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面试题 > 正文

    《活着》的叙事结构研究

    时间:2021-01-25 03:05:46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活着》是余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具有典型的双层叙事结构。双层叙事的提出旨在弥补以往对于《活着》在叙事结构研究上的忽略和不足,通过诠释双层叙事在文本中的典型体现,从而挖掘出双层叙事的建构给文本带来了真实性与半陌生化,高超的时间艺术以及读者的第三者姿态,三位一体的独特的审美效果。与此同时,双层叙事是作者余华进行叙事实践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借助于双层叙事的结构,完成了自己在于叙事风格和叙事态度上的转变,也为当前的写作提供了一种范例。

    关键词:双层叙事 活着 审美效果 余华 叙事实践

    1992年《活着》第一次出版发行,距今已整整20年,期间对于《活着》的研究不断,但大都集中在主题隐蕴的探究以及与电影《活着》的对比中,很少关注或单独研究文本的叙事结构。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杨辉在《双层叙事与读者姿态》中提出《活着》具有双层叙事结构,但之后很少有人问津。2007年以来,许多硕博论文开始有意识地去挖掘《活着》的叙事艺术,并试图从叙述者的角度重新解读《活着》,但都没有明确地提出在文本中形成了以叙述者为核心,根据文本的叙述层次的对应而形成的双层叙事结构。其中明确涉及到《活着》的叙事结构,则以循环叙事结构为主流,忽略了双层叙事在小说文本中的典型体现以及双层叙事对于文本意蕴的深化和文本独特审美效果的形成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活着》具有鲜明的双层叙事结构,这种双层叙事结构不仅深化了小说“人是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的人生哲学,而且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双层叙事作为余华在叙事实践上的有益探索,透过双层叙事我们可以较为清晰的观察到余华在《活着》这部小说中叙事风格和叙事态度的转变,同时也为当前写作提供了一种范例。

    1.双层叙事与文本结构分析。

    1.1双层叙事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曾划分出两大叙事层次:第一层为外部故事,指包容整个作品的叙述;第二层为内部叙事,指叙述中的故事。外叙述者(第一叙述者)和内叙述者(第二叙述者)的划分正是和叙述层次的外与内相对应而生成的。在同一部文学作品中,外叙述者为内叙述者的叙述做出解释,或者在意义上形成同类和对比;内外叙述者也可以在叙事文本中只充当推动叙事的功能或担保文本真实性的作用,两者共同推进叙事的发展。

    在文本中双层叙事集体表现为:第一叙述者充当叙事的引入者,同时对故事进行补充,或评价。第二叙述者是叙述的主要承担者,是叙述的主人公,叙述故事中的角色。也就说,作者将一个整体叙事分解开来,第一叙述者和第二叙述者各承担一部分叙事内容,第一叙述者会偶然跳出来,打断第二叙述者的叙述,以减轻第二叙述者的叙述压力,使第二叙述者的叙述呈现出相对封闭的空间,但与此同时第一叙述者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使叙述整体趋于平缓并增强叙述的真实性。第一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在文本叙述中展开简单的对话,期间会因为叙述风格以及价值的相对性而产生叙述上的张力,并留下广阔的阐释空间,为读者的第三者姿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至此形成了简单的三角阐释结构。双层叙事对于文本意蕴和审美效果的构建和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2文本结构分析

    余华在创作《活着》之初,曾经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单一人物叙述的方式构建小说的文本结构层次,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构成了对他的限制。所以,余华从单一的叙事视角中解放出来,选择了双层叙事,从而达成了与题材的平衡。

    《活着》的双层叙事结构直接体现为两个叙述者的平行出现,但是作用各不相同。一个是“我”——民间采风人,一个是小说在实质上的主人公——福贵。

    “我”作为第一叙述者,充当整个叙事的引导者,同时在叙事过程中不断现身,发表感想和评论,并时而不时地插入自己当时身边的所见所闻,起到串场的作用,以推动叙事的发展。作为串场的我,当第一次把故事真正的叙述者引出之后,变退居幕后,只是作为聆听者而出现,消解了本身应该具有的在叙述上的侵略者的姿态,成为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的读者,即取消了自己的作者身份。除了串场以外,我的出现还往往在叙述的最关键处,此时的我暂停了福贵,(第二叙述者)的叙述,从而达到了叙述高潮之后自然的降落,使整个小说的节奏得以缓冲,以便迎来下一个高潮。

    福贵,作为第二叙述者,是整个叙事的核心和主导者,在舒缓、迟慢的氛围中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自己身边的亲人相继的离开,最后只有老牛陪着福贵,平静地活着。

    两个叙述者承担着不同的叙事功能,不可分割,共同构成整个小说的叙事。文中以“我”为线索,讲述了两个故事:一是“我”在十年前去乡下采风,遇见福贵,听他讲他人生的故事,这一部分除了福贵,的故事还有“我”自己在采风过程中的所见多闻;二是福贵,自己的故事。在小说文本中,两个叙述层次并存,共同构成了双层叙事结构。

    在《活着》这部小说文本中,福贵,的叙述一共出现了四次中断,两个叙述者交替转换把福贵,的叙述分割成五部分,每一次当福贵,讲述完一个故事之后,“我”就会跳出来发表一下简单的评论和感想,并与福贵,进行简单的对话,然后福贵,接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他自己的人生经历。

    仅以小说的第一部分(第一次中断)为例,福贵,回忆因自己不务正业,嗜赌成性而输掉了家产,父亲负气而死,妻子家珍被接回娘家。在福贵,的叙述短暂结束之后,出现了第一次的打断。作为第一叙述者的“我”表达了自己对于福贵,的印象和看法:我遇到了福贵,,他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从来都没有过一个人像他那样对我和盘托出,只要我想知道的,他都愿意讲给我。同时,透过作者相关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福贵,对于过往的经历是怀念的,也是平和的,整个的叙述是平静的,缓慢的,对于福贵,而言这样的讲述是享受的,而不是苦难的抱怨。

    整个文本就是在两个叙述者的不断转换中有序地进行,第一叙述者和第二叙述者分别在所在的两个叙述空间双向互动,共同将叙事向前推进。

    2.双层叙事与文本的审美效果

    2.1故事的真实性与半陌生化效果

    2.1.1故事的真实性

    取消单一叙述视角,同时实现叙述上的主次

    《活着》取消了单一叙述视角,选择了双层叙事,较好的使文本实现了故事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避免了把“我”作为叙述视角,所带来的故事真实性上的牵强性和虚假性,同时也避免了以福贵,作为叙述视角,所带来的因叙述空间上的局限而导致的"真实性"的削弱。因此,作者把第二叙述者做为主导,第一叙述者主动参与叙事,在第二叙述者进行叙述的过程中时而不时的跳出来与第二叙述者进行对话,巧妙的处理好了叙述上的主次关系,使故事达到了真实。

    借助了以作者“我”的名义同小说中的人物建立时空联系,混淆现实物理时空与文本虚拟时空之间的界限,以求"真实"。

    文本中的第二叙述者的叙述具有自明性,保障了故事相对的真实性。同时,第一叙述者出来间断第二叙述者的叙述,消解了第二叙述者叙述空间的真实性,使文本时空呈现虚拟性,从而把读者拉回聆听者所在的真实的物理空间来,同时又保留了第一叙述者所在空间的真实性。不同时空之间相互转换,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模糊,读者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体会着不同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故事的真实性——故事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达到了艺术真实所带来的共鸣。

    2.1.2半陌生化的效果

    陌生化是布莱希特叙事理论的核心,指布莱希特所运用的,在观众和舞台之间保持距离的方法,又称为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希望利用陌生化彻底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把观众从无意识状态中唤醒过来。制造间离,是为了消除间离,即艺术化地把现实交到人们手里。

    基于陌生化过与强调把观众从戏剧中脱离出来,强调思考和现实的绝对真实性,提出了半陌生化的效果的借用,即借用了陌生化强调观众的理性思考的同时,也恰当地照顾到了读者的情感体验,参与小说文本的叙事中。

    双层叙述结构很好实现了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的双重效果,因此在《活着》中呈现出半陌生化的效果,当然半陌生化绝非指的是没有实现陌生化,而是强调兼顾了陌生化的作用的同时,也避免了它的不足,因此说,双层叙事借用了半陌生化的效果。

    《活着》的文本中,双层叙事结构的安排使两个叙述者在相对的两个时空中转换,第一叙述者的串场,轻易地实现了陌生化的效果。同时,因为两个叙述风格以及价值观上的距离,使读者很容易进入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参与叙述者的情感历程达到了对叙述事件感同身受的内在体验。双层叙事借用了半陌生化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多角度,开放活着的文本。

    例如文本中,两个扎着红头巾的女人在插秧,他们谈论着一个与作者完全陌生的男人。一个女人说:“他挣的钱一般用在自己女人身上,一半用在别人的女人身上。”一个较为严肃的话题,而福贵,走到她们身旁插进去说了四条做人的道理,扶着犁走过的时候,又扭过脑袋说:“他呀,忘了第二条,谁错了床。”那两个女人嘻嘻一笑。本来严肃的话题,变得霎时轻松了许多。读者由此在两种不同的叙述风格中不停的转换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双层叙事中所形成的半陌生化的效果不仅增强了叙述上的感染力,而且对读者也形成了情感与理智的双向冲击。我们对于这种半陌生化带来的思考和情感体验,能够更好地去品味福贵,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凄凉而无奈的豁达,带着宿命而乐观的宽容。

    2.2高超的时间艺术

    双层叙事的存在使作者合理并且巧妙地安排好了叙事时间,尤其是在处理第二叙述者的叙事时间上更显得游刃有余,采取了闪前(倒叙),闪回等手法,使整个小说在现在(讲故事的福贵),和过去之间交错,赋予了作者在叙述时间上最大包容性,扩大了叙事容量的同时也延伸了叙事的空间。例如闪回,小说一开头就给了我们一个典型的倒叙:“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农村……”又如闪前,当我问到苦根现在多大了的时候,福贵,这样回答:“要是按年头算,苦根今年该有十七岁了。”提前向我们交代了苦根也离开了人世。

    2.3读者的第三者姿态

    很显然,双层叙事改变了传统上读者的姿态,即单纯被动的接受者。在双层叙事中因为两个叙述层次的存在,时空上的转换以及叙事时间上的处理,再加上第一叙述者作为聆听者的串场作用,使读者很轻易地进入叙事文本中,并且通过想象扩充文本的空间和内容,通过引起读者思考从而加深文本的意蕴和主题。读者与第一叙述者和第二叙述者形成了平等的对话地位,即相对于文本本身而言形成了读者阅读的第三者姿态。

    在第一次福贵,的叙述被打断的时候,作者用到了:“和福贵,相遇,使我对以后收集民谣的日子充满快乐的期待……”,“可是我再也没有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的讲述自己。”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福贵,的出现对于作者的影响,作者采风的生活与福贵,的经历显然形成了对比,作者由此与读者展开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作者又借用了“我常常听到后辈们这样骂他们:‘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次的重度此生了。”作者的这段评价式的描述无疑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读者在作者的情感体验中,福贵,的情感体验中不断思考着什么是活着,怎么活着。

    3.双层叙事与叙事实践

    在《活着》这部小说中,作者余华巧妙的借助于双层叙事完成了其叙事作风格和叙事态度的华丽转身,抛弃了以往繁杂的形式,一改昔日的笔触,在不断的叙述训练之后形成了敏锐的叙述直觉,完成了在叙事实践上的又一次创新,同时这种创新也为当前的写作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范式。

    同时透过双层叙事,我们关照到在《活着》这部小说中,余华改变了以往给予现实的敌对的态度,反而采用写实的手法,用同情的目光关照和审视世界。自己对于现实,对于人生有了更为冷静和平和的态度,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照世界的方式和心态。在双层叙事中因为第二叙述者成为叙述的主导者,“我”在作者上的身份被取消,“我”静静地听着福贵,讲着自己活着的故事的同时,也在反观着自己的人生,余华用“我”对于现实关系的思考,对于活着这一命题的体悟从而来表达自己在心态上的变化,即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较为温和的态度反观世界。

    双层叙事结构给小说《活着》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效果,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阐释小说文本内涵的角度,值得我们做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活着.余华作品[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胡亚敏,王先霈.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杨辉.双层叙事与读者姿态--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叙事结构比较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3(20).

    [4]胡国威.论活着的叙事艺术[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

    [5]逯红梅.论活着的叙事美学风格[J].理论观察,2007,4(46).

    [6](德)布莱希特.简述产生陌生化效果的表演艺术新技巧[A].丁扬忠,等译.布莱希特论戏剧[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董伊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