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
  • 创业
  • 口才
  • 电脑
  • 励志
  • 生活
  • 礼仪
  • 阅读
  • 简历
  • 职场
  • 论文
  • 作文
  • 名言
  • 语录
  • 成功
  • 专题范文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名言 > 正文

    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

    时间:2021-02-05 06:01:03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青少年学生作为新一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程度决定着我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后继力。该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思路,利用自编的情境判断测验量表对61所学校的6874名四年级及其以上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小学生在文化身份认同维度上的得分最高;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符号认同及价值文化认同之间呈现强相关;女生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体的认同水平高于男生;不同省市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水平参差不齐。此外,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可分为均等性认同、被动性认同、认知性认同、深层性认同和表象性认同。针对这一现状,建议从孕育传统文化教育“和而不同、以情化理”的课程支点、培育传统文化教育“博观约取、层级分明”的教师基点、并育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响应、掷地有声”的政策抓点与浸育传统文化教育“润物无声、汇聚合力”的环境视点的文化认同提升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情境判断测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的出台,如何高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国民的传统文化素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青少年学生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将影响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鉴于此,本研究对我国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群体表征,力求为提升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水平提供现实培育路径。

    一、核心概念界定

    传统文化是某一民族在文明汇集与演替中凸显的文化特质,其可表现为外化物象的“器”与行为观念的“道”。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拥有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文明汇总的结晶,其包含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变迁中所形成的民俗传统、道德观念与文化思想。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中既有符合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精华,亦有难以匹配的糟粕。习近平总书记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囊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特质,并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当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从而为国人树立文化自信。学者们认为具有高度的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简易性。而文化认同作为个体在与他人或群体交往过程中所生成的对“共同文化及共同信仰”的一种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其为个体的群体生活提供了一种历史连续性和嵌入性,使个体拥有在群体中生存及进行自我定义的文化底蕴。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即不同国民个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的共识与认可。然而,当下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水平究竟如何?想要回答这一问题,就不得不先对文化认同概念进行多维解读、深入理解,然后再完成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测评工具的开发以及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

    文化认同是“以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形式把自然生长的观念和扶持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可以从国家社会、民族群体与个体认知三个范畴进行理解。首先,文化认同所形成的国家社会观念是各民族群体在历史实践的可重复性与社会化认知中取得的共识。各民族群体的多元文化碰撞、冲突与交流,经历了社会实践检验的求同存异的建构过程,从而固化为所有群体共享的符号载体,进而体现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并为其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和连续的参照和意义框架,形成了持久与稳定的社会共识。其次,文化认同所形成的民族群体观念意味着个体所具备的身份认同,身份是个体在社会中存在的定位,是个体“寻求生存方式同一性”的开始。个体通过自我实践并与群体交往逐步形成自我身份及其存在价值的反思,从而寻找到达到自身生存与整个民族群体发展统一的现实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找到自身的群体归属,从而实现对共识文化观念的内化。正如部分学者所言“追求群体内的身份认同是个体表达文化认同的手段”。然而,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个体的文化身份可能会与群体分裂。因此,就必须从个体认知层面对文化认同进行考量。在外来文化或异质文化冲击之下,形成了文化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三者交织的局面,这就可能导致个体认知偏离文化认同的轨道,处于文化离异的状态。此时,个体则需要在国家社会或民族群体的文化共识中返本开新,深化对蕴含其中的价值文化的理解、践行与创新,进而实现自我认知层面的文化认同。由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符号认同、身份认同与价值文化认同已然成为文化认同的基于三个范畴探讨的不同维度,且各维度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确保了和谐、自适、尚同的文化观确立。

    在全球化潮流之下,各国要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则变得十分困难。因为“全球互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之问的紧张关系”。在后现代文化观重塑的当今社会,我国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异质文化的冲突、并行与交融的现实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内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等的质疑之声。因此,我国想要在世界文明的熔铸中坚定文化根基、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并发挥己之所长就自然离不开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家底的厘清、审辩与认同。而青少年学生作为新一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程度决定着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后继力。正因如此,对我国中小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现状调查则显得极为重要。一些研究者通过关注“农村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与文化教育”“青少年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等来回答此问题。然而,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已有的研究将视野置于局部的农村或少数民族学生,而对于整体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没有加以关注;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已有的实证研究多采用自陈式量表,鲜少用到情境判断测验量表。此外,已有的研究仅仅关注不同人口学变量所导致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差异,而忽略了学生文化认同的群体特征。鉴于此,本研究将关注点置于小学生,旨在通过实证的方式检测情境判断测验量表对于研究小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适切性,同时,用其测量当下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性别差异、省域差异与群体表征,以期通过对现状反思,提出提升我国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水平的现实路径。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