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事指南
  • 创业起步
  • 企业管理
  • 市场营销
  • 开店指南
  • 创业之路
  • 创业故事
  • 互联网创业
  • 工商知识
  • 财务知识
  • 税务知识
  • 会计知识
  • 其它创业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创业 > 市场营销 > 正文

    幼儿教育中的规则与自由

    时间:2020-12-06 12:08:33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生活处处有规则,规则既是束缚,又是自由的前提。只有敬畏规则,遵守规则,才会在生活中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个世界才能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自觉遵守各种规则,是幼儿顺页利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前提。幼儿期是幼儿萌发、形成规则意识的重要时期,因此,幼儿时期的规则养成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但同时,幼儿时期的儿童处于心理发展变化的特殊时期,如果我们把规则作为工具,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上对孩子做出很多约定,往往会束缚幼儿的天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帮助幼儿从小建立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的规则意识,还要保护幼儿的天性,支持其自主活动。

    一、认识规则,从理解开始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必须在生活中接受与遵守规则。但是,对尚处在“他律”阶段的幼儿来说,遵守规则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尤其是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更是决定其能否更好地遵守规则的关键。所以,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1.让幼儿理解规则,成为规则的主人

    幼儿园里的规则大多体现在日常小事和班级常规中,这些事情看似细小琐碎,却能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良好班级氛围的营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和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让幼儿理解规则并成为规则的主人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指导策略。

    案例一:A教师在学期初的常规月,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提前制订出相应的班级规则,与幼儿进行约定,并让幼儿表征,将其张贴在相应的位置,还对遵守规则的幼儿进行鼓励。一开始,幼儿确实做得不错,但时间一长,幼儿会在教师关注不到的时候忽视这些规则,甚至故意破坏规则。

    案例二:B教师只要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就会和全班幼儿进行谈话:发生了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会玩得更开心?然后,她和幼儿共同商量制订班级规则,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解为什么要制订这些规则。例如:利用《赖皮鬼小兔》《我很守规则》等绘本帮助幼儿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角色游戏中,以角色的身份强化幼儿对规则的认识。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当“妈妈”,老师当“任性不守规则的宝宝”,让幼儿通过“妈妈”的身份在游戏中“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感受到自己不遵守规则给别人带来的麻烦。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不难看出,A教师和B教师都认识到规则对建立良好班级氛围的重要性,但B教师的做法更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让幼儿充分理解规则的含义,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产生对规则的认同感,逐渐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2.教师把握规则的弹性,保证规则的适宜性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受家庭环境、气质性格、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接受规则的差异性较大。作为幼儿教师,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规则的弹性,尽量保证在公平的前提下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案例:王老师是一位工作二十多年的老教师,她认为,幼儿来到幼儿园就是要适应集体生活,因此必须遵守班级规则。在班级规则的建立中,王老师始终坚持一视同仁,从来不搞“特殊对待”,无论是内向胆小的孩子还是大胆泼辣的孩子,无论是内心细腻的孩子还是行为粗放的孩子,只要违反规则,她都按要求来处理。所以,班级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愿意上幼儿园、不敢表达的孩子。

    虽然王老师的工作态度值得敬佩,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发展的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教师还应细致地观察、解读每一个孩子的全面表现,采取最适合的方式。例如:精力充沛的孩子不习惯午睡,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调整其作息时间,帮助其慢慢适应;当性格内向的孩子违反规则时,教师只要用一个眼神提醒就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孩子不必再接受惩罚。

    二、遵守规则,在实践中获益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需要让孩子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感受到规则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和愉悦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遵守规则并将其内化為一种接近本能的行为。反之,幼儿会忽视甚至排斥规则。

    1.体验遵守规则后给自己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规则是为了约束团队成员的不合理行为,而遵守规则是为了给团队成员规则下的最大自由,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让孩子享受更多的快乐。

    案例:经常看到姜老师“很闲”,班上的孩子却忙得不亦乐乎,走进姜老师的班级,发现姜老师尽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却“不动声色”。她对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会进行集体讨论:对游戏中违反规则的幼儿,会让其“停止游戏5分钟”:对喝水时拥挤的幼儿,会让其到队伍最末排队……利用这些形式进行适当惩罚。慢慢地,幼儿感受到遵守规则的乐趣,并承担不遵守规则的不良后果。

    案例中,遵守规则的幼儿享受到了规则为其带来的保护和自由,体会到规则对自由不是一种限制,而是对所有人的保护。不遵守规则的幼儿受到了该有的“惩罚”,知道规则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让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权利。

    2.用适当的方法奖励遵守规则的幼儿

    奖励是幼儿最喜欢的肯定方式,但用什么方法来奖励遵守规则的幼儿,让幼儿对规则的认识更有可持续发展性呢?

    案例:吴老师的做法很受小朋友欢迎。早操站队时,不推不挤的幼儿可以轮流当排头:活动时,遵守规则的幼儿可以在下次活动区优先选区域:午餐环节时,吃得最干净的幼儿可以当“小助手”:等等。这些特殊的奖励办法既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又赋予了遵守规则的幼儿一定的权利,促使幼儿把遵守规则当成一种荣耀。

    这种奖励的办法离不开教师平时细腻的观察,让幼儿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及时得到肯定和鼓励,也会让孩子对遵守规则本身产生好感,愿意接受。

    三、尊重规则,师幼同步

    1.师幼同样遵守规则

    规则像一把尺子,要求幼儿遵守的同时,教师也必须尊重。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幼儿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案例:小韩老师怀孕了,做下蹲动作时非常不方便。有一天,小韩老师从洗手间出来的时候,看到洗抹布的盆子在水池外面,就用脚轻轻地推了进去,被刚上完厕所出来的睿睿看到了。以后几天,睿睿只要看到盆子在外面,就会用脚踢进去,有时候还故意把盆子拿出来踢着玩,其他小朋友也学他的样子把盆子踢来踢去。小韩老师很生气,在班上批评小朋友。在讨论这件事该怎么处理时,睿睿说:“韩老师也踢盆子了!”问明来龙去脉后,小韩老师给全班小朋友道了歉,还解釋了自己的不方便,最后得到了小朋友的谅解和帮助。

    小韩老师无意间犯的错误被幼儿模仿、演绎,可见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是班级的一员,班级规则对教师同样具有约束力,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2.坚持一致性和一贯性原则

    幼儿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班级教师的一致要求、长期坚持才会得到巩固和发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规则只会扰乱幼儿的学习生活,让幼儿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听而不闻、熟视无睹。

    规则的建立不是孤立、单一或一成不变的,它要与幼儿的生活、情感和性格等因素结合起来,教师有时要根据适宜的情况与孩子交流调整。除此之外,教师还需保证孩子们有自由的活动和交流空间。

    我们应该支持这样的场景:早操结束后,孩子回到教室喝水休息时自由地轻声交流,教师也可以加入到他们的交谈中;户外活动时,孩子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并自由结伴玩耍;午饭结束后,孩子们与同伴一边交流一边散步,一起停下来观察讨论蚂蚁搬家;等等。只要教师给予孩子充分自由的时间,孩子就会在规则与自由相伴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自由与规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规则的自由无法保障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没有自由的规则会抑制幼儿的健康发展。只有平衡好自由和规则,让幼儿在合理的规则保护下充分享受自由成长,才能保证其更好地发展。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