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礼仪
  • 商务礼仪
  • 职场礼仪
  • 饮食礼仪
  • 鲜花礼仪
  • 送礼礼仪
  • 婚宴婚庆礼仪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礼仪 > 饮食礼仪 > 正文

    幼儿宽恕心理特点及其教育探索

    时间:2021-01-07 06:04:26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心理教育在幼儿的品德课堂上越来越普及,越来越重要,而心理中的宽恕作为品德心理研究的重要主题,近二十年来,也日益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幼儿教师,成天面对的是形色不一的孩子,孩子们的心理千奇百怪,如何把握孩子的心理,如何让现代生活中娇宠出来的孩子学会宽恕、学会谦让,是我们幼教事业的新一轮课题。

    关键词:幼儿 宽恕 心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220-01

    宽恕研究的时间虽短,但是其发展迅速极其迅猛。研究者们在宽恕的定义、发展以及宽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宽恕进行了研究。但是纵观以往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宽恕研究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缺撼。如宽恕概念分歧大且缺乏具体的理论探讨,宽恕的心理机制还没有得到系统的探讨,宽恕的影响因素研究不系统、探讨不深入以及研究缺乏文化差异性,宽恕的道德功能还没有得到具体的论述、过于笼统等。宽恕实际上是一种情绪应对策略,这种应对策略能减少受害者对冒犯者消极的反应,是个体克服了消极情绪,逐渐发展为中立,乃至积极的情绪。宽恕也是一种复合的积极情绪,这类复合情绪能克服不宽恕的消极情绪,复合情绪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包括爱,热情,移情和对冒犯者的同情。

    班里的孩子时常都会跑来告状,其实孩子不是真的要去数落伙伴的不是,他只是到你这里来寻求支持与安慰,因为我们碰到最多的就是:“老师,他打我!”然后义愤填膺地看着“肇事者”,而当老师了解情况后,让“肇事者”前来道歉,几秒的时间,“受伤者”就马上宽恕了“肇事者”,随后两个人又蹦蹦跳跳地去玩耍了,可能在孩子身上,用上“宽恕”两个字,显得极其沉重,用“原谅”可能更加适当,但是这足可见,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宽恕的美好道德意识在萌发,也为他们后来的成长道路奠定了基础。

    孩子们自身有着宽恕的良好品德,身为他们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我们,更加应该强化我们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地去引领他们,重塑良好的新形势下的幼儿品德课堂。

    为使我们的幼儿品德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首先要认识幼儿宽恕的特点。

    1 幼儿宽恕的特点

    在我们的眼中,宽恕即是原谅,是两者之间的一种互通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不是凭空发生,也不是特定发生的,有着很大的随机性和契机性,往往一个宽恕会带来思想的一个递进。

    还记得恩里特(1992) 总结了宽恕的特点,具体包括11个方面:

    (1)宽恕只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不是在人与无生命的物体之间。宽恕是在两个活体间发生的,也是活体间的火苗摩擦,没有交集就没有宽恕这一说。

    (2)宽恕发生在遭到他人的持续而严重的个人伤害之后,这种伤害可能是心理上的、情感上的、生理上的或道义上的。宽恕是一种情感的积累与爆发,是一种奇妙的、短暂的思维过程。

    (3)宽恕只有在个体首先掌握公正的意义时才可能产生,一个人没有公正感,就不可能有严重的道德伤害感。没有公正感,就没有道德衡量线而言了。

    (4)宽恕需要时间,它可能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宽恕的时间是不稳定的,这与个体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5)宽恕不需要犯过者的道歉,也不需要等待对方先作出反应。宽恕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发展。

    (6)犯过者的过错并不一定是故意的。有时候无意的,但是会随着个体的思维发展。

    (7)宽恕既受受伤害的严重程度、受伤害前的人际关系性质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宽恕者的内在心理品质的影响。心理品质取决着个体道德意识的发展水平。

    (8)宽恕并不总是出现在一方犯过、另一方受伤害的情况之下,宽恕是互为联系的。

    (9)在通常情况下,当恢复关系后,个体可能会信任对方。但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例如受过长期的虐待,个体也能宽恕对方,但并不信任对方,也未达成和解。

    (10)宽恕一个人,既能改变自己,也能改变他人,因为爱心能够延伸到他人身上。

    (11)宽恕是个体的一种自主选择,而不是外部强加给一个人的。

    2 宽恕主体的因素

    寬恕主体的因素主要有:移情(移情水平越高,个体越容易对他人的情感与态度产生觉知和认同,从而容易认识和感知到在伤害事件中冒犯者当时的认知和情绪,或者意识到此时冒犯者的情绪)、人格(人情、面子、人)、宽恕主体的情绪(在积极情绪状态下,宽恕主体更倾向于忽视伤害或者感知到伤害的严重程度下降了)、宽恕主体的认知(责任的归因、评估宽恕客体出发点的正负向、宽恕客体的意图,以及伤害程度的评估)、宽恕主体的生活经历(宽恕客体体是否宽恕过宽恕主体,宽恕主体是否也对其他人做过同样的伤害却被宽恕)。

    3 宽恕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对幼儿进行宽恕教育和宽恕训练有助于他们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完善,并且能促进他成熟地应对道德问题,处理人际矛盾下的道德关系,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和谐。教育者通过呈现给学生宽恕的概念和关于支持或反对宽恕的各种争论,让学生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坚定自己的立场,引导学生自己对赞赏或抵制宽恕作出选择。在道德教育中,以公正为基础的公平和公道原则不同于以宽恕为基础的仁慈和爱心原则。例如,前者可能要惩罚那些偷公共财物的人,而后者则要求放弃这种惩罚。学生可以讨论这种宽恕是否对犯过者有益。宽恕应该是他们自己所作出的选择,不应该是外部强加给他们的。

    综上所述,宽恕在幼儿的品德课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体现,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必要手段,在只有争执、没有宽恕的环境中,人的情绪也是消极的,幼儿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多引入孩子们的品德教育、重视幼儿的品德教育,在新形势下,发挥幼儿品德课堂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 傅宏.宽恕心理学:理论蕴涵与发展前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7).

    [2] 郭本禹,倪伟. 宽恕:品德心理研究的新主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 2:38-43.

    [3] 孙兴翠.宽恕理论问题与德育价值探讨[J].硕士论文,2007.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