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制作
  • 个人简历模板
  • 个人简历范文
  • 个人简历表格
  • 个人简历封面
  • 英文简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简历 > 个人简历范文 > 正文

    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时间:2021-02-05 06:01:32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通过对会计专业本科专任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发现,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且同质化严重、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提出了高校应根据办学条件、学校层次、生源质量和综合素质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改革课程设置体系与改变单一的培养手段,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讨论、讲座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建立标准检测能力培养的效果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规模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36-08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会计学本科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792所普通本科高校中,已有526所高校设置了会计学专业。回顾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虽然我国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和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会计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培养质量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早在1996年教育部召开的“文科教学改革工作研讨会”上,有关领导和专家就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管理类等应用学科专业办学规模成倍增长,但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十分令人担忧。”最近几年,随着会计学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普通高等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究竟如何?教育行政部门应如何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方针、政策,提出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意见?这成为理论与实务界的热门话题。为此,许多专家学者对本科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索。学者李心合认为,会计教育的“产品”……会计人才,在功能上可有学术型和应用型之分。本科会计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对本科会计人才的教育是通才教育。林昊在分析我国会计学教育环境之后,发现我国还不具备通才教育的能力,所以高等会计教育的通才教育目标还不应成为我们与世界“接轨”的现实内容: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目标的改革方向是培养多层次的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既能实践操作,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王光远等在对会计教育目标基本观点进行简要回顾后发现,有关会计教育目标问题的见解分歧,集中体现于通才与专才之争。在对这两方面观点分别进行分析后提出会计本科生应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专才,亦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会计专门人才。刘永泽、孙光国简要说明了我国会计教育面临的新环境,并提出本科教育应区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根据学生是读研究生还是毕业找工作的不同选择和具体实际情况,把他们划分成两类。对于前者可以作为精英,为他们未来继续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而对于后者,就可以培养成应用型人才,而他们在企业应该是从事管理工作。罗勇对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指出: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尚不完善,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有的课程之间存在较多重复;重制度,轻理论,导致会计实践无法进一步深化,也难以为一些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作准备;缺乏一些实务中非常需要的重要课程,如“内部控制原理与方法”、“纳税调整”等课程。李长青、杨德利提出,反映会计教育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应具有七个特征,即进行通识教育,突出特色教育,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整合课程内容,调整课程体系的构成,强化诚信教育,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定位。杨有红发现,案例教学一直是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产生的原因有:一是受专业课课时的限制;二是落后的教学手段使得单位课时的效率低下,很难挤出课时进行综合性的案例分析;三是受教师能力和精力的限制。吴水澎认为,改革本科会计教学方法,应该在较大的范围内使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信息分析、公司实习等。朱葵阳分析了当前会计人才发展面临的困扰因素,发现我国培养的会计人才其实远未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建议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会计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来改变当前本科会计教学模式不清、会计教育定位不准和会计培养目标散乱等现状,并提出了“跳水会计”的理念,试图通过“跳水会计”理念的引入来明确高等会计教育的定位,构建以会计师为基本培养方向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从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大部分从某一个侧面(例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探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且大部分是高校教师的所感所悟。很少有人对我国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从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三维信息直观可见的角度来研究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问题。为此,我们就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意的探索。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了解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对目前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整体评价;(2)研究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3)提出相关的会计人才培养工作方针、政策以及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2009年12月,我们就普通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开始筹划相关的调查研究,主要形式之一是问卷调查。2010年3月16日正式发放问卷,8月15日问卷回收结束,9月31日问卷录入完毕。

    (一)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有3个,即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本科会计专业高年级在校学生与近三年吸收会计的用人单位。根据3个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我们的调查目的,我们设计了3份不同的调查问卷,即专任教师卷、学生卷与用人单位卷。3个调查问卷之间涉及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但存在密切的关联性。

    为了使问卷调查结果更具客观性、普遍性和可比性,调查问卷发放的区域范围覆盖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华南、西南和西北共七大区域,对不同层次、类型的普通高等学校的1000名专任教师、3 000名本科高年级学生与1 000个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被调查教师和学生包括理工、农林、艺术、财经、政法、师范、语言、综合、民族及其他共十大类型院校的教师与学生,其中既有“211”院校,也有非“2112院校。被调查的用人单位就单位性质而言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其中既有大型用人单位,又有中型和小型用人单位。本次问卷调查规模较大,829名专任教师、2 350名本科高年级学生与725个用人单位寄回了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是82.9%、78.3%、72.5%。被调查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详细分布情况参见表2-1和表2-2。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内容

    我们所设计的这三份调查问卷在编制过程中首先采用头脑风暴法产生半开放式问卷,然后广泛征求了来自普通

    高等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普通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任教师、学生与部分用人单位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编制形成闭合式问卷。问卷在正式施测前曾经请部分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试填写,在保证语言表述清晰无误的情况下开始实施。

    教师卷中共涉及教学研究方向、国际交流经验、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等10道题目;学生卷共涉及个人情况、专业选择、职业意愿、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共13道题目;用人单位卷共涉及单位所在区域、单位性质、企业规模、对本类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等12道题目。

    (三)调查结果及数据处理

    我们对回收的所有有效问卷均进行了统一编码,然后采用SPSS10.0软件由专人对问卷调查的原始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最后再由课题组成员进行复议,保证将录入错误率降低到最小。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表中的百分比之和略小于100%,是排除了该问题的无效问卷或四舍五入所致,个别表中的百分比之和略大于100%,也是由四舍五入所致,行文中不再一一注明。

    本调研报告所使用的数据,绝大部分为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同时,我们还引用了2008年以来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教育部相关统计资料以及中国教育在线与Google的合作网站——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网站的相关信息。

    三、调查结果描述

    (一)专业点布局

    从学校的性质来说,会计专业点主要分布在理工院校、综合大学和财经院校。目前,全国有526个会计本科专业点,其中理工类院校拥有190个专业点,占全部专业点36,12%,综合类大学拥有151个专业点,占全部专业点的28,71%,财经类院校拥有70个专业点,占全部专业点的13,31%。

    从区域布局情况看,东部地区的专业点数及其比例远大于西部地区,如华东地区共有122个专业点,比例为23,13%,而西北地区只有50个专业点,比例仅为9.51%(数据来源于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网站所提供资料的统计结果)。

    (二)培养目标

    如何确定会计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会计教育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至今没有形成一致意见。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对本科生培养目标的主流认识是“复合型人才”,学生认为是“高级专门人才”,而用人单位则认为是“应用型人才”。详细数据见表3-1。

    本科会计培养目标应明确下列问题:教育者要把受教育者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这种人才的质量特征是什么;这些质量特征与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如何。被调查的教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目前本科会计教育者的观点,他们的目标是要把受教育者造就成“复合型人才”,即不仅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又精通财务报告方面的知识,还具备经营计划和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诊断及相应管理知识的人才。调查显示,学生的观点还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培养目标定位上,认为会计本科培养目标是“高级专门人才”。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了解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对会计人才要求的变化,这使得学生缺乏明确目标的指引,致使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几乎把通过CPA考试作为本科学习阶段的唯一目标,而过早地忽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因而限制了学生个人知识面的扩展和其他能力的培养。被调查的用人单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目前社会环境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更多的用人单位需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具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设计

    1 课程结构基本合理

    对于目前高等学校会计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分别有80.3%的专任教师、82.7%的本科学生和78.5%的用人单位认为基本合理。详细数据见表3-2。

    2 最重要的5门专业课程

    在调查问卷所列的14门主要专业课程选项中,专任教师认为最重要的5门课依次为:会计学基础(72.7%)、财务会计(70.1%)、财务管理(58.3%)、经济学(53.4%)、管理学(51.9%);学生认为最重要的5门课程依次为:会计学基础(83.6%)、财务会计(66.6%)、财务管理(63.3%)、税务与税制(56.3%)、管理会计(43.3%);用人单位则认为最重要的5门课程依次为:会计学基础(79.9%)、财务会计(70.6%)、税务与税制(61,1%)、会计实务与案例(60.8%)、会计电算化(52.8%)。具体数据见表3-3。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界学者们对于会计专业本科课程结构的评价一般都是“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尚不完善,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有的课程之间存在较多重复”。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的专任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认为会计专业本科课程结构设计基本合理。这说明,会计专业本科课程结构设计越来越趋于合理化。

    会计本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两大块主体专业课程。调查研究显示,专任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于这两大块主体专业课程侧重点各有不同。在调查问卷所列的14门主要专业课程选项中,学生认为最重要的5门课全部为专业核心课。与学生相比,专任教师除了选择了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三门专业核心课之外还选择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门专业基础课,而用人单位则比较注重实务,在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税务与税制三门专业核心课之外还选择了会计实务与案例和会计电算化两门实务方面的专业基础课。

    (四)培养质量分析

    专任教师和学生对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都持肯定性评价。其中,42.8%的专任教师认为培养质量较高,52.8%的专任教师认为培养质量一般;40.0%的学生认为培养质量较高,40.9%的学生认为培养质量一般。用人单位更多地选择了“一般”这一中性词语,占所有被调查用人单位的76.0%。具体数据见表3-4。

    分析表明,专任教师和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质量都较为满意,而用人单位却持中性的态度。说明会计专业本科培养的人才的工作能力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五)学生对本类专业任课教师的评价

    我们详细考察了学生对本类专业任课老师在学术水平、知识结构、敬业精神、教书育人、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六个方面的评价状况,我们采用五点量表的形式,“5”代表“很好”,“4”代表“较好”,“3”代表“一般”,“2”代表“较差”,“1”代表“很差”。分析表明,学生对本类专业任课老师敬业精神的评价为4.1915分,也就是接近“较好”;其次是教书育人,得分为4.1489分。从整体来看,学生对本类专业任课老师评价由高到低分别是敬业精神、教书育人、学术水平、知识结构、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具体的数据见表3-5。

    数据显示,本类专业任课老师普遍具备敬业精神、教书育人、知识结构等基本的职业素养,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有所改善,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

    我们详细考察了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及用人单位对学生在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状况。我们采用五点量表的形式,调查结果的具体数据见表3-6。

    分析表明,专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得分最高的分别是“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而得分最低的都为“实践能力”。可以看出,专任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普遍认为,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缺乏实践锻炼,实务操作能力较弱。

    (七)专任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最重视的质量因素

    在包括专业知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14个质量因素在内的选项中,专任教师认为综合素质(67.2%)、创新能力(51.0%)、学习能力(50.2%)、专业知识(49.9%)、社会责任感(42.8%)是最值得重视的五个质量因素;学生认为专业知识(78.4%)、综合素质(65.9%)、际工作能力(53.4%)、学习能力(51.2%)和交际能力(55.1%)实是最值得重视的五个质尽因素;用人单位则认为实际工作能力(70.3%)、合作精神(68.8%)、交际能力(65.9)、专业知识(61.1%)和学习能力(59.0%)是最值得重视的五个质量因素,具体数据见表3-7。

    (八)专任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对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看法

    为了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我们要求被调查专任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在“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质量不高、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经费不足、教学管理水平差、缺乏专业实习、忽视个性培养和缺乏案例教学”等12项可能存在的问题中选择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5个问题,调查结果的具体数据见表3-8。

    数据统计表明,专任教师认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经费不足(75.5%)、缺乏专业实习(62.6%)、忽视个性培养(60.7%)、缺乏案例教学(47.6%)、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41.3%);学生则认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专业实习(72.2%)、缺乏案例教学(68.2%)、教师数量不足(64.8%)、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51.7%)、教学方法单一(51.2%);而用人单位认为,缺乏专业实习(87.9%)、缺乏案例教学(75.4%)、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60.6%)、忽视个性培养(58.1%)、教学方法单一(55.9%)是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表明,专任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普遍认为缺乏专业实习和缺乏案例教学是专业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九)把本专业作为未来的职业方向的愿望

    分析表明,从整体来看,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认同的,愿意把所学的专业作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被调查的57.4%的学生“愿意”把所学的专业作为未来的职业方向,25.8%的学生“很愿意”把所学的专业作为未来的职业方向,两者合计为83.2%。详细数据见表3-9。

    (十)学生的深造意愿

    在2350个填写了是否准备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中,有749个学生准备报考硕士研究生,占总体的31.9%;有1601个学生不准备报考硕士研究生,占总体的68.1%。具体数据见表3-10。

    (十一)就业情况分析

    我们考察了学生未来就业希望去的单位性质。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列出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自我创业和其他共八个选项,每个被调查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三项。

    总体来看,希望去国有企业工作的学生最多,占被调查总数的80.5%;其次是政府部门,占被调查总数的76,0%;希望去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学生都占被调查总数的45.1%;希望自我创业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21.2%;希望去科研机构工作的比例最低,只有8.4%。具体数据见表3-11。

    四、调查结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且同质化严重

    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实质上是专业的市场定位问题,是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不同类型和层次高等学校中的具体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人才定位是有区别的。虽然各行各业都需要会计人员,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不同的行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从目前来看,一方面,快速发展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化、责任心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急需一批高素质、有国际水准的高级会计人才。不同的人才要求必然导致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然而不同层次的院校在制订培养目标时缺乏应有的市场针对性,导致人才市场就业导向不明确。我们认为,即使都是培养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由于各院校的师资、办学特色等条件不同,培养目标也应有所区别。但从目前开设会计本科专业的高校看,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大多缺乏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导致行业需求与人员供给不对称,不同层次的人才之间界限不清,学生就业出现瓶颈现象。学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缺乏认真、系统的分析和思考。本次调查分析表明,教师对本科生培养目标的主流认识是“复合型人才”,学生认为是“高级专门人才”,而用人单位则认为培养目标应该是“应用型人才”。说明培养目标定位的不明确使得学生与专任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产生不一致,这将会影响到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造成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脱节。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学生对专任教师的评价中,“教学方法”得分最低,为3.8723分。从教学方法来看,各高校普遍以单一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缺乏深度。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由单向讲授转向双向讲授,在案例模拟教学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但这些尝试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虽然课堂气氛活跃很多,但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真的有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缺乏案例教学

    专业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当前会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案例教学。会计是一种技能性非常强的职业,会计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案例教学是会计职业化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会计本科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会计案例教学实施起来较为困难,所以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案例教学只是流于形式。

    (四)缺乏实践锻炼

    高校会计教育所培养的会计人才最终是要面向市场的,那么所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素质也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研究表明,用人单位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得分最低的是“实践能力”,为3.1403;用人单位认为当前会计专业教育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专业实习。

    五、政策建议

    (一)高校应根据办学条件、学校层次、生源质量和综合素质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

    会计培养目标作为会计教育模式的出发点,从根本上决定整个会计教育的发展,因此是不可或缺的。会计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具体地说,是受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决定的。反过来,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又决定和影响着社会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决定和影响着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质量。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实质上是专业的市场定位问题,是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中的具体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明确会计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各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师资、办学特色等条件,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高校可以区分两大类:学术型高校与地方本科院校。学术型高校会计专业的生源质量好,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继续教育能力。即使在本科教育层次,毕业生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进一步深造,将来成为会计行业的领军人才。因此,学术型院校会计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培养研究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研究生教育更应强调学术研究能力,而不是单一强调应用能力。根据培养目标,学术型会计人才应是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及企事业单位专业管理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多布局于地方中心城市和地级城市,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当地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密切结合,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改革课程设置体系

    根据以上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设置体系也应有所区别:学术型高校课程体系要由强调传授知识为主转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注重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授课方式强调学习过程,倡导自主学习。在专业知识方面应强调对专业前沿成果的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教师也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术研究方法的训练。不能反复强调具体会计实务的讲授,不能引导学生毕业后在短期内通过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考试转变为熟练的会计工作者,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更不能成为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度的说明书,而应增加理论和原理知识分析的课程。会计理论知识是会计实务的总结和升华,要让学生在认真理解理论基础上把握实践,让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多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终生学习的习惯。他们在接受本科教育时必须具备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以便在继续教育时能够丰富相关知识、了解专业发展最新动态、吸收专业知识的最新成果、培养专业创新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主要培养会计管理人员以及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学生应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会计专业的相关学科有较广泛的涉猎。因此,会计专业应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理论教学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重视学生手工模拟训练和电算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人员的分工合作和会计核算过程,熟悉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真正使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会计岗位都能快速达到岗位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促进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阐述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辅导与课外练习相结合,问题讨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科学安排讲授与学生讨论,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改变单一的培养手段,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讨论、讲座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建立标准检测能力培养的效果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 改进教学方法,推行“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是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其教和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性、创造性的活动,是心与心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突出了教育过程应该是一种双主体的活动,师生共同以世界为目标,去研究揭示这个世界,去改造这个世界。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中,师生的互动非常缺乏,学生失去独立判断意识,缺乏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对话式”教学,将教学方法从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向以“学生自学和体验”为主转变。改变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独角戏”方式,转换为教师提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2 切实推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会计与财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实践当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法。好的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进入会计工作现场,充当一个角色的感受。因而,该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巩固所学会计理论知识,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把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战中学习到企业会计核算的专门职业技能,也有助于学生们早一天学会从事会计实际工作,是一种实用而高效的会计教学方法。

    3 建立会计实验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会计社会实践,二是开展会计实验。前者受到时间、实践单位、财力等条件所限,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而通过会计实验室,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模拟、仿真会计工作。这样就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学生从事会计实务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了更多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步入会计职业界作好了专业方面的职业准备。

    (责任编辑:王庆玲)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