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常识
  • 生活技能学习
  • 安全知识
  • 理财知识
  • 礼仪知识
  • 节日知识
  • 旅游知识
  • 健康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生活 > 健康知识 > 正文

    浅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时间:2021-01-23 21:10:32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于马克思西方社会理论,是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思考。其核心主要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影响和指导了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关键词:东方社会理论 卡夫丁峡谷

    对现代化发展路径的思考是马克思思想中一以贯之的主题。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个主题在马克思那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马克思对现代化的思考主要限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本性,揭示现代化的本质、内在矛盾及历史进程,从而形成了他的西方社会理论,即资本主义理论。第二阶段从70年代到80年代,马克思思考现

    代化的视野由西方扩展到东方,探讨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路径问题,从而形成了其东方社会理论。

    一、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晚年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并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马克思在写《资本论》第三卷“地租篇”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印度、中国、阿尔及利尔等西欧之外的东方国家的资料。其中奇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引起了他极大兴趣。马克思一度中断《资本论》写作,为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做了大量的笔记(学术界称之为“人类学笔记”)。在这些笔记中包含着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二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青年革命者之间频繁的通信,使他们注意研究俄国问题。

    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等著名论断就是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来的。

    二、东方社会理论的实质

    东方社会理论,它是相对于西方社会理论而言的,主要以占世界人口绝大数国家和地区的东方世界为背景,特别是以印度、俄国、中国三国为典型,是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现实社会状况以及未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实质是探讨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后发展中国家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路径的理论构想。它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人类学笔记”的探索过程。其主要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研究印度、俄国和中国的文章、通信以及晚期的《人类学笔记》中。这样,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就在逻辑上呈现为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结构层面。这个层面主要研究社会形态的演变,揭示现代化的本质及在不同民族发展的共性特征;二是文化传统层面。这个层面主要研究现代化在不同民族发展的具体表现和个性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正是在这两个层面的结合上思考现代化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本质上是探讨东方社会现代化问题,并进而反思世界现代化运动规律的理论;其二,就现代化的研究而言,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比他的资本主义理论更为重要,若不研究东方社会理论,我们就不可能完整而深刻地了解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

    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提出与东方社会的历史定位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是马克思研究东方社会的重要成果。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开始探讨东方问题,这些探讨主要集中于他给《纽约每日论坛报》的若干时事评论以及同恩格斯的有关通信中。在这一时期的论述中,马克思提出了“亚洲式社会”的概念,并初步断言“亚洲式社会”是一种在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发展过程等方面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类型。但是,马克思的立论还未涉及到东方社会当时具体的社会形态、历史基础和演变过程,也未能揭示未来东方社会独特的发展道路,而是将资本主义的殖民同化视为东方社会的前途。这也反映出,当时马克思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和参照系还是将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纳入同一种社会发展轨道的“世界历史”观念。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马克思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地租、商业、高利贷等问题的研究,同时多方面地涉及到对东方社会经济、政治等现象的论述,并且明确提出了人类历史的分期,发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揭示人类原始公社制度的发展方向可以有三至四条途径,即东方形式、古代形式、日尔曼形式以及与东方形式有密切关联的斯拉夫形式。马克思对东方形式的论证,除了沿袭“亚洲式社会”的观点外,又从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加以深化,认为亚细亚所有制形式是人类历史上曾经普遍建立而消失殆尽,在东方社会却一直保存到现代,从而成为一种同资本主义社会并存的形式。可见,马克思在对东方社会的论述中,一直视亚细亚生产方式为一种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殊形态。但是,此时马克思还没有科学的原始社会概念,仅把亚细亚视为原始社会的同义词。从19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马克思主要研究东方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村社制度。在其5个《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深入探讨了当时世界广大地区存在的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等问题。一方面,马克思揭露了殖民当局对东方社会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歪曲;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东方社会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这一时期,由于马克思接受了原始社会概念,纠正了过去把亚细亚所有制形式作为原生的社会形态的做法,并确认亚洲各国存在的农村公社实质上是一种从原生态到次生态社会过渡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从而正确地解决了东方社会的历史定位。

    四、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一)、马克思逐渐认识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想。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特别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马克思早期、中期与晚期的思想有很大的变化。在早期和中期,马克思通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更替是有规律可循的,提出了社会形态及其历史分期理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2],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有逻辑和历史的必然性,将普遍适用于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为此,在思索未来社会主义将在哪里取得突破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3]但是,到了晚期,即19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目睹西欧各国社会主义运动趋于衰退和沉寂,以及受一些学者研究东方社会取得重要进展的启发等原因,马克思把视线和研究重点逐渐转向革命运动方兴未艾的俄国和其他东方国家,提出了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的构想,即东方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在通过对俄国社会进行深入研究和缜密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马克思晚年的研究,主要以具有典型东方社会特征的俄国为对象。19世纪70年代末期的俄国是一个庞大而落后的帝国,它还完整地保留着农村公社、土地国有和封建专制国家三者的结合。像这样的国家,它的前途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在哪里?马克思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改变了以往认为俄国将走资本主义老路的设想,第一次突破了以西欧社会发展为背景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认为俄国不应再走资本主义的老路,而应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在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些思想具体体现在马克思1877年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1881年给查苏里奇的信以及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

    (二) 、马克思认为俄国应走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基本思想是:(1)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是社会普遍发展道路,《资本论》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也不应该成为一般社会历史哲学。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后,意味着俄国即将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马克思对此评论道:“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4]马克思认为,在西欧,从原始公社占有制度开始,经历了长期一系列的进化,现在已经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西欧各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仅仅限于西欧,如果把它扩展到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就是对他的“侮辱”。[5]马克思晚年研究人类学笔记的重要成果,就是坚决反对用西方社会发展道路作为惟一尺度来衡量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反对把世界历史简单地、机械地挤压到西欧模式中去。(2)俄国农村公社的两重性决定其两种命运。马克思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了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异同,认为西欧与俄国最大的区别就是自由小土地所有制与以公社土地为基础的公共土地所有制之间的区别。俄国农村公社具有公有制和私有制社会、无阶级社会和阶级社会的二重特征。不同性质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其不同的发展道路。(3)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马克思认为,第一,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公社保存得如此完整和广泛的唯一的欧洲国家。它不像东印度那样,是外国掠夺者的征服物。土地公有制使他们以后便于耕作,俄国有广阔的平原,这种土地的天然优势,使得他们适合大规模地使用机器。俄国农民有劳动组合的习惯,有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社经济过渡。第二,俄国公社与西方资本主义处于同时代,但它的农业生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关系还处在很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肯定不能建立在如此落后的生产力上。要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俄国公社必须积极地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正因为俄国公社与西方资本主义处于同时代,因此它能够不必服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能够吸收其各种肯定性的成果,而避免资本主义初生时期的阵痛。第三,俄国革命促进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反过来支持和促进俄国革命,就能使俄国同西方一起走向社会主义胜利。“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6]

    (三)、恩格斯的补充和完善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恩格期指出:“毫无疑问,公社,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劳动组合,都包含了某些萌芽,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起来,拯救俄国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7]1894年,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一文中又强调指出,这一论断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东方社会理论改变了先前在资本主义理论中对社会形态演进采取的历时性叙述方式,不再把社会主义看作只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演化出来的社会形态,而是采取了一种共时性的叙述方式,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东方社会现代化的现实性力量,突出东方社会现代化发展路径的相对独立性。历史发展不是“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推进的线性进化论,这就破除了现代化发展路径的“欧洲中心论”,强调历史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

    五、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影响和指导着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在这一理论的启发下,列宁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著名的“一国胜利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而且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以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崭新的新民主义革命理论,探索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避免资本主义前途,实现社会主义前途,即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在这一理论的直接影响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直接指导下,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变革。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进程,不是按照马克思的西方社会理论,而是按照其东方理论发展的,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几乎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由此可见,东方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课题。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动因并非是单一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当这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成为一个崭新的重大历史课题。

    六、小结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或不成熟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低级阶段。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由于不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不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产生的,而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通过革命产生的,因此东方国家一旦成功地跨越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初级阶段。东方国家在实现社会主义以后,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东方国家实现跨越以后,必须正确对待资本主义。马克思在东方社会理论中原则性地指出,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成果,不能脱离世界而孤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6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12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13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2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8.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