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礼仪
  • 商务礼仪
  • 职场礼仪
  • 饮食礼仪
  • 鲜花礼仪
  • 送礼礼仪
  • 婚宴婚庆礼仪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礼仪 > 饮食礼仪 > 正文

    高校数字化学习建设和应用推广研究

    时间:2020-11-30 21:00:13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总结了数字化学习的多种成功的教与学模式,阐述了建立“115”模式,即一个总体策略、一种保障服务和五项机制,能有效推进高校数字化学习的建设和应用推广。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混合式学习;应用推广;“115”模式;Blackboard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56—08

    随着教学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使用E-learning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和校内课堂辅助教学。教学平台的有效使用,加强了教学管理和监控,促进了教学应用模式的转变,拓宽了教学渠道,提升了教学效率。随着高校E-Learning的推广发展,从最初的尝试和摸索,逐渐走入了规模化的应用,其本身也将从一个独立的学习系统,逐渐演变成为高校中一种有益补充的教与学方式,悄然融入到高校的教学培训、知识管理、人才管理和发展战略中。

    本项目研究对推进高校数字化学习的建设和应用推广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一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的发展历程

    数字化学习建设是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全校师生建构一个先进、通用、能面向国际化教学的网络教与学环境。经过近8年的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已经和“我的中大”门户系统实现了无缝链接,为全校师生提供24小时数字化学习服务,使全校师生在多校区的网络虚拟环境中能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并实现校内教学资源与远程教学资源的共享。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从2004年7月开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是起步探索阶段。以平台引进为主线,我们进入了数字化学习建设的元年。在该阶段,学校分别引进了WebCT平台和Blackboard平台,在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获取了宝贵的建设经验。第二阶段是应用整合阶段,以平台合并、版本升级为主线,通过扩大教学应用,使更多课程加入平台并进行整合,充分适应了学校跨四个校区办学的教学需求。第三阶段是融合创新阶段,以开展大规模混合式教学应用为主线,教师使用平台开展教学深度应用,形成多种教学模式,较好地融入了全国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大环境。

    二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建设应用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主管部门对数字化学习建设应用的定位是用于校本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堂的辅助教学和多校区远程教学,同时应用于网络远程教育。

    从2007年3月开始,校本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使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截止于2012年1月的统计显示,学校近5年数字化学习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在线课程涵盖了全校总共41个二级学院中的37个;在线课程总数为2051门,其中1314门用于校本部本科教育,202门用于研究生教育,535门用于远程教育;建设了包括经济类、管理类、MBA类、社科类、语言类、通识类、实验类、医药护技类和理工类等课程。

    1 课程方面的数据统计

    根据数字化学习平台的管理日志,我们进行了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如图2和表1所示。

    校本部的本科生课程共有1314门,占学校201 1年度4031门本科课程数的32.6%;在1314门本科课程中,必修课830门,公选课282门,专业选修课202门,如图3所示。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课程都是由教师主动提出申请开设的。经统计,在2007至2011年期间,每年新开设课程数分别为360门、339门、186门、369门和243门,年平均新开设课程数为299门,说明了学校有一批稳定增长的教师用户群体,他们一直在坚持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和研究。2011年,中山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每月活动课程数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在2011年度新学期开学后,活动课程数达到较高值,分别出现在3和10月份,峰值是在3月份春季学期开学的998门,占总课程数的65%左右;而在寒、暑假期间课程活动数值较低,最低值出现在8月,只有416门课程。

    2 师生用户方面的数据统计

    中山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数字化学习平台购买的用户数是25000人,现有教师用户1112个,学生用户有23888个,数字化学习平台师生用户比约为1:30。学校2011年各月份数字化学习平台用户统计数据如表2。

    用本科、研究生和远程教育每天登录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活动用户数作比较,绘制出平台当天登录人数的各月份峰值,如图5。从图中可以看到,拥有20000个账号的远程平台的活动数值普遍高于拥有25000个账号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平台,这与远程教育要求学生以上网浏览课件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着密切关系。远程数字化学习平台在每年5月和11月两次作业提交期间的活动用户数达到了较高峰值,说明了教学评价方式起决定性因素;而在寒、暑假期放假期间,平台仍有活动用户数值,但相对较低,这说明有的教师用户依旧登录平台备课或批改作业,同时仍有学生用户访问平台进行学习。本科研究生教育平台在7月份达到年度登录平台数的峰值,这与学校推动的公共必修课跨3个校区在线考试关系密切,说明信息化考试应用是推动平台使用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大幅提升平台使用率。总之,学校数字化学习平台使用率的高低离不开学校的引导以及教师的使用和推动。

    三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建设和应用推广的“115”模式研究

    数字化学习的开展,离不开数字化学习所依托的基础网络环境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完善,离不开数字化学习平台的选型、引进、建设规划、管理服务、培训推广和应用示范等工作。要做好数字化学习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作,我们在应用及研究中总结出“115模式”,即一个总体推广策略,一种保障服务和五项机制,三者需要协同运作。

    1 数字化学习有效应用的总体推广策略研究

    (1)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最终用户是教师和学生,要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平台改进教与学

    除了引导教师利用平台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及引导学生学会数字化学习外,还需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定位和政策支持等来进行规划。

    中山大学是一所国际化、研究性的综合性大学,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等多个学科,师生分布在跨广州、珠海两个城市共4个校区中,潜在的数字化学习用户群数量在55000人左右。我们根据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对数字化学习的使用定位而制订的总体策略是:首先,发动一批教师率先使用平台创建课程,由此带动一批学生学习;然后,再以教师促进教师,学生促进学生,甚至学生促进相关教师使用平台。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教师们提供了运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改革的平台,许多参与平台培训的教师都经历了“不了解—了解—爱上—离不开”的过程。

    (2)数字化学习平台应用推广的关键是要以课程为单位针对教师用户来进行

    截止到2012年1月统计,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平台教师用户共有1112个。图6显示了从2007年到2011年5年间数字化学习平台年新开设的教师用户数约为222人,前两年的年新开设用户数值较高,这和学校博学工程一、二期项目的推动有密切关系;而在2011年度教师用户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有必要增加一些项目等激励措施来进行后续的推动。

    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教师用户数按年龄统计见图7。

    从图7可以看到,学校以31-40岁和41~5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用户群为主要组成部分,加起来约占了教师用户数的8l%,这批用户为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中坚用户;大于5l岁的有10%,他们是一群资深教师,起传、帮、带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30岁以下则是年轻的教师用户,理论上这批年轻教师对信息化技术和工具更易接受和适应,但这部分用户数只占了9%,说明年轻教师可能对学校数字化教学的情况还需要时间和机会去了解,同时也提示我们应多向这一部分的教师用户进行数字化学习的宣传和推广。

    (3)要细分教师用户类型,有针对性实施推广策略

    根据工程经济学的“期望效用理论”,高校教师用户对承担的风险有不同的态度,我们可将教师用户划分为积极者、旁观者和消极者3种类型,如表3所示。相对应表中的3种教师用户类型,我们的推广策略是积极培育第1类用户,并从中树立典型,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积极推动第2类用户,对这类用户大范围重点推广和挖潜培育:而对于第3类用户,则需加强宣传和争取认同。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师用户的第一次使用体验是很重要的,对于教师用户可能担忧的“使用平台将增大工作量”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推广中重点介绍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优势,即更新快、能循环使用并符合教学规律,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重复性的工作量可以减免,教师可把精力放在更多的教学创新和突破上。

    2 数字化学习的保障服务研究

    要做好数字化学习的保障服务,必须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校园网络环境的搭建和正常运维是数字化学习的基础和保障

    校园网络环境的搭建和维护需要从组织架构和运维体系两方面提供保障,使师生能够在稳定的网络环境下使用数字化学习服务。数字化学习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数字化校园的一部分。首先,它纳入了数字化校园整体网络环境的运行,平台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课程资料、教与学活动产生的内容和课程备份数据等需要快速存储在大容量的数据中心:其次,数字化学习系统还要与数字化管理系统产生“3进1出”的数据交换,即数字化学习系统需要从数字化管理系统中获得课程数据、师生账号数据和课程关联数据,并且将数字化学习系统产生的成绩数据返回到数字化管理系统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8所示。

    (2)尽早引入较成熟的数字化学习平台

    中山大学在全校性教学中使用信息化系统和平台可追溯到2000年合作开发的基于校园局域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之后依次经历了多种教学平台的冼犁和使用。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中山大学经历了多次平台使用的更迭,究其原因很多,有的属于建设初期的摸索,也有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所无法避免的升级换代等。我们认为,任何一种学习平台,它都不可能具备令人100%满意的功能,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优点或缺点,而且其优缺点也有一定的相对性。在学习平台的选型上,应着重考虑是否满足教学中最重要的功能,包括是否支持内容的呈现、异步的电子化学习、学习记录、测评和测试、混合式学习、跟踪、报告和选择性发布等;应选择操作简单、界面友好、易上手、易使用、易管理的且符合通用教学使用规律的平台。对教师用户来说,课程控制和课程管理要求方便易用,简单而不烦琐,能方便自行设计增减,可以轻松建立讨论板而不需要掌握复杂的数据库编程等技术。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习平台成为教师用户随手可得的课程空间,要使数字化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成为老师教学中的好帮手、好工具,从而带来教学工作上的便利。我们认为,无论是选择开源软件还是购买商业软件,高校都应尽早引入较成熟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在整个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数字化学习使用氛围的形成和师生使用习惯的养成,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从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建设情况来看,一个数字化学习平台从引进运行到管理和推广,从小范围试用到大范围普及,前后约需要5年时间,一般说来,前面3年是必要的基础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推广使用的深入,平台逐步得了到师生用户的认可,并进而在后面2年中不断涌现出更多的教学应用案例。

    (3)在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运维保障和技术服务上,要以“系统级管理员+应用级管理员+前台”三级管理架构来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服务

    以中山大学为例,由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负责总体技术保障,下设网络分中心,负责受理系统层面的问题;教育技术分中心,负责受理课程应用层面的问题;客户支持中心,则负责受理平台使用的一般性问题。运维保障和技术服务是并行的,两者相辅相成,前端的技术支持离不开底层的保障,而底层的保障最终也是为了师生的教学应用而服务的。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