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阅读
  • 散文欣赏
  • 故事大全
  • 随笔
  • 读书笔记
  • 读后感
  • 观后感
  • 课外必读书目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阅读 > 课外必读书目 > 正文

    浅析阿Q形象的悲剧意义

    时间:2021-01-22 21:13:02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阿Q正传》真实地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贫苦,然而,其更为深刻、独到之处,在于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剖析,深刻地揭露了农民精神上遭受的毒害。

    “精神胜利法”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失败主义思潮的集中表现,是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产物,主要是没落阶级的思想意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一直处于尊贵的、奴役人的地位。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不断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侮辱。封建统治者在侵略者面前腐败无能,不敢抵抗,而又要保持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的统治,便用“精神胜利法”掩盖自己的失败,并欺骗人民。

    “精神胜利法”产生于封建统治阶级,然而,这种思想却不仅仅存在于统治阶级之中。此外,封建意识形态长期的统治,使被压迫人民思想麻木、落后,逐渐接受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把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东西也当成“老例”,认为理当如此。阿Q对造反的“深恶痛绝”,阿Q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男女之大防”等信条,都属于封建的思想体系。同样,由于统治阶级的毒害和影响,农民也接受了“精神胜利法”的思想。因此,描绘和解剖阿Q的思想,也是对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揭露和抨击。

    统治阶级的毒害和影响,是阿Q精神产生的主要根源。同时,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保守、落后,眼光短浅,在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时,反抗屡遭失败,找不到出路。他们虽然不甘心受屈辱,但又无法脱离屈辱的境地。为了逃避痛苦,自解自慰,也会产生阿Q精神。流浪雇农阿Q,除了具有一般农民的这些特点外,还有自己特殊的条件与经历。他赌博、打架,沾染了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所以他的阿Q主义就表现得更为严重,更为复杂。

    鲁迅写农民的不觉醒,正是表现了他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怀。批判阿Q主义,也是批判农民的落后性,教育人民要认识到封建阶级的精神毒害以及阿Q主义消极、落后的本质,使被压迫人民懂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觉醒,因为这是关系民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

    阿Q是一个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个性的人物,阿Q主义是阿Q这个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鲁迅写阿Q,不仅仅是要暴露农民的思想弱点,也不仅仅是要鞭挞表现在农民身上的阿Q主义,而足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精神胜利法”来自统治阶级,是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这种思想就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是在清末民初的历史的条件下国民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包含了更深广的内容。事实上,阿Q的形象在各阶层人们中都引起r强烈的反响。小说还在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许多人就疑神疑鬼,觉得在骂自己;也有人互相提醒:“你这不是做了阿0吗?”“啊呀,我又几乎做了阿Q……”所以,有人说阿Q是一面镜子,不论哪个阶层的人都可以照出自己的弱点,从而引起警觉。因此阿Q的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阿Q形象的意义,还在于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脱离农民。革命前,农村没有革命的舆沦,农民根本不知道民主革命是怎么同事;经过革命,农民的任何实际问题都没有解决,仍然受着封建势力的剥削和压迫。民主革命的主力没有参加革命,民主革命的任务根本无法完成。泽东同志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阿Q正传》正是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遭遇和可悲结局,还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他们既不敢触动旧的经济基础,也不敢开展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可以说根本不敢触动封建势力。虽然经过了革命,政权却仍然掌握在封建军阀、官僚手里,就像作品中所写的那样:“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老把总”。政权一旦落到旧势力和投机家手里,革命的成果必然丧失,人民必然遭殃。阿Q的悲剧结局,就形象地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阿Q悲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找到真正的革命党。这个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是无法解决的,当时的鲁迅也不能解决。但小说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以后发表,形象地宣告了资产阶级政党不能解决农民问题,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对于人们思考革命的出路,在客观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