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写作指导
  • 论文格式模板
  • 职称论文
  • 政工论文
  • 管理论文
  • 科技论文
  • 技术论文
  • 学术论文
  • 学科论文
  • 毕业论文
  • 其它论文范文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论文 > 论文格式模板 > 正文

    泰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时间:2021-01-21 00:08:42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中泰两国自古以来关系紧密,政府和民间频繁往来,可谓“中泰一家亲”。自公元13世纪泰王国统一建制以来,中泰两国政治上互遣使节、经济上茶米互换、文化上效仿交流,世代相继,久久不衰。据泰国文学纪实类作品记叙而言,在中泰交流的历史长河中,共出现过两个不同的文化交流形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泰国全面仰视推崇中国文化期,暹罗向中国进贡;第二阶段是中国移民携中国文化影响泰国期,此时泰国人民心目中的天朝大国信仰崩塌,华人在泰民族的融合,泰国人民开始冷静审视中泰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泰国;文学;中国形象

    作者简介:唐敏莉(1989.9-),女,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泰语系助教,研究方向:泰国教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2

    写实纪实类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的映射,是旅行者对异域文化的体验与反思,是研究史学珍贵的材料。从古至今,中国始终是泰国最为关注的大国,中泰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不断、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泰国人印象中的中国存在着两种思想倾向。一种是观念性的,即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印象,那就是理想化的乌托邦和充满异国风味的中国主义,是典型的文明开化、巍然耸立的东方大国,是可以依附、需要讨好的天朝上国;另一种是现实性的,亲自到中国旅游或接触众多中国人之后,具象地感受,发现所看到的中国与理想中的中国不尽相同。想象与现实的碰撞,两种印象的冲击,使游者心中波澜起伏,感慨万千。发展到今天,越发显著。

    中泰两国自古以来关系紧密,政府和民间频繁往来,可谓“中泰一家亲”。自公元13世纪泰王国统一建制以来,中泰两国政治上互遣使节、经济上茶米互换、文化上效仿交流,世代相继,久久不衰。在中泰交流的历史长河中,共出现过三个不同的文化交流形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泰国全面仰视推崇中国文化期,这是从泰国建制至当今的曼谷王朝前期,暹罗向中国进贡,中国皇帝则封赏暹罗使节;第二阶段是中国移民携中国文化影响泰国期,这是进入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华大地惨遭西方列强的分割,中国沿海居民四处逃难,部分逃至东南亚唯一未被列强殖民的“乐土”——泰國。泰国人民心目中的理想国度、天朝大国信仰崩塌。同时华人在泰民族的融合,让泰国人民开始冷静审视中泰文化的异同。

    一、泰国游记中的文明古国

    由于泰国是热带国家,文献不易保存,在泰国现存的古文献资料里,能够看到的国外游记,寥若晨星。其中,描写中国的史料书籍内容最为详尽、影响最为深远的,非玛哈奴帕亲王所著的《广东记行诗》莫属。可以说,玛哈奴帕亲王所描述的中国形象,为泰国人脑海中构建的中国形象奠定了基础,影响至今。

    古代中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医学发达,普天之下莫不向天朝俯首称臣,古代中泰两国关系亲密,两国间使臣往返络绎不绝,暹罗(泰国旧称)前后共遣使朝贡44次。1767年(清朝乾隆三十二年)缅甸攻破大城王朝,泰国华人郑昭(郑信王)率泰族人民奋起反抗,最终取得成功,于1768年建立新的王朝吞武里王朝。之后达信王多次遣使到广东向清政府请求封为暹罗国王。至1781年7月,郑信王第三次遣使臣,带着装有象牙、胡椒、苏木的十一艘帆船,历时33天到达广东,向清王朝进贡。乾隆皇帝在北京接见了使臣,收下了象牙和犀角,其余贡品许来使自行于广东出售。算是承认郑信王的暹罗国王地位,然而待使臣返回暹罗,郑信王已死,王朝更替为现在的曼谷王朝。

    玛哈奴帕亲王的《广东记行诗》共775行,每行以7言成一句,其形式是长歌体记行诗。长诗以纪实的形式对中国前清社会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录,描述了全体团员到中国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一批珍贵史料,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在游记中,披耶玛哈奴帕如实描述了从曼谷到广州的航程:船队从北榄港出发,几经波折,经澳门、老万山,到达珠江口,之后又溯珠江而上,终于到达广州。

    《广东记行诗》所颂所写全是访问中国广东期间对中、暹友好关系的感慨,洋溢着热情。玛哈奴帕亲王一一记录了前清时期的繁荣景象:在作者笔下,广东是一个经济繁华发达的商业城市,它的港口“商舶如云集,面城四行横,桅樯森然立,时货来去频”,它的商业街道“纵横南北商铺立,巧夺天工佳木屋,朱红大字悬店门,告诸往来皆佳品”“所陈珠翠乱人目,绫罗绸缎赛云绮,杯盘瓷碟尽名窑,或挑或扛竞巧售,敲木吆喝声不绝”。

    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一派繁忙景象;放眼望去,城市美景如画:“水村遥相望,清幽足留连,居民鳞次列,檐脊相绵延,带水起园圃,油油菜色妍,有林皆果树,地洼辟水田。”诗人还风趣地叙写了广州当地人围观兴致勃勃地围观他们这些暹罗客,怎样打着手势向他们推销自己的商品。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妓女也不甘放弃赚钱的机会,争相向他们媚笑拉客。诗人笑着“卖笑无国界,异族亦相邀。”而负责接待使团的那些清朝官员则赶紧低声提醒他们:“暹人务自爱,严禁露水亲。”

    军事发达、军备充足、船坚炮利。城市地理位置就战略上而言是极为优越的,用上好的土和坚石筑成三层防御墙,士兵整装待发,一经发现战情,随时可调用。“占尽地利军备足,三层坚石筑防御。士兵巍然护城池,城外湍流不停息。战舰肃然河边立,整装待命一触发。”

    民俗方面,作者看到内陆的女子形容纤细极为悦目,只可惜裹足成风,甚是可怜:“形貌昳丽高贵女,楚楚可怜弱柳姿,纤纤玉足碎细步,无奈立身凭他人。”

    这些“中国印象”在暹罗固有的文明古国梦想和古代清朝与暹罗国际地位等因素影响下,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古代暹罗人的“中国观”。这种“中国观”的形成具有三大特征:涉及面广;重民间实地调查;有误读、偏见,感性与理性交织。然而,这种“中国观”一经形成,对中泰关系交往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作用。首先,“中国印象”促进了中泰上层阶级的深入交流,深深地影响了泰国民间舆论和思想界,赫赫有名的泰译版《三国》便是在曼谷王朝一世王时期由宫廷诗人编译,传颂至全国;其次,“中国印象”使华人在泰国地位得到提高,在泰华人经商行商,甚至可以从政,推动了华人移民泰国潮。最后,为后人研究中、泰关系提供了史料依据。

    二、移民潮下的艰苦奋斗形象

    由于1869年(曼谷王朝五世王期间)到1975年中泰两国处于断交状态,二战后中国形象在泰国的构建,主要源于中日战争期间逃难至泰国的中国华人华侨形象。泰国当地人眼中的中国人便是华侨作家笔下的那群任劳任怨、团结互助、力求上进,擅长经商,家庭观念强的形象。

    这一期间有一批脍炙人口的泰华小说问世,不少小说(如《和阿公在一起》和《牡丹尾瓣传》等)还改编成影视剧,在泰国大受好评。有泰国著名华侨作家牡丹的《南风吹梦》、友·布拉帕的《和阿公在一起》《排楼里的孩子》、帕判·宋色玉昆的《龙腾暹罗》、八位泰华作者合著的《风雨耀华力》以及SAMPAOTHONG著写的小说《牡丹尾瓣传》。这些由泰国华人著作的小说皆是以19世纪随移民潮流离到泰国的华人家庭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折射出异国华人在泰白手起家经商的艰辛,对发扬中华戏曲文化的坚守,对传统中华家庭概念的传承。中国文化的很多特质,如重视宗族,重男轻女,男主外、女主内,长幼有序,父母有责任养育子女、为子女安排婚姻,子女则报以尊敬孝顺等,均在小说中一一呈现。

    1.家庭本位伦理。中国人民族及家庭观念强,流行华人华侨之间通婚,长辈甚至不允许子女与外族女子通婚。《和阿公在一起》里边阿公的邻居玉珠伯母坚决不让自己的儿子跟泰国女孩结婚,就是一个极为鲜明的例子。

    “老一辈中国人将儿子的婚事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有一天父母去世后,长子是要担起整个家庭担子的人,也是为家族传宗接代的人。因此,会对即将成为家庭一份子的儿媳格外担忧和困扰,担心娶回来的儿媳不适合儿子或者自己的家庭。”

    在《龙腾暹罗》里也出现类似的情况,良也想让自己的女儿跟一同来泰国的同伴的儿子结婚。

    “爷爷决意要让女儿跟一位中國朋友的儿子结婚,这位朋友是一鱼露工厂厂长,他们已经让男方女方见过面了。当男方知道爷爷正寻找一处风水宝地以用来做墓地时,就把自己家前面临海后面靠山的宝地以友情价卖给了爷爷。”

    虽然身在异乡,但中国文化早已在华人华侨身上打上了深深烙印,重男轻女、生儿子传宗接代的思想也不例外。《牡丹尾瓣传》的女主角阿蓉一家只有三个女儿,父母虽然开明、豁达,女儿也各个美貌能干,可是阿蓉父亲却时常叹气,认为没个儿子传宗接代、继承戏班,因而才收养了一个养子阿龙。从《南风吹梦》里男主角曾璇的很多想法和行为举止都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人比较重男轻女的思想。比如当他将即将为人父时,他跟妻子说:“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是男孩。”

    “我要儿子,儿子,听到没有,美瑛你必须给我生个儿子。姓曾,名荣钦,叫曾荣钦,你看这名字多好听。我不想要女孩子,生了女孩子长大了就跟她妈一样倔犟,将来若跟别的男人跑了,我就一辈子没脸见人了。难养,女孩子难养,别指望有什么好处,嫁人后就成了别家的人了。”

    2.与泰民族文化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一时期移民到泰国的中国人不仅给泰国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与泰国人共同建设泰国,同时他们也带来了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的风俗习惯。他们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逢年过节就舞狮舞龙,请戏班子唱戏,庆祝每一个中国人节日——春节、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这些中国特色文化都形成了这一时期泰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至今还有不少泰国人对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还停留在拱手作揖的印象中。

    中国人信命,懂五行八卦、会看风水。结婚选日子是要算八字的,父母为孩子看好对象后,在婚前得让算命先生给算一算,看两人的八字合不合,举办婚礼的日子和时辰也是要算的。《南风吹梦》中曾璇和美瑛去算命、选婚期:

    “美瑛的父亲和她的干爹一起到吞武里一位算命先生家给美瑛看订婚和举办婚礼的日子。这位算命先生双目失明,是个盲人,但是很会看日子、也会按生辰八字算寿命。”

    中国人十分勤俭持家,起早贪黑,天天忙于生计。从年头忙到年尾,也就春节这几天能看到中国人关上店门休息。反映居泰华侨社会生活的小说里,《南风吹梦》中具体描述了过春节:

    “像这样过节的食品,必须选能够长时间保存的食物,因为祭祖用的食物量太多,一时也吃不完。把水煮猪肉做成卤肉,鸡肉拿来油炸,可以吃很多天。”

    总之,中国形象在泰的转变因中国国力的兴衰而转变,与中泰两国关系相关,同时与泰国华人形象息息相关。当然,纪实类文学作品通常会带着不同价值观念的有色镜来看待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难免一叶障目。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思维定式,作者难免会不自觉地用自身文化规范尺度来衡量接触到的新事物,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虽为个人观点,但不能排除问题的存在和另类文化对此的难容性、排异性。

    参考文献:

    [1]牡丹:《南风吹梦》[M].泰国聪龙地克出版社chomromadek PUBLISHING:1999。

    [2]玉普拉帕:《我的祖父》[M].泰国班纳其出版社BANNAKRIT PUBLISHING,1997。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