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选
  • 作文大全
  • 话题作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英语作文
  • 作文素材
  • 作文指导
  • 作文评语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作文 > 英语作文 > 正文

    凌云健笔意纵横

    时间:2021-01-09 03:00:40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我们可以把二OO三年和二OO四年视为辽宁散文再度沉潜探索、寻求新的超越的时期。前不久,通过第四届辽宁文学奖·辽河散文奖对这两年创作情况的检阅,我们惊喜地发现辽宁散文创作正在突破局限,向更广阔的视域和更深邃的生活开掘,总体风格上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浑厚开放、气宇轩昂的境界。具体来说,在题材选取上,既有对日常生活的诗意表达,又有对社会时弊的痛切针砭;既有知识分子的心灵独语,又充满对大众的人文关怀;既有对独特地域文化和历史事件的深度观照,又有人在特定历史文化氛围中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奇特表达。最值得嘉许之处是,在辽宁散文创作队伍中,一方面成熟作家力作迭出,另一方面,有一股新生力量化蛹为蝶、破茧而出,把鲜活涌动的青春气息吹进文坛,也预示着我省散文创作再度辉煌的前景。如果从表现生活的维度上透视,我认为此次评奖,可以折射出这两年来辽宁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

    一、对地域文化的深度开掘。本次评奖的明显亮点之一,是关注东北和辽宁地域文化的作品普遍看好。作家们多能选取自身熟悉的视角,对地域文化现象作历史的梳理和现实的表达,并推而广之,呈现出带有民族生命力的特色。马秋芬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曾经用她浑厚、饱满、苍凉的笔触勾勒了老沈阳的历史文化和心音脉动,把“人与城市的灵魂归一”演绎得力透纸背。而长篇散文《到东北看二人转》是她继《老沈阳》之后的另一部史志性作品,她紧扣“土俗”二字,解析东北草根艺术二人转三百年沿革流变的方方面面,以小说家擅长塑造人物的灵动之笔,把二人转当成一个东北黑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来写。在叙事中赋予了二人转独特的东北性格和曲折命运,采用大量东北民众的方言俚语,介入个人感知之后,再艺术地呈现,和谐、鲜活、充满趣味。作品的语言风格总体上是幽默和俏丽,把二人转所代表的东北地域文化那种亦悲亦喜亦雅亦俗的性格表现得淋漓酣畅。作品在体裁上也有创新意义,既有主观的回忆录式的叙事,小说式的人物塑造,又有理性的学术研究式的分析和论证。几种文体结合运用,转换自如,浑然天成。充分表现了作者驾驭题材的高超能力。

    李学英的散文随笔集《笔走龙源》,采用人文考古的形式,探察三燕故都辽西重镇朝阳文明的足迹,从古老智慧中寻找现代灵感,其真诚、毅力和甘于寂寞的精神都是值得钦佩的,正如有学者所评价的:“这些介绍和考证把我们的眼光和思绪引向民族的远古,引向辽西广阔的原野,发思古之幽情,念文化之精灵”。作品内容涉及红山文化、古生物化石、三燕故都遗址等物质性文化遗产,还有皮影、剪纸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中反映出凌河之滨辽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它区别于其它地域文化的鲜为人知的个性特色。作者努力追求学术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语言朴素、灵动,行文轻松自在,脱离了这类书籍常见的枯燥与呆板。作者还把女性视角的细腻浪漫与历史的厚重苍凉结合在一起,成功地展示了故乡文化底蕴的深厚和作为一位辽西女作家对乡土家国的深切眷恋。

    二、对社会现实及体制弊端的批判。杂文作为散文中的另类,在政治话语时代几度辉煌,但受商业时代大众消费文化的裹挟,近年明显呈现边缘化趋势。但作为社会正义代言者的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的弊端不会熟视无睹,势必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庙堂与江湖”的双重责任。董伟的杂文集《100个食客》以作者熟悉的官场状态作为文学创作的切入点,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批评了人事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良风气和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不正之风,显示了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道德良知和对特殊人生的诗意理解,具有很强的思想力量。作品分寸感很强,对各种不良风气,有批评但不疾言厉色,有愤怒但不睚眦尽裂,语言精练,能够将公共话语提炼为文学语言,并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给杂文的体裁赋予了散文的从容,随笔的睿智,整体优势仍很明显。可以说,这是一部知人论世,观照人心的作品,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风范,除此,李成汉入围作品《退进集》中的“激浊扬清”、“点击世相”、“由此及彼”等篇章也以一种朴实、敦厚的平民立场、近距离地直面现实,干预生活,批判弊端,抨击丑恶,每每有精辟的解析,独到的见解,表现了他出自本真的理想与爱憎和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两人的作品不仅继承了杂文的战斗传统,而且更关注当下社会人生的种种积弊,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也反映了知识者的正义感和思想高度。

    三、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回归。近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热门话题,日常生活作为独立的美学范畴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意义。辽宁散文作者凭借敏锐的感触,对日常生活加以审视,达到了一种诗意回归的境界。获奖作家齐明达机智地规避了当下大众文化时代都市主义的喧嚣,重拾弥足珍贵的乡土记忆。散文集《院子里的事情》围绕着辽西一个农家小院展开行文,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充分挖掘了风物背后的人和人身上所蕴含的淳朴的乡土情怀与朴素的生存哲学,对以乡村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形态给予由衷的礼赞,他注意采撷辽西农家极其常见的物象,通过细腻、生动、传神之笔把人与天地万物都放在一种诗意的和谐、默契之中,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天地人神,都是其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他更把乡土生存形态、乡里人日常生活的诗意都赋予了某种哲学意义,处处体现出中国本土特有的寻根意识和人文关怀,从而超越了地域局限。他笔下的生活宛如静水深流,洋溢着自然、率真、从容、可信之气,又不乏新鲜跳跃之感。由于作者以普通人的姿态与平常心进入散文, 因而没有过多的功利性、 目的性掺杂其间,艺术上较多地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融化了灵动的知觉,把原汁原味的乡村所特有的美好与真诚、憧憬与希望、沧桑与艰辛及普通人所经历的、承受的、关心的,毫不矫饰地、忠实地记录下来。语言朴实之中有灵性,冲淡之中蕴含着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未参评的刘兆林的散文集《和鱼去散步》用爱的心灵和朴素的文字充分咀嚼了日常生活的诗性,并将其化作个人化的感知,对人性,对生命,对道义进行敲打和诘问,用朴素的文字回归生活本体。还有郑德忱的入围作品《郑德忱散文选》,用诙谐幽默的口吻诠释日常生活的艰辛,阅读之余,带来含泪的微笑,有力地彰显了文学的审美力量。

    四、对知识分子兼济情怀的独特表达。中国知识分子素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人文情怀,而在消费时代的经济浪潮侵袭下,人性的异化,欲望的直露,灵魂的堕落,无一不令有良知的知识者困惑继而忧思。是否重建对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感受体系显然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王本道作为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作家,对此则多有探寻,他的散文集《感悟苍茫》汇集了人生散文与历史散文之长,视角独特,不拘一格,较好地体现了文品与人品的统一。他遵循“文以载道”的传统,注重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现实,先忧后乐直至为民请命。他对题材及感情信守真实,努力避免虚拟的题材或抒情主体,多数散文布局谋篇平顺自然,以真情汇聚而成,又选材严谨,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因而能够感动读者。在技巧方面比较纯熟,能够驾驭历史资料,而不为所累;能够观照现实,而不落俗套;能够借助诗文,而不乏新意;能够立足游历,而有别于传统游记。语言典雅洗练,情致含蓄凝重,节奏舒缓自然。他一方面走进历史的深处,一方面走进现实的生活,去认真地追索其中引人思深的亮点,从而充分展示了人定胜天、国当自强的历史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作者记述生命感悟的真诚,言说历史苍茫的浑厚,在同类作品中别具分量。其整体境界就如同盘锦的碱蓬,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以朴素的根基生成一种壮美的氛围,也像他故乡的辽河,情系民生,昭示理想,显出一种宽宏的气质。

    另两部入围作品张宏杰的散文集《另一面:历史人物的另类传记》和刘兴雨的杂文随笔集《追问历史》,在探索历史大语境下的社会人生,关注人的命运和情感世界,对人类的生存处境、生存价值的深度关怀,揭示心理结构的复杂性上多有创新。前者表达了人在历史中的“核心焦虑”,表现他们扭曲的、矛盾的、痛苦的、失败的、心力交瘁的状况,既是人在历史中的状况,也是人在文化中的状况,运用小说表现技法和心理分析等西方现代主义手法,显示了独具的个性魅力;后者以质疑和颠覆的口吻充满对历史冷静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怀与理解,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将史学与文学汇为一处,在沉静中透出思想,在平实中显出力量。

    纵观此次评奖,虽然辽宁的散文创作已经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作家的视野、胸襟、气度和艺术修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散文境界的开拓,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对现实的终极关怀,对诗意的追求,对散文文体的创新等散文领域的重要元素,更有待作家们不懈地追寻探究。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