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知识大全
  • 电脑入门
  • 电脑技巧
  • 网络知识
  • 操作系统
  • 工具软件
  • 电脑硬件知识
  • 电脑安全
  • 选购与维护
  • 电脑故障
  • 玩转微信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电脑 > 选购与维护 > 正文

    论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时间:2021-01-18 09:11:34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道德教育理论是涂尔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道德的三要素、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方法等内容,它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涂尔干 道德教育 自律精神

    埃米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道德教育理论是其整个社会学和教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道德教育》、《教育和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社会劳动分工》以及《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著作中。今天,我们探索其道德教育理论的内涵,对中国的道德教育有着启示意义。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内涵

    涂尔干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事实,他从社会立场出发建构了道德教育理论的。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道德的三要素

    涂尔干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发现了道德这一社会事实具有三大基本要素,即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

    (1)纪律精神

    涂尔干认为,道德是各种明确规范的总体,它说明了在某种既定的情境中,人们必须怎样去行动。规范的功能在于确定行为,消除个人的随意性,使行为具有一致性。涂尔干把行为的这种一致性称为“常规性”,并认为它是规范的一个内在特征,而权威性构成规范的另一个特征。人们之所以按照规范规定的方式去行动,是因为外在于人们的规范具有某种权威力量,它命令人们如何去做,人们只得服从与默认。常规性与权威性是规范的两个特征,实际上就是“纪律”的两个方面,纪律就是要使行为符合规范。然而,纪律与规范总是表现出令人讨厌的约束性,涂尔干告诫人们不应该把纪律看作是一种严格的约束,而应该把它当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2)牺牲精神

    涂尔干根据人类行为的不同目的把人类行为分为两类,即个人的行为和非个人的行为。前者是指追求个人自身利益的行为,后者是指与个人自身利益无关的行为。他指出,为自身利益服务的行为从来就不具有道德价值,道德行为总是追求非个人目的。非个人目的是超越个人的集体的目的,这个“集体”就是社会,他认为除了社会,就不再有任何超越个人的东西了。他说,合乎道德的行动,就是根据集体利益而行动,这种行动就是一种牺牲精神。

    (3)自律精神

    在考察前两个要素时,涂尔干把道德看作是一个由各种规范组成的体系。从根本上说,规范是他律的,与道德意识的自律还有差距。因此,他认为,道德的第三要素是自律精神,“他律”必须上升到“自律”。涂尔干认为道德法则不仅支配着我们的感觉,也支配着理性与意志。他把道德自律建立在对规范的理性认识基础上,认为自律就是理智地服从、遵守道德规范。他还指出,一个合乎道德的行为,光靠遵守纪律和忠于社会利益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识,要尽可能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行为的理由,只有这种意识才能使行为自律[2]。

    在涂尔干看来,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既是三个独立的要素,相互间又密切联系着,他们共同构筑道德这一概念,也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层次上的要求。

    2、道德教育的目的

    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个人培养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所以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个人在道德上社会化,即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去行为,或者说,道德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的心理社会化[3]。

    从客观实际来看,个体是在社会生活中获得道德经验的,这种道德经验的发展过程,是以积累一定数量的经验为特征的,并在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改造,日趋完善和深化。在此期间,它的量变和质变,均受到环境和主体诸因素的影响,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统一。

    涂尔干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是由其个体社会化理论引申而来,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即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和个体品德社会化。社会品德个性化和个体品德社会化,实际上就是我们的道德教育目的,涂尔干坚决反对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主张个人献身社会,主张道德判断以社会利益与要求为标准[4]。

    3、道德教育的内容

    涂尔干认为道德教育既非单纯教给学生以一整套具体的行为规范,也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道德推理的过程或发展他们表达道德情感的能力。而是,既要使学生能够按照一整套规范去行动;又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发展或塑造那些一般的性向,这些性向一旦形成即能自行适应人类生活的特定环境。

    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上,涂尔干反对以美育作为德育的核心,而把科学和历史定为德育赖以进行的两大课程体系,因为“艺术使人们置身于幻境之中”,他认为,科学和历史能导向理解和面向现实,因为它们是关于真正生活的,而道德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他还指出教学应注重集体和整体,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情况、理解社会生活和道德的复杂变化。[5]。

    4、道德教育方法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涂尔干并没片面强调灌输,而是从其理性主义立场出发,认为教道德既非说教也非灌输,它要的是解释。他进一步指出,在德育过程中,不但应该而且完全可能给儿童阐明道德原则,使它们真正是合情合理的、可理解的,从而改变个人的义不容辞的行动。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解释和理解都是必要的[6]。

    二、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启示

    综上可见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启示意义,主要体现在:

    1、理性地思考道德领域的问题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道德是一种社会事实,是由外在于人的规范组成的总体,是真实的、可经验和观察的,只有对道德进行理性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的本质,也才能寻求到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

    2、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涂尔干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告诉我们,教育是要将个人培养成社会的一分子。其中,“个人”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中占居主体地位。教育要让“个人”既能在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又能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那么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3、注重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

    虽然在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中,自律精神涉入不多,但是其重要性在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自律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强调的是道德主体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主宰。对于一个人来说自律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能自由全面的发展和素质能力的高低。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

    4、适时变换道德教育内容

    涂尔干认为关于真正生活的科学和历史能导向理解和面向现实,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情况、理解社会生活和道德的复杂变化。因此,在选择基本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变迁,选择那些能够帮助他们关注和了解社会现实与生活的知识,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

    5、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

    涂尔干对灌输式教育方式的认识是相对合理的。在教育过程中,有时候确实需要灌输方式来教学,但是灌输并非教育的唯一方式,教育过程中还需要解释与理解。因此,道德教育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 张崇脉.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及其现代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2(4)

    [3]涂尔干著.胡伟译.社会学研究方法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4] [5] [6]袁锐锷.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J].学术研究.2000(5)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