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录大全
  • 励志语录
  • 情感语录
  • 名人经典语录
  • 经典爱情语录
  • 网络经典语录
  • 经典台词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语录 > 励志语录 > 正文

    微而不“微”:微课助力区域初中劳动技术学科均衡发展

    时间:2020-11-30 21:24:43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在研究初中劳动技术学科现状的情况下,根据目前劳动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借助微课的对策,并从促进区域劳动技术教师发展、促进劳动技术学科教与学模式的变革、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等方面阐述微课在劳动技术学科中的应用,为提高区域学生劳动技术学科素养、提升区域劳动技术教师专业水平、推动区域劳动技术学科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初中;劳动技术;均衡发展

    一、缘起

    笔者负责区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16年,在从事初中劳动技术学科管理和研究后,发现劳动技术学科更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

    从区域劳动技术教师队伍现状来看,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现有初中11所,有5所学校规模较大,共有12名劳动技术教师,但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的劳动技术教师,更不必说配备辅助人员了,这跟《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对师资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教师们都是兼职,劳动技术课都是自己临时学会什么就教什么,现学现教,导致每个学校教授的内容无法统一,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此外,学校在教师配备的过程中,经常是请工作量较少的其他学科的教师负责劳动技术学科教学,所以劳动技术教师的流动性很大,基本上每年都有任课教师的变动。这对于学生劳动技术学科素养的培养很不利。

    从劳动技术学科的特征来看,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学科,需要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从中加深自己对材料、工具、技术过程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的认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劳动技术学科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示范、演示很多遍,即需要不断重复相同的操作。但这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时间的浪费;而对于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可能还具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寻求更好的课堂模式,既能避免重复操作,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一次初中劳动技术教学研究活动中,玄武区一位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国结制作环节使用了微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反复观看、挑重点难点观看,结果课堂的达成率很高。由此引起笔者思考:能不能利用微课的优势来解决劳动技术学科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笔者发现微课深得教师们的喜爱,教师们积极地参与了微课在劳动技术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并收获了一定的经验成果。

    二、微课助力,

    促进区域劳动技术学科与师生共同发展

    微而不“微”,指的是微课虽然短小,但其作用并不小,如果恰当运用,能为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微课助力区域劳动技术学科的发展。

    1.促进区域劳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在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统一的课程,涉及的学习领域非常多,如布制品设计与制作(布艺)、营养与烹饪、工艺制作、养殖、金属制品制作(金工)、木制品设计与制作(木工)、园艺、农作物种植、现代办公技术、职业指导等。这就对劳动技术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们必须对这些领域有所了解,并学习相关模块的内容。此外,每次教学研究活动都会安排一个主题培训,但由于劳动技术教师的流动性大,往往教师们才学会几个专题,到下学期又不教劳动技术课了,而新任的劳动技术教师又没有参加过前面的培训,导致教师培训的难度加大,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以微课为切入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劳动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微课的制作需要全区劳动技术教师积极参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借助专业特长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为了讲清楚相关的知识点,教师们都会对知识点进行精心解析、分步解说,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以应用,发现效果不理想的环节再继续修改、完善。在此过程中,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将得到提升。二是每位教师可以向其他教师分享自己制作完成的微课作品。这样,其他教师可以借鉴这些作品进行学习,并在课堂中加以运用和改进。在实践的基础上,教师们可以一起探讨相关模块的微课在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在研究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进而促进区域教师共同发展。

    2.促进劳动技术学科教与学的模式变革

    一方面,由于劳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传統课堂上劳动技术教师会花很多时间讲解相关技术。为了能照顾到能力弱的学生,教师有时会重复多遍,所以分配在“教”上面的时间比较多,而留给学生“学”(即操作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也往往被一遍遍地重复讲解、示范所累,而没有更多精力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

    以“酢浆草结的制作”一课为例,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般先用8至10分钟的时间讲解酢浆草结的相关知识,包括这种中国结的寓意、形态、应用及相关作品赏析,再用3至5分钟的时间用实物展台演示制作过程。教师边做边讲,然后让学生练习编3个酢浆草结,期间用课件展示分步编结的图片以便学生对照。在学生编结过程中,教师则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与纠错讲解。当越来越多的学生被难点困住时,教师会让大家暂停手中的练习,用实物展台再次讲解难点。这样的“暂停”会在课堂上反复上演,最终一节课能编出1个结的学生不到一半,编出3个的寥寥无几。即便再来一节课专门练习,在第2节课上也要至少“暂停”2次。须知,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转变传统教育模式,让劳动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把微课应用到劳动技术课堂,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微课制作简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对新出现的难点进行讲解,随时调整教学节奏。微课针对性强,经课堂上反复播放,会使学生加深印象,更快地掌握重点、解决困惑,提高任务完成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的兴趣。同时,也解放了教师,提高了教师的指导力,提高了课堂达成度。

    对比传统课堂与应用微课的课堂,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表1所示的五个方面。

    3.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

    学生是劳动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因此,劳动技术课堂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多地面向全体学生讲解、示范,由于要照顾到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每个环节都要详细阐述,进度上自然受到影响,那么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自然会减少。借助微课后,操作示范性显著增强,加上制作精美的画面,语言简洁、亲切,能够很快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劳动技术学习。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技术难点和要求后,可以把一些需要重复讲解和示范的内容交给微课这一新型教育手段来完成。这样,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很快能够自己动手制作,余出的时间和空间可进行自我创作;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重复观看微课,逐步学习,也可以向从繁杂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教师寻求帮助,使辅导更有针对性。可见,借助微课,能让更多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获得更多收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4.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

    个体社会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除了父母和教师外,同伴对中学生健康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劳动技术每个模块的教学中,学生们都会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但这些作品大多在当堂课的展示后就被搁置或扔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劳动成果的兴趣,这也是对劳动的不尊重。为何不把这些好的作品或好的制作过程制作成微課呢?一方面,能让制作者知道自己的劳动成果是有意义的,能够被教师和同学认可,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另一方面,制作出的微课也能够成为教学资源,让更多同学观看、欣赏、模仿并受益。从区域层面来讲,各校还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优秀作品及其制作过程,从而让资源发挥更大的效能,促进区域内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不足之处与期望

    微课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一是教师们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因为不少劳动技术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年纪偏大,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偏弱。二是很多地区和学校不太重视劳动技术课程。有的学校师资不足,有的学校课时安排不足,有的学校出于对教师专业背景、编制、职称评聘、升学等方面的考量,甚至不开设这门课程。这些都制约了劳动技术学科的发展。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标准(2017版)》指出: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生技术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全民技术素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制约劳动技术学科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在关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劳动技术教育的前景会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张慧籽)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