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的定义
  • 成功的秘决
  • 成功的作文
  • 成功故事
  • 成功人士
  • 成功之道
  • 成功学演讲
  • 成功学书籍
  • 成功语录
  • 成功案例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成功 > 成功案例 > 正文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时间:2021-01-18 09:11:11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第一个运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儿童心理,进行教育实验的教育家,他于上世纪40年代初期提出了他的“活教育”体系,这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等。他的话教育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本文详细论述了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产生、基本内容及现代价值。

    关键词:陈鹤琴;活教育;目的论;方法论;课程论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6-0098-03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是我国第一个运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儿童心理、进行教育实验的教育家,他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提出了他的“活教育”理论,这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以及17条教学原则等。他的这一套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一、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活教育”是陈鹤琴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该理论由三部分构成: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

    教育目的是任何教育理论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从“做人”开始,把教育目的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

    “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陈鹤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自有人类以来,个人都难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如何建立起完美的人际关系,借以参与生活,控制自然,改进社会,追求个人及人类的幸福便是一个做人的问题。所以活教育提倡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为此他提出了做人的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他必须爱人不论国界、种族、阶级和宗教的关系;第二、他确是最爱真理,不为富贵所淫;第三、他有人类崇高的精神,天下一家的观念。”

    然而,人毕竟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他始终生活在特定阶级、历史环境之中。因而,陈鹤琴提出了“做中国人”的第二层次。“做中国人”就是要培养每一个国民,使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品质。他说: “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

    “做中国人”体现了教育目的民族性,而陈鹤琴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则使“活教育”目的进而体现时代精神,因此更为具体。20世纪是科学和民主的时代,活教育力求体现这一时代精神,培养具有科学头脑和民主精神的人。为此,陈鹤琴最后把教育目的归结到“做现代中国人”上。他认为这样的人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有服务精神。

    这五个条件突出了“做现代中国人”所必备的良好素质及其肩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活教育”的目的论从普遍而抽象的人类情感和认识理性出发,逐层赋予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等涵义,使教育目的逐步具体,表达了陈鹤琴对人的发展、教育和社会变革的追求。

    (二)活教育的课程论

    针对传统教育过分迷信课堂书本知识的缺点,陈鹤琴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课程论。陈鹤琴认为,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先生只是一节一节课地上,学生只是一节课一节课地学。这样的读书只能造就“书呆子”。鉴于传统教育的严重弊端,唯有提倡“活教育”,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

    陈鹤琴所谓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陈鹤琴明确地指出:“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死的,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我们活的书,直接的书。”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他们去学习。但是,应该看到,陈鹤琴并没有否定书本在教学中的地位。他指出:“并不是因为读书本才变成书呆子的,而是因为他们只晓得一味读书,而不去和真正的书——大自然大社会接触,才变成书呆子的。”因此,“活教育”的课程论并不摒弃书本,只是强调历来为教育所忽视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而书本知识则应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应能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并能够反映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特点。

    他把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即健康活动(包括卫生、体育、营养等)、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时事等)、科学活动(包括生、数、理、化、地等),艺术活动(包括音、美、工等)和文学活动(包括读、写、说、译等),其目的是培养儿童理想的生活,与此相适应,把教室也改成“五指活动场所”,如健康活动场所,社会活动场所等。

    (三)活教育的方法论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也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出发点,他主张学习美国杜威“寓学于做”的经验,把“做”作为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他强调指出:“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的。”在他看来,学校的各种教学中,都不应该直接把各种结果告诉儿童,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和思考,去求结果。所以,陈鹤琴在强调做的同时,还强调思维的作用。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让儿童由学习中的被动接受者变为“自己活动”、“自己思想”的主动创造者。

    为贯彻上述精神,陈鹤琴把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一是实验与观察。要求学生通过五官俱到的全面而系统的学习,去取得直接经验和活的知识;二是阅读与参考。单凭直接经验还不够,还要求阅读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许多参考资料,把直接经验和间接检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发表与创作。即通过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融会贯通,进行自由创作与发表;四是批评与研讨。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检验学习的成果,互相学习、互相批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机械的、割裂的,它们同样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

    三、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

    (一)教育目的要体现民族性、时代精神和我国的具体国情

    陈鹤琴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活教育的目的论的同时,还强调:“这是中国教育的唯一特点,不苟同于其他各国的教育目的。”可见,他在寻求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之路的理想上是旗帜鲜明的。他以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的痛定思痛告戒人们: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不顾自身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现实的社会基础,盲目模仿外国的教育制度,是不会有实际效果的。

    陈鹤琴指出,教育就是生活——我们都承认教育是生

    活的演进,是人类经验的传递和改造,我们可以说教育是建设社会、国家的工具,要有何种理想、社会和国家,就要有那样的教育。也就是说,其根本在于服务于现代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人才,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而特色则是寓于民族传统和现代精神的统一之中。所以,我们的教育道路应该是:(1)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改革坚持适合中国国情、国力。(2)在教育方针上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在服务宗旨上,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主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面向大众,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

    (二)对批判传统教育的意义

    针对传统教育过分迷信课堂书本知识这一缺点,陈鹤琴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他认为,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先生只是一节课一节课的上,学生只是一节课一节课的学,这样的读书只能造就“书呆子”。

    但从陈鹤琴求学和长期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他从未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教育,相反,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也十分注意从中摄取有益的滋养。有鉴于此,我们在批判传统教育观念的时候,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赋予新的时代特点,使传统教育观念为现代教育服务。因此,活教育课程论对于批判书本主义教育观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把学生从狭隘的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大舞台,引向充满乐趣的大自然和大社会,这对于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和创造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三)方法论对于课程改革的意义

    在活教育方法论方面,陈鹤琴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基本原则,“做”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出发点,他明显地由杜威“做中学”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发展而来的。在活教育方法论体系中,“做”有两个不可忽视的意义,也是对当今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两个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1、课程改革应注重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强调。强调“做”以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自觉的心理状态是最佳状态,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他对技能、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熟练深刻程度,怎样调动儿童的主体性?活教育十分重视的一点就是做,“做”是身心的积极参与,儿童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他必须投入目的性注意,必须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促使他去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认识事物的性质。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儿童自己去做,去思考,去发现是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手段。

    2、重视教学中的直观性和感性经验。感性形象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基础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具或组织学生对事物的直接观察,以获得对学习对象的感知基础,从而保证教学中理性知识和感性经验间的可靠联系。“活教育”对感性经验的强调实则超出一般教学原则的要求,具有课程论的意义。传统教育往往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往往注重书本上固定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性经验,因而不利于儿童的发展,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新能力,只知被动的接受。有鉴于此,我们应该遵循活教育注重以“做”为核心的方法论思想,在当今课程改革中借鉴这一思想,并用于指导实践,在教学中注重直观性和感性经验。

    (四)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应当说是一个素质结构系统。在教育实践上,重视德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论”和“目的论”的提出,和现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观有不谋而合之处。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学校已敞开校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大自然、社会中去,使学生在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知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自己动手、亲自参与、实际操作、细心体会,自己设计问题、观察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还能把获得的知识放到实际当中去应用。这不正是陈鹤琴所提倡的吗?可见,今日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活教育”的全部体现。

    总之,陈鹤琴“活教育”的理论促进了当时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幼稚教育思想向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方向的转变。现在,重新研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可发现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活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教育理论,它是我国近代以来教育新旧变革中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进行艰苦探索的代表性成果。“活教育”理论的许多原则和方法在不同条件和程度上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从不同角度启迪着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它在向传统教育挑战中所提倡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调动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发展儿童的自动研究和创造精神,无疑符合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

    责任编辑 星 曈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