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礼仪
  • 商务礼仪
  • 职场礼仪
  • 饮食礼仪
  • 鲜花礼仪
  • 送礼礼仪
  • 婚宴婚庆礼仪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礼仪 > 送礼礼仪 > 正文

    党的几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初探

    时间:2021-01-23 18:07:50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民生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将回首毛泽东到胡锦涛历届党的领导人在民生问题上的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将系统的阐述建国以来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

    关键词:党的几代领导人;民生思想;初探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1-0031-03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系国运,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程,在某种的意义来说,就是民生问题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在事实上,一谈到民生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包括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安全等具体内容,就是老百姓能吃得起肉,买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就是让老百姓过日子安心、舒心、放心,就是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人们安居乐业。民生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民生观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政治和经济保障。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旧中国的国情,认识到中国人民要摆脱绝对贫困,就必须彻底解放生产力和更好地发展生产力,铲除滋生贫困的社会制度根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首先要解决人民的吃穿住用的问题,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让人民吃得上饭,穿得上衣,住得上房,解决生存的根本需要。要解决生存问题就必须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上,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的方针。在建国前毛泽东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后,如果我们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定的成绩,首先使工人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站不住脚,我们就会失败。”[1]为此,党中央在经济战线上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包括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合理调整工商业,为经济发展准备了条件。

    同时,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人民的权利,真正地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毛泽东提出了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官僚主义、实行多党合作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在科学文化事业上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同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强调“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教育要“为工农兵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倡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1],利用有限的资金创办了大量的人民大学,在全国举办速成中学,进行了大规模的识字教育。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民生观

    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态度,以非凡的革命胆略和卓越的聪明才智,进行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并逐渐形成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为民生问题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

    在经济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战略。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首先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邓小平认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采取了“先富带后富”的经济政策,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2],在短时间内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发展生产力,这摆脱了束缚经济发展的精神枷锁,同时提出了温饱、小康、富裕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每一步的发展都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紧密相关。在政策上采取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物质利益;广开门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重视社会保障,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发展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社会环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多年改革,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的发展,人民的生活状况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生观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的13年间,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在民生理论、政策取向、工作部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概括、新举措,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什么样的民生目标、为什么要改善民生、怎样改善民生”等重大的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科学民生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揭示了这样的一个内涵:解决民生问题是党的先进性的突出表现。只有解决了民生问题,党才能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出党的先进性。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了民生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丰富了发展民生的阶段内容,“新三步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设计的“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发展。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通过制定科学的战略举措和实施民生重点工程建设,提出了发展民生的四大战略措施: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3]二是科教兴国战略,这个战略的基本方针是经济建设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三是两个根本性转变战略,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江泽民在谈到加快西部开发的意义上明确指出,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实现最终共同富裕。江泽民认为,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抓好两个大头——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他指出,在整个经济工作中,必须始终牢牢抓住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搞好国有企业这两件大事。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的民生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建设是胡锦涛总书记近年来非常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他在多种场合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过许多重要指示,进行了许多精辟论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胡锦涛当选为中共总书记以来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期待为首要任务,改善民生也因此成为党的中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格局,推动了我国进入了一个改善民生的新时代。

    在十七大报告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从执政理念、政绩考评、发展目标等各方面,制定了关于民生的发展新决策,进一步突出了民生的改善: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实行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和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决策,坚持适时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便于各个区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了党代会政治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明确了民生建设的实践新任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两个“人人享有”目标:一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一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四大问题”,就业问题,上学问题,社保问题,医疗问题,扩大公共服务。结合改善民生问题,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民生思想的特点及经验

    通过对几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比较,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的民生思想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既有开拓创新性。从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发展经济保障生活”,到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的思想,从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到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民幸福生活。几代领导人民生思想的嬗变递进过程具有一脉相承性:始终如一地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地共享发展成果的思想精髓;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几代领导人民生思想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民生问题既是历史问题,又是现实问题,党的几代领导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为新时期的民生思想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首先,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指导。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被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在于它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4]。因此,在民生思想的制定上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其次,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期,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坚持与经济发展相联系、与社会建设相联系。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物质基础,物质基础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党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最后,综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党的四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可以看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和改善民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关心、最着力解决的问题;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从最直接的层面上看,目的也是致力于改善民生[5]。这些表明党和政府一贯以来都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5.

    [5]杨玲.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34-35.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