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事指南
  • 创业起步
  • 企业管理
  • 市场营销
  • 开店指南
  • 创业之路
  • 创业故事
  • 互联网创业
  • 工商知识
  • 财务知识
  • 税务知识
  • 会计知识
  • 其它创业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创业 > 企业管理 > 正文

    略论近代中国妇女社会状况与解放问题

    时间:2021-01-23 21:01:31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的近代时期既有外敌入侵的屈辱遭遇,也有资产阶级萌芽对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与影响,在这种影响之下,中国妇女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也呈现出中国近代独有的特色,故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

    【关键词】近代中国;妇女状况;解放问题

    在近代之前的漫长父权制社会,中国女性在经济领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在思想领域一方面承受着“男尊女卑”的压迫,一方面又理所当然地以此要求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见,在历史上,中国妇女一直承受着不公平的社会待遇。在近代时期,中国社会尴尬地承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身份状况,在欧风美雨浸润下的思想领域,中国妇女的社会状况发生了改变,于此相伴而来的妇女解放问题也呈现出了中国近代独有的特色。

    一、近代中国妇女的社会状况

    由近代开始,中国的社会转型又给中国妇女带来了怎样的机遇与痛苦呢?不能否认,西方“男女平等”、“女士优先”等民主平等思想帮助了近代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就连曾国藩也强调“联姻不必富贵名门”。这些可以从近代中国妇女的婚姻生活、家庭教育、思想意识形态及成就上进行分析,看出近代中国妇女的逐步觉醒。我国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对不幸婚姻的大胆反抗并对革命的幸福生活进行了不懈追求。当时一些能够出国留学的女子,回国后也将西方男女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带回了中国,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

    由于受到当时时代的局限性,近代中国绝大多数的妇女在教育、就业与婚姻三方面仍不能绝对自主。原因恰恰是以男权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主体并没有根本动摇,加之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高。妇女在教育权利的享受上,普及面是十分狭窄的,只有极少数达官显贵家庭或有特殊背景的女子才有读书学习、接受西方文化式培养乃至留学的机会。

    中国近代妇女人格的范型经历了从戊戌时期的“新贤妻良母主义”,到辛亥时期的“女国民教育”,再到五四时期的“超贤妻良母主义”等一系列转换,最终完成了资产阶级对女性人格范型的探索,这三种范型的转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体现了不同时期先进妇女的精神觉醒和人生追求。

    二、近代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西方思想的传入而兴起的。近代关于妇女问题的争论,较大的思想交锋有三次:第一次是戊戌变法时期,第二次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三次是新文化五四运动时期。

    19世纪末的维新派在中国最早接受并宣扬“天赋人权”观。康有为在《大同书》里批判了传统社会中妇女所受的束缚,并认为妇女解放的关键在于兴女学。梁启超在《变法通议·女学》中进一步阐发了兴办女学的思想。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女群已开始形成了集结意识。秋瑾即曰:“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欲自立,非求学艺不可,非合群不可。”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中还指出了女子的参政问题,“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

    戊戌政变以后,刚刚兴起的妇女解放思潮暂时沉寂下去了。20世纪初,清政府为挽救其即将灭亡的命运,实行新政。教育上的废科举,兴学校,奖留学造就了一大批新知识分子。他们热心将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介绍给中国,西方资产阶级的妇女理论也随之传入中国,妇女解放思潮再度兴起。资产阶级从天赋人权的角度出发,提出男女平权的主张。

    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和依附性。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虽然大大提高和改善了广大妇女的生存状况,但是教育、婚姻、就业、经济不能完全独立的现实,又使得那些率先觉醒的女性感受到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深切的痛苦和困惑。

    近代女性作家在外敌入侵、民族危难加剧的社会大变革、女性解放运动发展和妇女运动兴起的大背景下,扬弃了旧式女性文学传统中的弊端,逐步超越了传统闺秀诗圈中说书、写字、操琴、弈棋、吟诗、作画、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浅唱的情调,拓宽了女性文学的创作题材,逐渐从闺阁和庭院中的多愁善感、空虚脆弱及闲情幽怨中走出来,反抗封建礼教,呼吁妇女解放,提倡妇女教育,鼓吹妇女权益,将女性文学创作与民族乃至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谱写了一系列充满爱国激情和革命动力的不朽篇章。

    20世纪初的一批女性作家更是走出国门,出国留学或到世界各地游历,并在外及时将自己的见闻与经历记录下来。这批人包括秋瑾、康同璧、吕璧城、薛绍徽、单士厘、张昭汉、张汉英、燕斌、陈撷芬、何震、杨庄、汤红绂、薛琪瑛、吴弱男等人,其中以薛绍徽和单士厘成就最高。这些“走出去”了的近代女性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创作视野的更为开阔、文体选择的更为灵活、艺术成就上的更为多姿多彩。

    妇女的解放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在近代的中国更显得突出。在这些影响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总的说,积极的影响占了主导地位,而这种作用,是我们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时无法忽视的。无论褒贬如何,逝去的总是历史,让我们在研究我国近代时期妇女状况与解放问题的同时,牢记妇女解放事业的重要性,使得我们的妇女解放问题在当代的中国社会被不断地重视、改写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何越. 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以著名美国汉学家的妇女史著作为例[M].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 刘堃. “理而性”的选择:论梁启超早期女学思想[M].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 肖海英. “贤妻良母主义”: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主流[M]. 社会科学家,2011.

    [4] 沈奕斐. 被建构的女性 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 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 刘建凤,于作敏.中国近代女性人格范型的转换[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8] 罗冰冰.中国近代女性生活之转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7).

    [9] 毕新伟.暗夜行路:晚晴至民国的女性解放与文学精神[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10] 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赵慧研,性别:女,出生年月:1983年5月5日,籍贯:辽宁沈阳,工作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文学,学历:硕士,职称:讲师。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