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的定义
  • 成功的秘决
  • 成功的作文
  • 成功故事
  • 成功人士
  • 成功之道
  • 成功学演讲
  • 成功学书籍
  • 成功语录
  • 成功案例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成功 > 成功案例 > 正文

    论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变迁与启示

    时间:2021-01-22 18:04:31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建党9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确保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90年来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内涵和表达方式的发展变迁中,可以总结出加强和改进当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三条重要启示:必须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式;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必须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主流意识形态;内涵变迁;重要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4-0013-04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格局中,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成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党派的生死存亡。建党9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以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确保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通过总结分析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和表达方式变迁,从中总结出对当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三条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变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1921-1949年这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主流意识形态,其具体内涵和表达方式在不同革命阶段有所不同。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意识形态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理论。这是早期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当时没有把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消灭一切剥削、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区别开来,以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可以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意识形态

    从党的二大(1922年7月)至党的六届五中全会(1934年1月)期间,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意识形态。党的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认为现阶段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就是通过民主革命进一步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在这之后,虽然在党内相继出现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冲击,但是在与各种意识形态自由竞争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意识形态占据主流地位。特别是党的六大(1928年6月)明确指出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统一了全党思想。

    3、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意识形态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效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党的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9月)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和步调。党的七大(1945年4月)正式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交织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国民经济体系问题进行了艰难摸索。从党的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至十一届二中全会(1978年2月)期间,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主要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交织的意识形态,有以下三种具体表现形式。

    1、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识形态

    在建设新中国的初期,党内思想主要统一到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任务。党的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提出了为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全党全国人民要一致团结起来,创造三个条件,完成八项工作,“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七届四中全会(1954年2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于1956年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任务,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顺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2、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意识形态

    七届五中全会(1955年4月)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决议》。党的八大(1956年9月)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八届九中全会(1961年1月)正式批准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经济指导工作的一次重要转变。它对于后来大规模的经济调整工作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总体上,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党内对经济建设、政治形势的判断出现的分歧,导致经济建设发展缓慢。

    3、社会主义革命的意识形态八届三中全会(1957年9月)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上,错误地认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八届十一中全会(1966年8月)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促进了“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党的十一大(1977年8月)宣布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但是党的指导思想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党和国家的工作总体上还是处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以后,中国共产党围绕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期历史任务,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效解决了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三个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

    1、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二大(1982年9月)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构成理论轮廓。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的概念,并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13年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容应对

    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开拓,创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十六大(2002年11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3、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创立的。该理论旨在回答和探索社会主义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2007年10月)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既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又着力于推进党的执政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是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对于加强和改进当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

    从上述不同时期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内涵和表达方式的发展变迁中,我们得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三条重要启示。

    (一)必须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式

    1、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和保证功能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本质上是集团性话语,它并非个人从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建设需要采取“灌输”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灌输”,执行着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自身所特有的导向功能和保证功能,传播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其导向功能包括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行为方式导向,其保证功能主要是通过政治共识性、思想一致性、行动统一性来实现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和保证功能,以应对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2、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和队伍建设,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需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进行专门的思想生产和分配,才能巩固其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式,其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理应受到高度重视。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构要实现全覆盖。企事业单位、机关、农村、社区等都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给予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积极培养提高在岗人员的素质。其中,应该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整体规划,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全球化、网络化、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增强自身科学性,才能提高说服力,捍卫主流意识形态。当前,要紧紧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促进学科的理论建设;另一方面,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出科学回应,提出解决办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外,要像重视自然科学一样地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理论工作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从而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二)必须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

    1、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始终以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基础

    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注重实践性,从而凸显其科学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在特定历史时期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内涵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在同一时期的不同阶段,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内涵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也将得到丰富和发展。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化体系化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来源于实践,又受实践检验。我们在宣传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时,既要注重理论彻底性,更要注重实践方式的创建。要把高度抽象而深奥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紧密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言论和行为。

    2、现代化建设实践坚持以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活动检验并证明是解决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实际问题最有效的理论武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解决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南。历史反复证明,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现代化建设实践活动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确保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要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和谐、社会控制、社会动员等方面的社会功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必须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1、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第一,通过立法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第二,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相比,主流意识形态拥有大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所有的文化、宣传、教育等政府部门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喉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媒体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和大众文化的熏陶作用,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价值认同,构建起共同思想基础。第三,在意识形态生态圈中,对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进行甄别和批判,帮助人们正确识别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

    2、利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辅助效果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存在多样性,是一切阶级社会的共有特征。非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部分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观点。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需要,而且是现代社会人们精神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生态。在这个文化生态圈中,只有那些顺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需要的意识形态,才能被社会公众所拥护,最终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展开的学术争鸣,一方面使真理越辩越明,从中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另一方面或多或少会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改进,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共产党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要采取尊重和包容态度,认真分析各种观点的利弊,充分利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辅助效果,推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螺旋式向前发展。

    3、积极应对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

    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必须积极应对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意识形态之间的激烈斗争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全球化背景下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西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其次,要善于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一种是反映我国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另一种却有着本质区别,是一些敌对势力以颠覆中国社会主义为目的的。如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各种思潮,就以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为目的。最后,坚决反击意识形态的恶意斗争。对于触动了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底线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责任编辑 刘荣军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