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写作指导
  • 论文格式模板
  • 职称论文
  • 政工论文
  • 管理论文
  • 科技论文
  • 技术论文
  • 学术论文
  • 学科论文
  • 毕业论文
  • 其它论文范文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论文 > 论文格式模板 > 正文

    论福建近代教会学校与妇女的觉醒

    时间:2021-02-04 15:21:2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文章介绍了福建教会学校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分析了教会学校在妇女觉醒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教会学校相对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提高了福建妇女平等、自由的意识,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开拓了她们的视野,促进了她们灵魂的觉醒。

    【关键词】 福建;近代教会学校;妇女觉醒;作用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近代创办教会学校的主要区域之一。从英国伦敦会1844年创办福建第一所教会学校——厦门英华男塾起,到福建省人民政府1951年收回教育的主权为止,西方教会教派在福建办学的历史长达一百零八年。春华秋实,百年沧桑,本文拟就福建近代教会学校的源起、发展及对妇女觉醒的影响作初步的探讨。

    一、福建教会学校的起源及发展

    1、创始阶段

    1840年到1860年为西方教会在福建办教会学校的创始时期。办校地点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两地。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学校是:英国伦敦会的施约翰和养为霖于1844年在厦门鼓浪屿开办的英华男塾及美国美以美会的柯林于1848年在福州开办的福州男塾。这一时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实施初等教育,并且只是作为教会附属物和诱导信徒的一种手段而存在,所教内容以宗教知识和识字为主。学生以信徒和贫民子女为主,规模较小,人数大多在几人到一二十人之间,集中在传教士家中、教堂或租赁的民房内上课。

    2、发展阶段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福建教会学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办学规模不断的扩大,由原来的福州、厦门两地,拓展到莆田、仙游、漳州、泉州、龙岩等地,办学的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开始创办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办学更加制度化、系统化、全面化。例如厦门怀仁小学(1877年)、寻源书院(1880年);福州格致书院 (1864年)、陶淑女子小学(1864年)、史荤伯初中(1890年);莆田哲理中学(1878年)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美国女传教士在福州毓英女校附属保生堂内开设幼稚园,成为福建近代最早的一所幼稚园。福州鹤龄英华书院(1881年)进行了创办教会大学的最早尝试,规定学生修完8年多的学业,毕业后知识、能力相当于美国大学二年级学生水平。

    1901年9月,大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教育领域的“新政”也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这一时期福建的教会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开设了一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学校体系日臻成熟。如开设了“福州柴井医院护士学校(1900年)、塔亭医院护士学校(1902年)、南平卫理护士学校(1907年)、厦门怀德幼稚师范学校(1912年)等一批中等职业学校”。[1]在高等教育方面,开办了福州华南女子大学(1907年)、福建协和大学(1915年)。“据统计,1920年前后福建省基督教会所办的学校共852所,学生总数有25568人。”[2]初步建立了涉及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和职业教育的较为全面的近代学校体系。

    3、接管阶段

    到了195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及《接受外国津贴及外资经营之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登记条例》,接管了福建的教会学校,从而实现了教会学校性质的一次性根本转变。学校由教会私立转为国家公立,在教学、科研、学风等方面也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

    二、福建教会学校在妇女觉醒中的作用

    百年间福建教会学校的创办对于福建妇女摆脱传统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的束缚,促进她们的觉醒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提高了妇女平等、自由的意识

    福建教会学校的经费来源较多,对学生少收或免收学费、提供膳宿生活和路费,并宣传“ 凡入学者是上帝最疼爱的女儿”。对于女性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感情抚慰,避免传统的人们对妇女是“陪钱货”、“贱货”的认识,使她们看到自我的价值。

    而且,教会学校教师主要是传教士的女眷,她们与学生亲密交往,甚至关心学生的婚姻、家庭、工作生活,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一些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还给她“个人的同情和忠告”。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女学生改变了原来保守、羞怯、懦弱的性格,表现出热情、活泼、开朗的性格,敢于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为以后的妇女自主婚姻、家庭革命及社会革命打下了基础。

    2、增强了妇女的自信,开拓了她们的视野

    从教学内容上看,教会学校对外语教学要求非常的严格,如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规定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要学习英语,并将读、写、作、译作为必修课。从而使中国女性第一次在最早的时间内掌握了一种能了解世界的语言交流工具。除此之外,教会学校还注意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广泛性,如小学初小学制4年,设有圣经、国学、算术、历史、科学、伦理学、地理、音乐、体操等。教学方法上实行西方的选课制和学分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学校专门开设了讨论课,女学生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毕业时女学生的学习及其它方面的能力已达到甚至超过男子的水平,妇女同胞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从1881年到1937年 ,经过新式学堂教育的新女性懂得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她们开始关注社会,走出国门。如中国半导体之母莆田人林兰英在家乡咸益女子教会学校毕业后,1936年进入福建协和大学(今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后留学美国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再如,柯金英于1884 年在福州教会医院的资助下赴美留学,1894年毕業于费城女子医科大学,成为中国最早女留学生之一,引领时代潮流。从教会学校华南女子学院的毕业生我们可以看到有化学教授余宝,有文学教授陈钟英,有植物学教授周贞英,有英语教授潘欢怀等,在各行业中均有建树。而且,教会学校培养的成千上万的女性毕业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还主动请缨,积极参与救援工作。据统计,仅华南女子学院就有200余人。在前线她们个个表现英勇,无不体现了她们在思想上的觉醒。

    总之,福建近代教会学校的出现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同时也为福建培养了一大批有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了福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妇女的觉醒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简占东.试论教会教育对近代福建教育现代化的影响[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61.

    [2] 郑旻怡.福州市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变迁研究[J].2007.10.66.

    【作者简介】

    陈金平(1978-)男,汉族,讲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及地方史研究.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