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事指南
  • 创业起步
  • 企业管理
  • 市场营销
  • 开店指南
  • 创业之路
  • 创业故事
  • 互联网创业
  • 工商知识
  • 财务知识
  • 税务知识
  • 会计知识
  • 其它创业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创业 > 互联网创业 > 正文

    中国蛋卜巫术探析

    时间:2021-01-12 15:08:38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中华文化中的蛋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蛋卜”是历史悠久的一种占卜之法,是以“动物之灵”作为媒介沟通天人的原始崇拜。这表明了华夏民族信奉“卵生人”神话,和民间信仰生殖崇拜,先民将蛋类比为“微型宇宙”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尚圆心理。蛋卜在民俗中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招魂驱病和除祟辟邪。蛋卜的核心观念是尚巫鬼,重淫祀,在巫鬼文化氛围中进行“蛋卜”仪式,是先民对缓解死亡焦虑、追求现世平安的朴素愿望。在早期落后偏僻的地域,这种信仰对于慰藉民众的恐慌心理有一定程度的意义。

    关键词:蛋卜    招魂驱病    除祟辟邪    巫术

    一、神圣的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鸡蛋具有神圣的地位,流传于西南、南方地区的蛋卜之法已有几千年历史了。蛋卜与龟卜都是同类型的占卜之术,来源于以“动物之灵”作为媒介来沟通天人的一种原始崇拜。巫师通过流传下来的巫术经验来确定占卜的吉凶。

    最早文献中的“蛋卜”是在《史记·武帝本纪》中:时既灭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止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焉。可见鸡卜最初源于西汉南越,为了安邦兴国,南越巫师通过鸡卜敬奉天神、上帝和百鬼。越人的鸡卜中有一类是“鸡子卜”,《资治通鉴》有记载:越俗用鸡卜……亦有用鸡卵卜者,握卵以卜,书墨于殼,记其四维,煮熟横截视当墨处,辨壳中白之厚薄,以定侬人吉凶。这大致表现了越人蛋卜的过程。

    蛋何以成为古代占卜的重要媒介呢?距今6000年前的黄帝时代,邳州先民早已训鸟成鸡,在今天的邳州博物馆中,一只蹲在鸡窝里下蛋的陶鸡极为显眼。说明在上古时代,蛋在先民生活中屡见不鲜,用这种常见食物作为卜卦工具很容易理解。

    1、“卵生人”神话与生殖崇拜

    蛋成为古代先民心目中的神圣之物,是因为蛋能够孵化为生命个体,这种旺盛的生命力是先民较为推崇的。“卵生人”神话传说在中国历史中从未断绝,《三五历记》中有最早的“卵生”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盘古是开天辟地的大神,却始于一只卵,这只卵是宇宙未开辟时的形状,卵生神话也是源于卵的旺盛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卵能孵化成生命,所以原始先民对其崇拜有加。

    后世的神话典型如殷商简狄吞卵生契的神话,直接点明殷商祖先起源于一只卵。还有《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卵民之国,其民皆生卵”,《山海经·海外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等,其中“卵民之国”、“羽民国”的子民都是源于卵。汉代《史记·外戚世家》有“含始吞赤珠而生刘邦”的传说。明代许仲琳《封神榜》中以李靖的视角见证了哪吒的出生:只见房里一团红气,满屋异香。有一肉球,滴溜溜圆转如轮……砍开肉球,见一孩儿满地上跑。哪吒母亲身怀三年零六个月才生产,产下的是大肉球,这种卵生变型渲染了小说中哪吒的神性。少数民族创世神话里也有“卵生人”神话的变型,如侗族女始祖萨天巴扯下四个肉痣交给萨狁,她们孵化出侗族的男女始祖和图腾;水族创世女神伢俣产下仙蛋,蛋孵化为人和动物;苗族的始祖女神(妹榜妹留)与下游的泡沫成亲,产下了十二个蛋,孵化出苗族祖先姜央和其他图腾。

    蛋本身就有孵育子嗣的自然属性,民间便形成了一种将蛋与生育繁衍、传宗接代相联系的传统。典型的有古代三月三日上巳节,要举行临水袚禊浮卵的活动。潘尼在《禊赋》中提到“浮素卵以蔽水”,即把煮熟的鸡蛋放在流水中漂浮起来,用这种方式求子。在先民朴素简单的世界观里,妇女食用了蕴含强大生命力的蛋,就能顺利产子,这种观念在民间乞子习俗中多有表现。中原地区嫁女时,娘家常以在朱漆桶里放煮熟染红的鸡蛋作为嫁妆,男方家里久婚不育的妇女会争抢着吃,以期望沾染喜气、乞求生育。先民对卵的崇拜可见一斑,蛋成为民俗中的神圣之物。

    2、微型宇宙与尚圆心理

    中国蛋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在民间有千年的文化底蕴。这种民间的活态文化习俗对中华民族传统和民族心理产生过较大影响。在原始先民的信仰中,人和万物皆为卵生,甚至天地开辟之前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卵。《艺文类聚》中“天地混沌如鸡子……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神话中将天地的初始状态比作鸡蛋,自然会联想到“阳清”为蛋清,“阴浊”为蛋黄了。道教文化中崇尚天、地、人合一,也是基于“宇宙卵”的观念。

    另外,蛋生殖崇拜促使人们形成了尚圆心理。蛋、宇宙、子宫都是圆的,天地人均产生于圆形,所以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圆形意象极为常见。在传统节日中,元宵节的汤圆、中秋节的月饼都象征着团圆,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一种尚圆的体现。春节的剪纸、灯笼等大多呈现出圆形特征,也象征着团圆美满。包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人们都希望看到大团圆结局,表现了对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古代铜钱的外缘多为圆形,这都是一种尚圆心理的体现。

    二、蛋卜何为?

    蛋卜是一种以鸡蛋为媒介,从蛋白、蛋黄的流动方向、形状和位置来确定吉凶的一种占卜方式。用于认鬼查祟、驱邪除病,或者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寻物、迎亲等。蛋卜多流行于南方巫风盛行之地,如陕南、蜀地等,还有一些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如海南黎族、云南水族。这种占卜方式一般由族内有经验的巫师主导,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步骤,最终巫师通过验查蛋黄蛋白的状态确定吉凶。另外,有些地方基于蛋卜习俗还演变了其他相关风俗,其社会功能大体概括为招魂驱病、除祟辟邪两类。

    1、招魂驱病

    蛋卜一般是以鸡蛋为主要媒介的占卜,鸡和鸟在先民的观念里是统一的,它们都是能够沟通太阳、神灵的神圣动物。所以它们的卵自然也受人崇拜,是蕴含着无穷能量的神物,蛋能够招魂驱病也是基于民间这一崇拜。在汉中洋县等地区,有七月七烧鸡蛋的风俗,据说七月是祭祀阴间万鬼的月份,小孩的魂魄多会被阴气所伤。所以当天傍晚人们在十字路口为小孩烧鸡蛋,将写好名字的生鸡蛋用浸湿的芭蕉叶、牛皮纸包裹严实,放入篝火中烧熟,蛋白上会显出像孩子眉眼的印记。大人捧着鸡蛋边往回走边高声呼喊孩子的名字,据说可以叫回小孩的魂魄,孩子吃掉熟蛋就能确保身体平安。但是在汉中镇巴,烧蛋仪式必须由专门的巫师进行,哪家有人身患重病,巫师通过念咒、烧蛋来控制侵入人体的魔鬼,熟蛋是坚决不能吃的。

    蛋的治病驱病功能在民间广泛运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常见。瑶族巫医将煮熟的鸡蛋浸泡在药液中,擦干后放在病人身体上边滚动边念咒;侗族巫医先预热鸡蛋,然后放进火堆里烧,观察蛋上不同形态的纹理来判断病情,病人喝下事先熬好的草药,巫医念会儿咒语,病情就能得到缓解;土家族蛋卜主要是为小孩看病收魂的巫教仪俗,当孩子受惊萎靡时,会请法师烧蛋赎魂。某些中原地区有小孩肚子痛,大人会用剥去外壳的熟鸡蛋在其肚皮上滚动,口中念着“揉揉散散,给娃吃个蛋蛋”,“蛋”就是鸡蛋,据说能够缓解肚子痛的病症。

    这些风俗都是基于先民对鸡蛋神圣性的认知,将蛋视为具有强大生命能量的存在,所以衍生出鸡蛋能够驱病招魂的风俗就不足为奇了。

    2、除祟辟邪

    《太平御览》引《春秋说解》中记载“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而上,故阳出鸡鸣,以类感也”,是说天明鸡叫是因为鸡本身属于阳物,太阳与鸡的属性是相同的。在古代先民意识里,公鸡打鸣能够唤出太阳,为大地带来光明与希望,鸡被认为是阳鸟,在民俗活动中有驱鬼镇宅、辟邪消灾的功能。民间就有雄鸡驮着太阳循环往复的神话。

    人们常把雄鸡作为祭品,就是为了除祟驱邪。袁枚《子不语》中提到:忽鸡叫一声,两鬼缩短一尺,灯光为之一亮。鸡三四声,鬼三四缩,愈缩愈短,渐渐纱帽两翅插地而没。这里雄鸡能够以叫声吓退鬼魂,写得极为生动鲜明,说明古人对此风俗深信不疑。另外,在民间丧事中会用公鸡为鬼魂引路,据说能够吓退沿途的孤魂恶鬼,保护死者鬼魂到达坟地。既然如此,能够孵化雄鸡的鸡蛋自然也有除祟辟邪的功能。

    重庆綦江地区的人们常用“蛋卜”来检查病人患病原因、求得治病的方法和判断病情的吉凶,其“蛋卜”法为烧蛋,主要有两种烧法。一种称为“观音胎”烧蛋法,一般步骤为滚蛋—缠蛋—烧蛋—看蛋,为蛋卜师所用,将鸡蛋在人体经络上滚动,用红线缠绕鸡蛋并将其放入旺火中烧熟,确定煽火次数并低念咒语。朝烧蛋处拍三次巴掌,之后剥开蛋壳判断吉凶,蛋卜师可视蛋的各种情况判断是否有鬼作祟、病情的严重程度。另一种称为“五雷蛋”烧蛋法,步骤为滚蛋—画符—烧蛋—看蛋,是道士所用的道教科仪中的“烧蛋”法术。先将鸡蛋在问卜人身上滚擦,在蛋壳上写好其生辰八字,然后虚空画符,用纸钱、桐油烧蛋,道士会以蛋的形状来判断病情的吉凶。江西南昌地区在端午节都要煮蛋吃,并且把蛋壳涂成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好,让小孩挂在身上,以期消除鬼魅。

    三、蛋卜的核心:尚巫鬼,重淫祀

    巫鬼文化传播极为广泛,影响极为深远,“从史籍记载的地域和民族分布来看,巫鬼文化来源于川东和长江三峡的濮系巴人并播染到江汉地区、嘉陵江流域和古代南中”。大致盛行地区在中国南部地区,是中国民间信仰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巫术鬼道源自于极为古老的文化,早期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病灾肆虐,先民们在寻医无果的情况下,将希望寄托于鬼神,通过崇拜神秘力量以获得心理安慰。久而久之,当地原始拜物教和多神教信仰愈发浓厚,衍生了许多想象中的神灵。巫觋所祭祀的信仰对象是鬼神的具体化,巫觋信仰在中国历史上蔓延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低下导致科学文化的落后。巫觋除了沟通天地、祭祀鬼神之外,还承担着祭祀占卜、祛疫禳灾的社会功能。正因如此,巫鬼信仰受到众多底层百姓的青睐。

    从民众信仰的心理层面来看,先民畏惧鬼神的超自然能力,生发出多种祭祀方式来取悦于鬼神。《尚书·伊训》记载“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疏云“巫以歌舞事神,故歌舞为巫之风俗也”。可见巫是通过歌舞对神明祭祀的神职人员,重巫风的人们普遍有惧怕鬼神的心理。巫风的盛行与人们的鬼神信仰密切相关,并体现在崇尚巫风地区的各类风俗中。各地区的“蛋卜”仪式多由巫师举行,人们相信巫师具有神秘巫术,能够通过神秘的巫术来沟通鬼神、预测吉凶、驱病救灾。

    民间也有更为积极的心理,人们举行多种招魂驱鬼仪式,以求辟邪除祟、平安健康。蛋卜驱鬼就是一種利用饮食驱鬼的习俗,《荆楚岁时记》注引《风土记》:“正旦,当吞生鸡子一枚,谓之炼形”,“炼形”即炼养形体之意,就是说春节第一天吃下生鸡蛋可以护佑人们平安顺遂。在民间风俗中,鬼魂属阴物,鸡蛋属于阳性食物,由于阴阳相克,人们多以此驱避阴冷邪物。那么鸡蛋成为神圣的招魂驱病、驱邪除祟的神物,除了被认定为阳物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依据呢?古籍记载了不少生鸡蛋的功效,如《普济方》中“取生鸡子一枚打破,去壳吞之”,此法可解产后烦闷的病症,《本草经疏》中记载:鸡子,味甘气平无毒。可见鸡蛋还是高营养高蛋白的食物,对人体有滋补强健的药理效果。

    究其根本,巫鬼文化下的“蛋卜”仪式反映了先民对缓解死亡焦虑、追求现世平安的朴素愿望。这种巫术是先民主观能动性的呈现,人在自然面前处于被动状态,先民便会探寻迅捷的功利性做法,求得实用性利益。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巫术纯粹是一套实用性行为,是达到某种目的所取得的手段。巫鬼文化遵循极强的经验性,巫术才能持续留存并在当今社会中仍发挥一定作用。或许在现今多数地区,巫术早已销声匿迹,但在古代落后偏僻的地域,巫鬼信仰对慰藉民众的恐慌心理有某种程度的意义。

    参考文献:

    黄群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汉)司马迁 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7页。

    (宋)司马光 撰《资治通鉴》,选自《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卷七千七》(史部),第436页。

    (唐)欧阳询 编纂《艺文类聚》,嘉靖中天水胡缵宗刊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第二页。

    (汉)刘向 编《山海经》,崇贤书院注释,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4月,第231页。

    (明)许仲琳:《封神榜》,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第47页。

    向柏松:《中国蛋俗文化浅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第78页。

    (清)袁枚:《子不语》,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2页。

    杨义:《綦江“蛋卜”巫术探析》,《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第72-73页。

    段渝:《巴蜀文化的历程:濯锦青江万里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7页。

    闫摇伟 杨国平:《巫觋信仰对象及其特征——以萨满和童乩为例的探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3月第3期,第62页。

    《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13页。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