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大全
  • 名言大全
  • 成功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故事
  • 励志名言
  • 励志电影
  • 励志歌曲
  • 高考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青春励志
  • 职场励志
  • 高三励志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励志 > 职场励志 > 正文

    酒泉城的文学地标

    时间:2021-01-19 03:05:53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东迎华岳:日月经天,山河揽胜,金风挟雨,紫气裹云,有一种大气之美;南望祁连:雪峰巍峨,松林叠翠,冰川融水,穿峡出谷,有一种壮丽之美;西达伊吾:丝路漫漫,雄关重重,路遥人远,长歌万里,有一种雄浑之美;北通沙漠:茫茫戈壁,片片绿洲,讨赖绕野,弱水北注,有一种辽阔之美。

    酒泉城鼓楼的这四幅门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古代酒泉在中华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和独特文学地标。这是因为,酒泉城作为西北地理上的十字路口的地位,也就成了一个古代各民族交往的十字路口,一个各种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一个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十字路口。荒沙漠漠,亘古荒凉,酒泉城巍然屹立,他敞开着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丝路上东来西往的使者商贾,披阅着关内外的雷电风雨,传递着天地间的文脉气血。

    酒泉城,雄居中西陆路交通要冲,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祁峰遥对,讨河环绕,金泉潋滟,绿色空灵,长街纵横,深巷幽静。究其历史,大致是始于汉,盛于唐,衰于宋元,扩于明,续于清。在我看来,酒泉城的历史和文学地标,当从赵家水磨遗址说起。在酒泉城还没有修建之前,酒泉一带当是谁的天下,谁的家园?历史没有留下多少文字性的记载,也没有留下多少口头性的传说。只是在讨赖河北岸土崖断壁下,留下了一层厚重的灰质层。考古学家从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兽骨,木炭、灰红褐诸色陶片,采集到了骨匕,石臼,残石斧、石纺轮。透过历史的尘埃,看到了一种新石器晚期西羌、乌孙、月氏等游牧部落文化。

    月氏人最初分布在中国西部的武威、张掖、酒泉、瓜州、敦煌等地,祖辈均以游牧为生。讨赖河北岸的赵家水磨一带,就是他们的一处繁闹的居地。居住着几个或者十几个部落,成千过万的人口,在这一带狩猎、游牧、农耕,过着他们所理想的日月。讨赖河畔的早晨总是炊烟袅袅,香飘四野;中午骑马射箭,欢声四起;下午牛羊归圈,鸡犬跳跃;夜晚篝火映空,埙声悠悠。如今那北大崖头夹层的灰质物,就是那段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就是酒泉最初的影子。

    大约在公元前177年,匈奴人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西侵酒泉敦煌一带月氏人的居住地,月氏人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和彻底的失败。匈奴人杀死了月氏王,并割下他的头颅当作酒杯使用。受此奇耻大辱,月氏人向西迁徙。从此,讨赖河两岸就变成了一片荒原。以后,经过讨赖河洪水的无数次泛滥,把月氏人生活过的遗址深深地埋在土层下面。又经过河水的长期冲刷,讨赖河北岸成为了断崖残壁,月氏人的遗址就出现在了北大崖头的横断面上,形成了厚厚的夹层。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酒泉建城之前的文学地标!

    汉武帝在河西设四郡之后,酒泉是第一个建城的,其规模有多大,结构有什么特点,因为没有史书的记载,人们也不好猜测。只知道因战争的破坏,洪水的冲刷,地震的摧毁,酒泉古城城址多有变迁。汉代的酒泉城就是毁于地震,早已荡然无存。东晋时的酒泉虽属前凉,但早已是有建置无城池的一个荒凉的地方,旷日持久,百姓没有安全感,朝廷也不放心,况且外族随时都有入侵的可能。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便有了谢艾筑酒泉城之举。

    谢艾,甘肃敦煌人,十六国时前凉名将,才兼文武,精通《春秋》。他武能率五千锐卒,斩五千级首,收突袭之效,护国有功前凉张重华立封谢艾为福禄伯。公元347年,又发生了一场战争。张重华以谢艾为使持节、军师将军,率步骑三万,进军临河,成为谢艾一生中最经典的一战。战后,谢艾得到张重华的重任,却也再次谗害,仍迁任酒泉太守。这一次迁任,长达八年之久。谢艾也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他以酒泉为舞台,确也干了一番事业。同时,又写得一手绝好文章,在当就被人们称颂。以致后世的《文心雕龙》提到过他的奏疏,《隋书·经籍志》收录过他的文集。

    谢艾当不成太平官,便奏请朝廷,在地震废墟上重建酒泉城。中国城的发展,主要是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一个地方一旦被选择为行政中心 ,就可以修筑城池。由政府出钱,百姓出力。如果毁损了,还可以重建。这样,谢艾重修酒泉城,也就不是一件难事。谢艾重筑的酒泉城,面积并不大,大约是现在鼓楼以西的西半城。《重修肃州新志》载,酒泉旧城,只有3里317步。城垣土筑,东西宽630米,南北长950米,面积0,6平方公里。

    由于“河山襟带”的地理位置,酒泉为交通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就是这样一座小小城池却也经历过惊天动地的大考验,出现过多少英勇的守城将士,创造过多少载入史册的悲壮故事。十六国时,很有生气的西凉王国,曾迁都酒泉城,喧赫一时。后来,西凉被北凉所灭,北凉军便血洗酒泉城,死人上万,尸骨堆满大街小巷。

    公元572年秋天,突厥军队进攻酒泉城。酒泉军民因寡不敌众,紧闭城门,拼命死守。同时,燃起了求救的烽火。突厥军队破城心切,使用云梯登城,情形万分危急。这时,有人急中生智,把石油泼向攻城之敌,紧接着投下火种,一时间风助火威,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城外一片火海,连敌人攻城的云梯也给烧了。突厥军队措手不及,急忙用水灭火,反倒是像火上浇油,火势更为猛烈,烧得敌军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只好大败而归,酒泉城得以保全。

    到了唐代,酒泉城早已颓毁。《旧唐书·王方翼传载》:“王方翼并州祁人,永徽中五迁肃州刺史,时州城荒毁,又无壕堑,数为寇所乘。公元763年以后,吐番政权占据酒泉,五代时又为回鹘族夺取。唐代诗人王维《陇西行》写道:“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就是说酒泉曾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屡次出塞,到河西等地。所写《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热情洋溢地描述当时的生活场景,寄寓着思乡之情。

    宋代,党项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割据政权首领李元昊,率兵攻克瓜、沙、肃三州,升肃州为蕃和郡,为西夏重镇。西夏党项族统治三州历190多年,农、工、商、文、医、宗教得以全面发展,成为“民物富庶,与中州无殊”的农业高度发展的地区。期间契丹人攻入过酒泉城,尽浮其民而去。1226年4月,蒙古兵攻西夏。成吉思汗率兵先去攻打瓜,沙两州。遭沙州守兵假降伏击而失利,转攻酒泉。酒泉为西夏重镇,重兵把守,铁木真围城数日,内心十分焦虑。恰守城者为蒙古千户昔里钤部之兄举立沙献城,亲眷得免死者106户,归其田业。封其子阿沙为肃州世袭达鲁花赤。其余城民,尽皆诛戮,又是一场血光之灾。后来马可·波罗到达酒泉之时,虽然战乱初定,酒泉一带已看不到当年那种“地饶五谷,水草丰美,河西殷富”的景象,但却也“各族杂居,中外各地商贾穿梭,胡风蕃俗盛行”。

    明代刚刚登上皇座的朱元璋,深知“打江山不容易,守江山更难”的道理,于是想了个“高筑墙”的主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酒泉城又得以扩建。当时负责修城的是肃州指挥佥事裴成,于东城外又展筑4里80步。新旧城周围共8里3分,高2丈5尺,厚一丈。东、南、北有3门,月城3处,城楼3座,护城河8尺宽,两丈深。将巡逻、了望、打更之用的谯楼,遗置于城中心。利用黄土夯基座,开通南北两个基座洞门。从此有了东进西出,南来北往,四通八达之便利,谯楼改名为鼓楼。明成化二年(1466年),又增筑东关厢土城,内有酒泉驿递所急递铺。明万历年间,再次砖包酒泉城墙。

    世之筑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谯楼者,谓门上为高楼以望也。谯楼内每悬巨钟,昏晓撞击,使臣民闻之而生警惕之心。天下晨昏钟声,数皆108,而声之缓急、节奏,随方各殊。酒泉城头,三面也有谯楼,每逢五更,守城戍卒便吹起螺角(民国改为军号),催人早起。时或冬夜,晨星寥落,寒风呼啸,螺号嘟嘟,一片边塞呜咽之声。清人黄文炜释曰:“酒泉城,东、南,北三面皆为谯楼,每将晓,戍卒奏角,一以惊众戍之晏安,一以慑外人之窥者见。然此角之奏,正是月欲落而天将曙,井烟起而群鸟飞,有可取者”。

    古代以鼓楼为中心的酒泉城有东、南、西、北四条毕直宽敞的大街,东、南、北三条大街直通城门,与城外大路相接,唯西街没有城门。明代的酒泉城,东城门为“禄福门”,南城门为“金墉门”,北城门为“镇朔门”。

    作为一个酒泉居民,我有一个改不了的习惯,清晨总要去鼓楼前,迎着东方红晕晨练。傍晚的散步也是绕过鼓楼,再向四条大街走去。平时,走远走近都要从鼓楼前经过,干这干那都离不开鼓楼。购物,有鼓楼下的商场商厦;餐饮,鼓楼前的餐馆饭店,似乎鼓楼早已成为酒泉人的生活的一部分。

    沙漠、绿洲、戈壁、风沙、大雪、驼铃,峻拔的白杨、雄伟的鼓楼,构成了丝路酒泉特有的风情。鼓楼城楼巍峨辉煌,拔地擎天,巍然耸立,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鼓楼位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的结合部,位置优越适中,附近人口稠密,店铺荟萃,商业繁荣。登鼓楼平台,眺望四周,全城亭、台、寺、观尽入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每当夜幕降临,明月初升,暮鼓晚钟使人如痴如醉、渐入梦境。

    鼓楼,是一个城市的自豪与骄傲。民间有句俗语:“孔雀翅膀凤凰尾,比不上城里鼓楼美。” 钟鼓楼最早的功用可能与烽火一致,为保护家园之用,后又有报时的作用。辞源中有介绍,中国钟鼓楼文化,起源于汉代,作为城市的公共性楼阁建筑,其功能为“无事报时,有事报警”。钟鼓,原本是古代乐器,《诗经》有“钟鼓煌煌”之句。用钟鼓来报时,形成“晨钟暮鼓”之制,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一大创举。所谓“晨钟暮鼓”,就是指早晨先鸣钟再击鼓,晚上先击鼓再鸣钟。同时,在没有现代通信工具的古代,一旦城里发生紧急情况,就击鼓为号,集聚市民,共商大事,也不失为简捷方便实用的方法。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正是“暮鼓晨钟”,使古老的酒泉城城有序可循。每有敌军攻至城下,城中心的鼓楼马上响起,唤醒全城百姓,马上整军待发。发展到后来,钟鼓楼就成了一个城市的象征和标志。甘肃保存古代钟鼓楼十多座,著名者之一,就有酒泉鼓楼。

    1865年,西北回民举行反清大起义,酒泉城也是重要据点之一。左宗棠率湘军,重重围城,层层布防。但起义回民死守城池,相持数月。一旦破城而入,大屠杀不可避免。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为“血流成河,白骨成塔”。1873年,在围城的炮击中,鼓楼被炸,火光冲天。一座风雨沧桑的重镇名楼,就这样毁于兵燹。1905年,采取“官办民助”的办法,集资重修鼓楼。酒泉各界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在原来的废墟上,修建了一座新的鼓楼,使之成为酒泉城的标志性建筑。就在酒泉城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今天,鼓楼依然风姿绰约,挺拔雄伟,巍峨壮丽,气势夺人。登楼远眺,雄关内外,神龙蛰伏,紫气充盈,高远达世之感回荡于天地之间。

    从美学的角度来讲,伟大的建筑一向是一个艺术的整体。重建的酒泉鼓楼,是保存最完整的仿明建筑。整体轮廓呈金字塔形,底座为青砖包砌的台基,楼顶装有聚宝瓶。鼓楼总高23.4米,楼台台基高7.5米,底边长20.4米,周长90.2米。券门高4.2米,宽3.4米。鼓楼,为木架结构塔形楼。仰观鼓楼,挑檐飞脊,高耸秀丽,造型生动,颇为壮观。民间有“张掖有个木塔寺,离天还有三尺七;酒泉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插入云里头”的说法。

    一楼每面3开间,墙体中镶擎柱12根,外有檐柱20根,楼内4根粗壮的通天木柱顶贯3楼;2楼每面有12个雕花窗扇,嵌在12根撑柱之间,外有走廊栏杆,分别象征四季,象征12个月,合起来象征岁岁平安,四季祥和。3楼为单间、单檐、四面开窗、四角高挑,外有回廊护栏。门洞的4个砖券门楣上部,镶嵌有突出壁面的仿木砖雕廊檐,其下各有一幅浮雕吉祥画。

    东镌“二龙戏珠”,是取中国文化中“龙图腾”的寓义。龙,中国神话中的神奇生物,是权力、荣誉、智慧、威严的象征。二龙戏珠是中国有关龙的最古老传说之一,两条神龙与一颗宝珠在天空中飞舞,是一种图腾,是一种力量。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庄子》“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埤雅》也言“龙珠在颌”。《述异记》讲,“凡有龙珠,龙所吐者”。古人眼中的四方神: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龙则是代表东方的神物。这样看来,龙戏珠就有太阳崇拜的意思了,该是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交融。这个传说所描绘的景象,无数次的出现在中国的绘画和建筑中,酒泉鼓楼也不例外。

    西镌“丹凤朝阳”。这是一副传统的吉祥图案,丹凤为鸾的一种,首与翼皆赤。《禽经》:“鸾,首翼赤曰丹凤。”凤,传说为鸟中之王,象征美好、幸福;丹凤向阳,太阳具光明之意。纹饰以此构成,寓有完美、吉祥、明光的涵意。《山海经》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 从《诗经》上的有凤来仪、凤凰于飞,到孔子的凤鸟不至,以至后世的鸾鸟凤凰、吹箫引凤、凤穿牡丹、丹凤朝阳,百鸟朝凤,人们赋予了凤以光明、幸福、爱情和美好。酒泉人一向崇拜“凤文化”,因此,酒泉城也有“凤凰城”之别称。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