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事指南
  • 创业起步
  • 企业管理
  • 市场营销
  • 开店指南
  • 创业之路
  • 创业故事
  • 互联网创业
  • 工商知识
  • 财务知识
  • 税务知识
  • 会计知识
  • 其它创业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创业 > 企业管理 > 正文

    叶圣陶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贡献

    时间:2021-01-07 06:03:21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叶圣陶作为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因其涉及了中国现当代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规律、领域而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完整性。本文着重从叶圣陶关于德育观、养成习惯教育观、导学自学教学观三个方面,来谈他对20世纪中国教育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叶圣陶 德育思想 养成习惯教育思想 导学自学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1—0073—03

    [作者简介]耿红卫,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叶圣陶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教育界一代宗师”。他对我国20世纪的现当代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曾教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在杂志社担任过编辑和主编,民国时期主持编写过十几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主持编写或审定了十多种语文教学大纲和500多册语文教科书,还先后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因病辞世,新华社旋即发布了特稿,对他的人格风范和身后影响进行了高度评价;“他的不平凡业绩,犹如积沙成塔、滴水成海,是在平凡中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他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楷模,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在各方面不愧为一代师表。”1912年,叶圣陶中学毕业后就走上了从教道路,在他70多载的教育生涯中,“从不追求教科书的抽象、静态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而是始终积极投身中国社会变革和教育实践,与广大师生的教育和学习息息相通,不断地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改革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总结、提炼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因而他的教育思想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土壤,更完整地反映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经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叶圣陶教育思想是‘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客观地评价和研究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对于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特别是素质教育改革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叶圣陶在教育诸多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和高深的造诣,本文仅以他的几种教育思想为例,谈谈他对20世纪中国教育与教育改革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一、德育思想

    叶圣陶在他的70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始终高度重视德育,不仅写下了许多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文章,还在大量的其他教育教学著作中常常论及德育。他的有关德育方面的论述和经验,明显地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德育传统,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深刻地揭示和反映了我国德育的基本规律,为我国的德育理论建设作出了特有的贡献。他的德育思想主要涉及到目的、内容及实施途径等方面:

    (一)德育的目的

    叶圣陶不是一味地谈德育的重要性,而是从德育与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上,精辟地论述了德育的重要意义和根本目的。他认为,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够格的公民”。在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化时代,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叶圣陶认为,“做人”的教育非但不能削弱,相反更应该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他进而提出,要“使每个人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公民”。然而,叶圣陶不是撇开教育的大系统来孤立地论述德育的重要性的,而是借助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各自作用来最终实现德育的总目的。

    (二)德育的内容

    围绕着“做人”的德育总目标,叶圣陶从政治方向、人生观、道德行为三个层面,提出和建构了德育的基本内容。在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方向教育时,他突出强调两点,一是加强“争取民族解放的教育”,二是进行“发扬民主精神”的教育。在人生观教育方面,叶圣陶认为,一个人形成什么样的人生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整个思想品德以至整个人生的发展,因此,早在1919年,他就指出,学校教育要使青少年学生养成“新的人生观”。之后,他还曾撰《教育与人生》一文,对新的人生观的教育内容作了界定:一是“认识自己”,二是“革新自己”,三是“成就自己”。在人生观教育中,叶圣陶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他指出:“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只能糊糊涂涂的活下去。”在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教育方面,叶圣陶说:“德育不应该是挂在口头的语言,写在纸上的文章,而该是贯彻一切行为的态度和精神。”他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又反映着时代精神,结合学生实际提出基础性的命题,即“做合格的现代中国公民”这一基本观念来对学生加以培养,使学生努力做有益于社会的事,并且必要时“舍小我为大我”,使学生在实现个人主体价值的同时,更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德育的实施途径

    有四条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德育目标的实现:一是主体性。叶圣陶认为,受教育者决非是被动接受的“空瓶子”,而是活动的主体,是学习修养的主体。为此,德育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者要平等对待受教育者。在教学中,首先要少讲多引导,致力于启发学生自我转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要了解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进行教育。再次要着力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二是实践性。叶圣陶认为,“为人之道”,贵在“为”,在实践。“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他主张学生要广泛参与各种有公益的社会活动和有助于提高德行的实践活动,仅此还不够,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价管理,切不可流于形式主义。三是整体性。叶圣陶认为,以生命为对象的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德智体几方面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他强调:“各科教师均负熏陶之责,不以教某科为限,易言之,教习某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身为教师,应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也。”当然,德育还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四是师表性。身教重于言教,叶圣陶认为:“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而‘身教为先’总归是最重要的一条。”身教必然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他很早就说过:“我认为自己与学生是同样的人,我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诫学生不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为什么要如此?无非两句老话,叫做‘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元诸己而后非诸人’。”

    二、养成习惯教育思想

    如何培养习惯的问题,并非由叶圣陶最早提出,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洛克、乌申斯基、杜威、马卡连柯等都对习惯的形成和作用问题有过论述。在中国古代。《尚书》、《孔子》、《礼记》、《船山遗书》等著作中已有培养习惯方面的言论。在中国近现代,陶行知、杨贤江、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潜、吕叔湘等都曾撰文谈论养成种种习惯的重要性。然而,提出“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张,几十年来不断坚持和发展这一主张,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养成习惯教育思想,应当

    说是首推叶圣陶。

    养成习惯教育思想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该思想自始自终都贯穿于其他的教育思想之中。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说,只需要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那么,良好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呢?叶圣陶认为:一是要加强实践。叶圣陶说:“养成好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该怎样怎样,未必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同时,他告诫青少年学生们,有两种习惯千万不要养成:“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防碍他人的习惯。”这两种坏习惯要不得,一旦发现,要用“随时强制”和“随时警觉”的方法加以改正,直到养成好的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二是从小事做起。叶圣陶认为要做国家的合格的公民,养成“为公”的良好习惯,就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开门和关门而言,他说:“要是‘砰’的一声推开,又‘砰’的一声关上,那就在短时间内发出两回讨厌的声音,给屋内屋外的人两回刺激,大家在那儿做事用心思,听见‘砰’的一声多少受些防碍,就是不在那里做什么,也会感到怪不舒服的。所以咱们要教小学生从小要养成习惯,轻轻的开门,轻轻的关门。”三要抓好开端,强化锻炼。叶圣陶认为,“在习惯未养成之前,取个正确适宜的开端,集中精力,勉强而行之”,将大大有利于以后的发展。尽管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但习惯未养成之前,大都缺乏自觉性,因此,他说,要用严格的规范来要求学生,“坐硬是要端正,站硬是要挺直,每天硬是要洗脸漱口,每天硬是有头有尾”,而后,就“渐渐的不大觉着勉强了,渐渐的习惯成自然,可以行所无事了”。通过此方式,也就可以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目的。

    叶圣陶是语文教育大家,他的养成习惯教育观更多的体现在语文教育中。他认为。要学好语文,至少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一是自学习惯;二是阅读习惯;三是写作习惯;四是听说习惯。

    三、导学自学教学思想

    叶圣陶在总结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导学自学教学思想,其核心内容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该思想继承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优秀遗产(孔子和《学记》的“启发”思想,孟子的“自得”之道等),融会了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如“学会学习”、“终身教育”等),革新了我国的教育思想,丰富了我国的教育理论宝库。

    怎样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标呢?叶圣陶说,“教就是引导学生学”,最终达到学生人人不需要教而能够自学的目的。遵循这一思路.叶圣陶强调,在进行“引导自学”教学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1)激发兴趣。叶圣陶认为,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仅靠他们自学是学不好的,因此,必须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自学需要,一要“善于利用科学本身固有的趣味”,“让学生完全了解这个功课是什么,有什么用处”,“让学生喜爱这个功课,觉得其乐无穷”;二要“在指导学习之中使学生受到鼓励”,这一点有助于兴趣的保持,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2)启发诱导。叶圣陶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无论教什么,都要让“学生先思考一番”.未必一味的讲解,主要是“领导他们共同讨论”,开动脑筋。另外,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提问,“问这问那问个不休,不一定都具有启发作用”。(3)因材导学。学习的主体不同、材料不同.学法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形进行学法指点。一是从总体人手,“鸟瞰的讨究”,接触对象之初,先总的指点一下学法,“譬如走路,先经指导,免得东转西回”。二是随机点拨.使学生在指点中得到领悟,“亦即于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三是从教材人手,使学生得到“必要的范例”,“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一’是课文,‘三’是自己阅读东西。自己能不靠老师阅读书报,得到正确的理解与体会”。(4)学以致用。前提是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贯之的习惯”。这样学生才真正具备自学的能力。而“养成好习惯必须实践”,因此,教师在“引导自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加强实践环节的组织和引导,“运用种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有诸己’),能够‘躬身实践’”,能够学以致用,持之以恒。(5)正确评价。“引导自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必须实施正确的评价,才能促成目标的实现。不要光看考试方法是否正确有效,还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中,看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的东西真正消化”。评价教学,“要看老师是不是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要看效果如何,学生是不是真有所得”。这样的评价,才有利于教师积极地去追求“引导自学”,才有利于学生“向自学方面不断进展”,培养“处置未来”的创造型人才。

    以上仅仅是对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部分论述。其实,他的教育思想涉及到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仅就教育的价值和目的、过程和本质、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教师的素养和作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宏观教育问题作了深刻的探讨,而且从学科教育角度对语文教育学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论述。在70余年的教育生涯里,叶圣陶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洞察了中国近现代和当代中国教育领域的诸多重大变革,其数百万言的著作都是各个时代的结晶.都是一笔宝贵的、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当代许多学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叶圣陶的教育改革思想,并给予恰当的定位。他们认为:“表达在叶圣陶各类教育著作中的叶圣陶教育思想,不仅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活动,并且由于其涉及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规律、领域而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完整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为后人贡献了一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现代教育学。”1994年,我国举行了叶圣陶诞辰100周年研讨会,再次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高潮,相继成立了许多叶圣陶研究的分会。在江苏等地还承担有一些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对其思想影响进行诸多专题研究,如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任苏民老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文化底蕴和当代价值”等。尽管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界和文化界享有颇高的盛誉,然而,翻开以往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翻开以往的各种中国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语文教育史除外)。几乎都不见叶圣陶的名字,难道说一个人没有写一部较厚的教育理论著作,即便是通过诸多论文形成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也没有资格进入教育科学的“神圣殿堂”吗?笔者认为,叶圣陶对中国的现当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在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取得应有的学术地位。

    (责任编辑:刘新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