产、风俗习惯、恋爱婚姻的社会生活和悠久灿烂的历史,他们是中华民族无比深邃的舞蹈文化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闪烁出更加绚丽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强巴曲杰;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J];中国藏学;2002年04期

    [4]王桂霞;谈藏族民间舞蹈风格[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史红;;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J];文艺研究;2006年04期

    [6]卓玛;;青海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蕴涵[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赵玺;藏族民间舞蹈“堆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李景隆;西部少数民族居住民俗的美学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蔡川;;简析西藏地区藏族民间舞特点[J];黄河之声;2009年02期

    [10]唐佳;尔苏藏族宗教文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11]马盛德 李端;马背上的舞蹈[N];中国民族报;2004年

    [12]李淑琴;;论民间舞蹈与民族精神[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3]朵桑卓玛;杨滨措;;风格特异的甘南林区藏族舞种[J];民族艺术;1990年01期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