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常识
  • 生活技能学习
  • 安全知识
  • 理财知识
  • 礼仪知识
  • 节日知识
  • 旅游知识
  • 健康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生活 > 生活小常识 > 正文

    追求卓越之路

    时间:2020-11-29 12:02:1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俞晓梅,杭州市西湖区德育课程领军人,一位坚持在小学德育课程教学领域耕耘奉献的幸福教育者。从教30年,俞老师在幸福追梦的每个时段,执着的不仅仅是自我的完善,更是“让灵魂散发香味”,芬芳她所在的教育大花园。她用满腔爱心做孩子们德性发展的“知心人”,用一份真心做老师们素养提升的“牵引者”,用一颗慧心做德育课程研究的“航标灯”,走出了一条非同寻常的教育人生之路。

    丹心引路,做孩子们德性发展的“知心人”

    小学德育课程作为一门以关怀儿童生命成长,帮助儿童回归生活、指导生活、提升面对未来生活的必备品格和适应、创造能力为主旨的综合课程,需要每一位品德教师充分认识这一课程的独特魅力,并培养胜任该课程教学的专业素养。俞老师首次深入研究这门课程,还是在28年前。那一天,俞老师第一次执教杭州市级的公开课,课题是“美丽风光”。事前,她和孩子们收集了祖国东西南北中不同的风光图片,让学生自己做小导游,把自己收集到的美图或与父母游历时拍的照片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畅谈祖国山川之美。

    课堂上,精心准备的孩子们一个个落落大方地站起来,向同学和听课的来宾们介绍那一处处风景,俨然成了专业导游,让听者在大饱耳福和眼福的同时,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了浓烈的向往之情,热爱祖国的思想也油然而生。

    有趣的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其中的三位同学成了职业导游,每天向中外游客介绍西湖美景。这件事让俞老师每想起来,就觉得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而品德学科,正是一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真善美种子的学科。

    这以后,俞老师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每一节课都精心准备,用心体会,潜心探寻规律,提高教学技能。在一次又一次执教区、市、省级公开课过程中,经过当时的浙江省教研员汪枚莉老师、杭州市教研员隋立琴老师、西湖区教研员徐慧娟老师和黄黎明校长等的鼓励、指导和打磨,她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感情越来越深切。

    1993年,她报名参加区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执教“爱护公共设施”一课。她到守卫钱塘江大桥的英雄蔡永祥所在连队采访,感受英雄对守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深厚责任感,自己也深受教育。同时,她还调查了解周边居民对公共设施的爱护情况,发现了不少问题。于是,在那堂课上,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提出了“绝不损坏、主动关心、自觉宣传”的爱护公共设施行动指南。

    这堂课,情感真挚,明理清晰,导行有效,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称赞,荣获一等奖。次年,在杭州市优质课评比中,她又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然而,在成绩面前,她更看重的是这一次磨课的经历。正是这一段历程,让她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不但教学生做人、做事,更让作为先学者的教师先受益、先感动,并因此成为孩子们的思想先锋和行动表率。

    1995年,俞老师尽管已身怀六甲,但还是愉快地接受了省思想品德教研员汪枚莉老师的邀请,拍摄义务教育教材教参示范课,执教“待人要宽容”。课上,她把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安宁宁愿忍辱谦让老将军廉颇的故事,做成连环投影片,把静态的教材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加工处理;把少年英雄赖宁为了班集体的团结友爱,宽容对待不小心严重伤害了他鼻子的同学的故事录了音,让学生在静静地聆听录音故事时,感受和学习榜样的宽容和善良品德。这也是她的宝贝儿子伴她上的第一堂公开课,对他亦是极好的胎教,她们母子俩在这次执教过程中,懂得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待人之道,也深深影响着她们母子之后的人生。

    1998年,她代表杭州市参加省优质课评比,执教“最可爱的人”。那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给周边地区带来巨大灾难,是人民子弟兵——那些最可爱的人奋不顾身,冲在抢险救灾第一线,给灾民带去生的希望,送去党和人民的温暖。

    为了增强对这些“最可爱的人”的感性认识,俞老师走进军营参观抗洪抢险展览,采访抗洪英雄,还从一张张现场照片中,感受他们为人民的财产安全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崇高品格,从心底涌起强烈的敬意。

    俞老师意识到,这些感人的动态教学资源,将对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帮助。于是,课中,当视频播放出一位小女孩在洪流中紧紧抱住一根树干,苦苦等待救援的画面时,俞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开了——

    就在小江珊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一位解放军叔叔划着救生艇出现在湍急的洪水中,不顾自身安全,从树上救下了小江珊,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小江珊披上,还用自己的大手温暖着小江珊的小手……

    此时,赛课现场的学生、听课老师、评委,甚至连临时借调过来做门卫的武警战士,都被深深地感动并流下了热汩。最后,这节课不但获得了浙江省优质课奖,还被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研究会和宋庆龄中小幼教师奖励基金会评为“全国优质课”;同时,俞老师还被评为“全国首届百名思想品德課优质课执教老师奖”,特地赶赴重庆捧回了沉甸甸的“牡丹花”大奖牌。

    在专业领域的快速成长,让俞晓梅老师对这门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课程越爱越深,这也促使她更加热情主动地引导孩子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公民道德素质,将“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在课堂内外的当下生活中付诸实践。这些年来,由于潜心研究、积极求变,俞老师的品德课堂教学形成了鲜明风格,赢得了社会赞誉和孩子们的衷心喜爱。而孩子们的德性发展,也在俞老师知心动心的教学风格下,平顺积极,阳光健朗,为他们以后过一种聪慧与高尚的人生打下了亮堂的底色。

    真心相伴,做教师们素养提升的“牵引者”

    2004年,俞晓梅在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特级教师黄黎明老师的力荐下,成为杭州市西湖区小学德育课程教研员。从此,她不但和德育课程关系更紧密,而且和这个团队的教师们结缘了。能和喜爱的人一起做自己喜爱的事情,俞老师内心充盈,精神灿烂,甚至产生了一种“殉道者”的勇气。

    在她看来,教研员既创造教师们的未来,也诠释自己的教育人生。俞老师喜欢“课堂上的那种感觉”,用爱让教育生涯“有光有花有童话”,让教师心灵的每一个角落都沐浴阳光,让自己时刻被爱和欢乐所包围,这样的人生是“有滋味”的人生。

    当然,俞晓梅有压力,因为她的导师是黄黎明老师——西湖区品德教学界的“泰斗”。在她的管理和引领下,西湖区的品德教学早就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样高的平台上,作为接班人的俞老师不会没有压力,可贵的是,她把这一份压力当成了动力。

    作为教研员,俞老师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一个区域的课程改革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这个区域教师的素养。出于这样的思考,她制定了“分层培养,全面提升”的工作策略。

    为此,在接任教研员之后,她就通过平时的工作调研和考评,对各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及分层,组成了从业时间0-3年的新教师,4-6年的青年骨干教师和6年以上学科带头人这样一个三层次学习共同体。接着,根据不同层面的教师需求,精心规划培训套餐,满足老师们多元发展需求,让教研培訓更接地气,真正成为“为了老师”“在老师中”和“服务老师”的培训制度。

    首先,对于新教师,主要满足“入门需求”。新毕业以及新入门的老师对品德课程的性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都不太了解。就此,俞老师首先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针对实际教育问题,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地进行在职教育和培训,使所有新教师都能在短期培训中提高专业能力,改善教育行为、缩短角色适应期。然后,她对这些新老师“量身裁衣”,进行强化培训,总结适合个体的教学方法,并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跟进。

    有效的培训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虽然这种集中培训时间不长,但针对性强,起点高,新教师们的进步都是迅猛的,不仅能独立完成合格课,而且业务水平、思维方式都有巨大的提升,进步显著。比如2012年9月,刚“满月”的品德课“新宝宝”诸俊伊就在新教师品德优质课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2015年,刘婷老师代表西湖区参加杭州市品德优质课比赛,荣获一等奖;2016年,黄申申老师在省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说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对于骨干教师,主要是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度过新教师适应期的教师更需成长,如何打开他们的生长空间?俞老师在每学期初的学科期始培训中都要进行需求意愿调查,请老师们提出自己的研训意愿,然后梳理、筛选出主要问题,在学期中的集中培训中,针对青年教师的需求进行点对点的培训。除此之外,她还深入到区内教学协作片基地学校,听课、交流,不仅了解他们的教学情况,还帮他们制定发展计划,并从多个维度集结获奖课例,制成微课供骨干教师在线学习,帮助了他们快速成长。

    学科带头人是教学的中坚力量,是学科精英。对于他们,主要应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多年来,俞老师一直致力于学科教师梯队的建设,在她的努力下,而今发展为市、区级品德学科带头人和星级老师的达40多人。

    2016年,郑中伟老师备战杭州市品德优质课评比,为此,俞老师把西湖区所有的品德学科骨干教师全都请来,充分发挥团队智慧,细扣环节,逐句精雕,磨课达13次之多,案例修改达20稿。期间,俞老师每场必到,热情指导,精心把关,有时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早晚。后来,郑老师在获得本次赛课一等奖后,在颁奖会上深情地唱起了《春暖花开》——“如果你渴求一滴水,我愿意倾其一片海;如果你要摘一片红叶,我给你整个枫林和云彩;如果你要一个微笑,我敞开火热的胸怀;如果你需要有人同行,我陪你走到未来……”。歌词所表达的,正是俞老师和她的团队成员们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郑中伟老师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特地回顾了他这次“特训”的感受:“两个月的时间,为了让自己快速成长,我如饥似渴地汲取来自各个方面的营养。回头看来,恍如隔世,自我感觉已脱胎换骨。这份成长来源于俞晓梅老师诲人不倦般的谆谆教导,没有因为我的愚钝而放弃;也来源于西湖区品德团队的强大实力和团结互助……没有经历过这般情境的人恐怕很难想象,西湖区品德大家庭‘十全大补汤’的药效是如何凶猛,如何有效,能够让一个门外汉快速地成长起来,锤炼出品德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更让俞晓梅老师欣慰的是,郑中伟老师经过对这堂课的打磨,以及之后一年对教学案例多达20余稿的修改,接连收获了杭州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论文一等奖和浙江省微课程三等奖的好成绩。这次经历,让他不仅在专业素养和实践智慧上有了很大提升,在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岗位能力上也有了很大进步,先后被提名为“西湖区最美教师”、评为“西湖区教育系统优秀工作者”、推荐为“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对象”,并被选派为文理小学执行校长。

    在西湖区,像郑中伟老师这样成长起来的年轻教师很多,在他们心中,他们就是潜心求学的“徒弟”,而俞老师就是他们的“师傅”。作为区里的德育课程教研员,俞晓梅老师的确倾心关注着他们的专业素养提升,发现着他们的闪亮点,并不遗余力地给予指导、倾心相助。在此过程中,教师们的综合素养提升了,专业成长了,而俞老师自己也乐在其中,享受着追求卓越的幸福。

    弗罗姆说:“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作为教研员,俞老师就是在这种给予、奉献中感受着幸福,追求着卓越。这些年来,她给老师们搭建了无数的平台,创造了许许多多学习、锻炼、展示的机会,并且事事亲历亲为,造就了西湖品德学科这一优秀的教研团队。在俞老师任教研员的13年间,西湖区品德学科有25位老师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上实现了极大提升,获得小中高职称。而这个教研团队也越来越被教师们喜爱、追随,乃至成为了西湖教育的一张烫金的名片。

    慧心凝聚,做德育研究的“航标灯”

    作为教研员,俞老师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当各个教研组共同发展了,整个团队才会更强大。于是,上任后的3个月时间里,她就跑遍了区内的每一所小学,还蹲点进行教育教学常态调研,发现各学校的学科教研质量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是“输血式救助”在起作用,而它的作用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

    改变这一面貌的唯一方法,是学校自身必须建立一种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区教研室也有责任提炼强势学校的发展经验,并将之向全区辐射,以帮助弱势学校学习、提高,并实现锐变。为实现这一目标,她和团队成员开始了“携手新农村,共享魅力课程”的课题研究,引领全区900余位品德老师走上了幸福的研究之路。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