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事指南
  • 创业起步
  • 企业管理
  • 市场营销
  • 开店指南
  • 创业之路
  • 创业故事
  • 互联网创业
  • 工商知识
  • 财务知识
  • 税务知识
  • 会计知识
  • 其它创业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创业 > 会计知识 > 正文

    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探讨

    时间:2021-01-18 21:03:5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建设普遍存在重学科专业课、轻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同基础教育实际相脱节等问题,不利于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通过对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目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根源,探讨面向基础教育需求加强教育类课程的途径,以期为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探讨

    作者简介:刘桂芳(1970-),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副教授;卢鹤立(1971-),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副教授。(河南 开封 475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河南省的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优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3-JSJYYB-00)、河南大学第十二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MD理论的全球变化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54-02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7年3月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前者是面向基础教育,后者则针对高等教育,二者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环节。近年来一直在全国推行的基于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改革,其人文化的教学理念、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层次化的教学方法,不仅使中学地理教师发生着“蜕变”,更向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高校教师及地理师范生提出了挑战。因此,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中学一线地理教师和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两个环节都抓好了,才能实现共赢,也才能真正实现地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由于高校师范生教师素质的培养主要依赖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因而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目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向社会需求探讨加强教育类课程的途径,以期为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一、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一般只开设有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地理教学法三门课程,[1]且往往理论多于实践,教育类课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素质教育”的推行,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这些传统的教育类课程,其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不易操作等弊端日益显现,无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现代技术的强烈冲击,尤其是对于地理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明显增强教学效果,迫切需要在教育类课程中增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技术课程。进入21世纪,基于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教育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此,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陆续开设了教学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探索性研究性素质培养等课程,一些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师范生教师素质的提高。然而,时至今日,许多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仍然不容乐观。黄京鸿、孙婷等对影响高师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课程的教学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除专业知识学习外,高师毕业生对较多重要的高师教育课程评价较低。[2]另有调研也显示,[3]仅1/3教师认为高师地理教育课程对中学地理教育的指导性较强,而2/3的教师认为其指导性一般甚至较弱,这说明高师地理教育类课程还远不能满足基础地理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为了解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的现状,探寻教育类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根源,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查询及网上查询等方式,对目前地理科学教育类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表1)。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教师职业教育课程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比例相对偏低,虽然地理科学专业是地理科学类中的传统专业,但以开设较早、基础较好的河南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和信阳师范学院为例,教育类课程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比例均不足15%,且开设课程门类较少,尤其缺少培养师范生创新意识、课堂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思维的课程,而这些素质正是地理基础教育新课改推进中教师能力的核心体现。相比之下,东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教师职业教育课程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比例都达到16%,且课程设置门类较多,尤其是东北师范大学,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史学等不同方面设置了和教师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同时,地理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与拓展、课堂管理、班主任工作等课程的设置则为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管理能力等提供了保障,值得借鉴。

    表1 河南省及国内部分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情况

    高校名称教师职业教育课程学分比例

    理论类技能类实践类

    河南省内河南大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地理教学论、地理教材教法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地理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与实习10.5%

    南阳师范学院教育学、心理学、地理教学论教师口语、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见习和实习14.5%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地理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地理课程与教材分析、微格教学训练教育见习和实习11.5%

    国内其他部分高师院校东北师范大学共通教育理论课程(包括教师学与教学论、学校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专题、教育哲学选题、学校管理学专题、中外教育史专题、课程设计与开发);学科教育理论课程(包括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专题研究、地理教育研究方法、地理教育国际比较)共通教育技能课程(包括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学校心理咨询、课堂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科教育技能课程(包括地理直观教学、地理微格教学、信息技术地理教学应用)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16%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地理教学论、教育研究与拓展教师口语、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微格教学、多媒体地理课件设计、面向中学地理双语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16%

    二、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和中学基础教育新课改要求脱节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学习生活中有用并对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因此,相应要求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的师范生应适应新教学模式的需要,具有驾驭新教材、新课堂,有效指导学生提高课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而目前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仍然偏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中理论类课程比重较大,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相对薄弱,探究式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于中学地理教学目标的改进,甚至出现脱节现象。

    2.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性和研究素质的专门课程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受此影响,多数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中都增加了相应技能培训课。此外,通过教学技能大赛、微格教室的使用,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也较以往不断提升。但相比之下,为培养师范生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创新意识以及教育研究能力的课程明显不足,甚至没有为此开设的专门课程(见表1),这对地理师范生毕业后尽快适应教师岗位及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都是极其不利的。

    3.教育类课程普遍不受重视,缺少甚至没有精品课程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师数量的相对满足,为了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同时也为了拓展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提高社会声誉和办学活力,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将突破刚性的“师范性”定位限制,向综合性大学靠拢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首选战略。[4]比如中国著名的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在其百年华诞之际就明确提出,将在未来15年内,建成为一所综合性、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意味着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目标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师培养,而是着眼于培养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其毕业生中的大多数人经过专业学习后,将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此外,为了充分利用非师范院校在学科专业方面的优势,在政策导向下,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日趋高涨,已发展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此过程中,师范院校为了实现新的培养目标,提高学校和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在培养方式上开始采取分阶段培养,即新生入学前一年或两年,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而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则留在最后一年或两年,因而产生了“2+2”、“3+1”、“4+x”等模式。[4]可见,教育类课程较之转型前的相对地位明显下降,开设科目减少、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及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缩短成为各师范专业的普遍现象,即便保留下来的也普遍不受重视。而另一方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和考研压力也促使了这一现象的存在。这从近些年在我国高等院校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热潮中,鲜见教育类课程的影子可见一斑。

    三、面向社会需求的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探讨

    1.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对接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因此始终离不开教师的职业和教师的培养,而且,社会越向前发展,需要的人才标准越高,促使培养人才的教师队伍质量必须不断提高。基础地理教育亦如此,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和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当前全国性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倡导学习生活中有用并对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地理知识,改变学习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更是一种开放式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从事基础地理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仅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不够,还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广博的综合知识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是充实基础地理教育师资的主要后备人才,因此,高校相关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新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研究能力的专门课程,要保障师范生教育实践、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和效果。同时要重视同中学地理教师的沟通和联系,加强与他们在教研教改方面的合作研究,努力实现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中学地理教学实际需求的对接,促进基础地理课改的顺利推进。

    2.重视教育类课程建设,实施优质课程培育

    课程建设是遵照教学系统运行规律促进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过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是联结教与学活动的结合点,因此,高标准高质量开展课程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根本任务的关键。教育类课程是高校师范专业充分体现师范特色的重要专业课程,要想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人才,必须重视教育类课程建设。目前,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应对基础教育地理新课改的需求,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虽然也增设了诸如现代教育技术、微格教学训练、地理教学技能训练及地理课程与教材分析等课程,但往往开设不到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对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师素养,尤其是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探究、研究、创新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投入多,产出绩效不明显,常常缺乏物力财力支持、必要课时保证及优秀教师资源配备。鉴于此,现阶段一个较为可行的改革方案,就是集中优势,整合现有教育类教学资源,选择涉及面宽、受益面广且有一定改革建设基础的课程,进行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及研究,然后以此为基础,逐步推广到其他课程的建设,这对推进教育创新,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娅娜,李晴.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改革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4):90-94.

    [2]王保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的深层次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09-112.

    [3]申怀飞,翟书梅,吴国玺.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

    (5):90-92.

    [4]王荣顺,等.对师范院校发展与转型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

    2004-12-17.

    (责任编辑:王意琴)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