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礼仪
  • 商务礼仪
  • 职场礼仪
  • 饮食礼仪
  • 鲜花礼仪
  • 送礼礼仪
  • 婚宴婚庆礼仪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礼仪 > 职场礼仪 > 正文

    浅谈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

    时间:2021-01-22 18:05:10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李大钊在五四运动时期发表了诸多文章,其中就包括了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主张。作为李大钊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和确立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经历了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李大钊主要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层面上阐明他的社会主义观。他的这些观点极大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革命道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 李大钊;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观

    李大钊终其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甚至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他的爱国精神和进步思想触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民,毛泽东也曾感慨“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李大钊的思想内容丰富,当前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尤其是他的社会主义观,对我们认识中國近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当代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李大钊社会主义观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李大钊并非一开始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之前,他是坚定的民主主义者。在经历了俄国十月革命初步胜利和国内民主主义基本失败等历史大事件后,李大钊摒弃了民主主义并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在这期间,他又深入社会进行了考察,由此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他的社会主义观。

    1、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胜利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事件。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学者越来越多地转向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李大钊是中国最早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1918年分别写下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代表性文章。在文中他激动的感慨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一七八九年的法国革命,是十九世纪中各国革命的先声。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中世界革命的先声。”[1]通过几个世纪以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尤其是俄国的十月革命,李大钊意识到无产阶级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也将迎来新的曙光,至此他开始将研究重心转向到社会主义。

    2、国内前期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一代代仁人志士开启了救亡图存之路。自19世纪中期高级官僚主导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到19世纪末地主知识分子倡导政治改革的“戊戌变法”,再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发动的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历次的救亡图存运动对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战败,慈禧太后紧接着发动了戊戌政变,以及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被北洋军阀镇压等事件标志着这些救亡图存运动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以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封建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等都不能领导中国取得民族解放,他们力求探索一条新的民族解放道路,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让他们看到了曙光——无产阶级是救亡图存的中坚力量。

    3、个人对现实中社会现象的考察

    李大钊不仅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更重视对社会现象的考察,力求通过理论结合社会现实,以更好的把握和改变社会现实。他通过考察,写下了多篇反映中国劳农群众的文章。1919年,他发表了《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一文,在文中他尖锐的指出:“工人的生活,尚不如骡马的生活;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骡马的生命。”[2]李大钊十分同情在唐山煤厂的工人,把包工的人称之为不劳作的资本家,更表示这些受压迫的工人应成立团结的组织。另外,李大钊也很重视农民问题,他表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国民全体的苦痛。同时他还提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并倡导青年深入到农村去,以此改造中国社会。李大钊通过对社会阶层的考察和分析,加深了他对中国现实和无产阶级队伍的认识。

    二、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

    李大钊在1918年到1923年之间集中阐述了他的社会主义观,概括说来主要体现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他重视理论结合实际,通过不断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极具价值的论断。

    1、李大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

    (1)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发育中完成的。在北京大学马克思研究会上的演讲上,李大钊立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归宿。他表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的手中,导致大资本家获利丰厚,而小资本家渐渐不能自存,变为了“无产阶级”,由此形成了两大阶级: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和资产阶级的不断衰微,还将产生新的社会,即社会主义。李大钊阐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催生出社会主义,是不可抗拒的——“社会主义”之发生,恰如鸡子在卵壳里发生一样。其次他更进一步提出,待时机成熟,就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去推翻资本主义,这是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这些观点时言语是比较晦涩的,但李大钊在宣传时运用了十分通俗易懂的表达,以使人们能更清晰的理解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社会主义就是反对现在经济组织的精神和运动。李大钊在《美利坚之宗教新村运动》中提到:“许多明智而且慈悲的人,不忍见社会上有这样悲催的现象,乃想出好多救济这种社会的方法和学说,社会主义于是乎产生。社会主义一语……就是反对现在经济组织的精神和运动。”[3]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指出从历史和现实中来看,欧洲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发达的地区,因此社会主义改造的学说和方法也大多产生于此,但由于这些学说和方法受到欧洲统治阶级的反对,因而这些社会主义者流入了美利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试验。他们改造社会的理想和运动构成了早期的社会主义。继而李大钊对这一时期中产生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区分,即流入美利坚的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是乌托邦;一是历史派。其中乌托邦是离开现在的社会组织的一种理想的社会,而历史派是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指导,号召把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阶级的战争。显然,李大钊对这两类社会主义的研究和认识都是比较透彻的,这一认识对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的运动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3)社会主义是改造社会的法则,促进社会改良的制度。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尚在孕育时期,不能明确地指出它是一种什么制度,但在知、情、意三方面能寻得根蒂。他说:“知的方面,社会主义是对于现存秩序的批评主义;情的方面,社会主义是一种我们能以较良的新秩序代替现存的秩序的情感;意的方面,社会主义是在客观的事实界创造吾人在知的和情的意象中所已经认识的东西的努力。”[4]概括的说,即社会主义是更合理的社会形态,是对现存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以新的、好的秩序,代替旧的秩序。另外,在《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一文中,李大钊还进一步从社会制度层面做出了判断。他强调,照政治方面言,必须无产阶级专政,方合其目的;从经济方面言,必须使劳动的人,满足欲望,得全收利益。可以看出,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较之前有所加深,强调社会主义政治上必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法律和经济上要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关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解,李大钊也做出了释疑,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人们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和得到更多的自由。

    2、李大釗对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的认识

    (1)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仍在最后的阶级斗争。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在文中他提出以“协和、友谊、互助、博爱”精神为基础的“互助论”是改造社会的精神信条,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要改造社会组织,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必须依靠阶级斗争的手段来进行。当时社会上不少人对阶级斗争存在很大的疑虑,他们认为争夺、抢掠、残杀是可怕的,必没有光明的希望,也改造不出光明的社会来。对此,李大钊批评了这种观点的错误性,并在文中表明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他认为,到了生产力非常发展的时候,与现存的社会组织不相应,最后的阶级争斗,就成了改造社会,消泯阶级的最后手段。李大钊没有局限在纯粹人道主义的认识上,而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研究,意识到了阶级斗争是改造阶级社会的必要武器。在同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李大钊进一步介绍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他指出在阶级社会里,互助、博爱的理想没有被消灭,但不可避免的被破坏。阶级斗争也不是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而是阶级社会里特有的现象,最终会随着阶级的消亡而告别,到这时人类才进入真正的历史。

    (2)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社会主义阶段的划分,对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方位至关重要。李大钊关于阶段划分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的经济组织——在北京大学经济学会的演讲》一文中。他在文中表示欧洲大战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需要,但由于对社会主义的组织认识不足,使得这一运动遭到困难。李大钊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是艰难而长久的过程,其实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政权的夺取,李大钊指出正如马克思所言:“在资本主义者的社会与共产主义者的社会间,有一个由此入彼的革命的过渡时代。适应乎此,亦有一个政治的过渡时期。当此时期的国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5]而取得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有两种:一是和平的,二是革命的。由于统治阶级不可能放弃统治而选择社会主义,因此和平的手段是行不通的。而革命的手段在历史上有失败的,也有成功的,俄国就是通过革命的手段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其次是生产及交换机关的社会化,李大钊认为无产阶级取得专政后,大资本企业、小工商业均应收归国有。最后是设立涉及生产、劳动、交换和分配等各个流程的国家经济组织,来进行专门的管理。

    三、李大钊社会主义观的价值和意义

    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引起了社会知识分子的广泛讨论并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从而扩大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尤其在几次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中,以李大钊为代表主张的科学社会主义打败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地位,指引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

    1、掀起了社会主义研究的高潮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到了新的阶段。这期间他一方面发表了大量论述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章。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由李大钊主编的“马克思研究号”,同年7月刊登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重要一文,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和讨论。从“马克思研究号”后,《新青年》曾连续发表介绍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中国工人状况的文章,《每周评论》、《国民》等杂志也从不同角度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不太长时间内不断出现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言论的刊物更是达到了上百种之多。另一方面他相继组建了一些研究社会主义思想的组织。正如他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及其实行方法的考察》中提出,为了使一般人民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应首先翻译各国关于社会主义的名著,进而深入研究中国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及其实行方法。1920年12月,李大钊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同时着手出版了《新青年丛书》、《社会主义史》等关于社会主义的小册子。

    2、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地位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时,国内还存在诸如过激主义、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上百种社会主义思潮,并由此引发了几次大的论战。1919年7月,胡适在《每日周刊》上发表了《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不久李大钊作了《再谈问题与主义》一文对胡适的观点做出了辩驳,由此引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李大钊在文中指出“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6]他认为要解决共同的社会问题,人们先要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为判断的尺度。尽管社会上有打着各种主义招牌的假冒现象,但是不能就此停止对主义的认识,而应加大对理想的主义的宣传,这个主义就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1920年参与讨论的人愈来愈多,继而又引起了一场激烈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谈论”。张东荪、梁启超等人极力主张基尔特社会主义,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对他们的言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例如,李大钊发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和世界的资本主义》一文,反驳了他们所谓依靠帝国主义帮助中国发展实业和反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观点,论证了依靠社会主义组织经营中国实业的必要性。经过一年多的辩论,科学社会主义取得了胜利,且受到了更多知识分子的认可和欢迎。

    3、指导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李大钊集中发表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提出了不少独创性的观点。如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中,李大钊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他的实境。”[7]他强调理想、主义不是用来空谈的,而是可以适应实际、结合实际,以满足中国实际的需要。李大钊这一观点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作了重要启发。毛泽东也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8]李大钊没有将理论封存于文章中,而是将理论与中国革命运动相结合。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和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此后邓中夏、刘仁静等人也加入了进来,而他们大半是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同时期,在武昌、长沙、广州等地也纷纷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他们积极批判错误思潮,创办先进刊物,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指导了革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58-359.435-436.

    [3][6][7]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4.50.51.

    [4][5]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165.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

    【作者简介】

    饶丽玲,江西抚州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