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选
  • 作文大全
  • 话题作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英语作文
  • 作文素材
  • 作文指导
  • 作文评语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作文 > 高中作文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富强”

    时间:2021-01-22 21:02:38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个概念范畴,意义重要。中国自古就有丰富的富强思想,关于民富为先还是国富为先是思想分歧的焦点,近代中国也一直在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马列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对富强有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富”“强”和人民“富”“强”是辩证统一的,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

    关键词:富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富国强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5-0049-03

    富强是古今中外统治者追求的国家建设目标,也是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以前富强是作为奋斗目标出现在我国不同时期的重要文件和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富强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为什么说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富强观的具体内容和本质规定又是什么?这些需要我们从理论层面进行阐述和理解。

    一、中国古代关于富强的分歧及近代中国对富强道路的探索

    富强,就是富足而强盛。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富强”思想。管仲在《管子·形势解》中说过:“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商君书·壹言》也说道:“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从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时起,各国都在探讨富国强兵之道,正是在春秋战国各国追求富强的历史活动中,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两条关于富强的路线。第一条路线是以法家为主的“国家本位”的富强路线。这条路线以“国家富强”为首要目标,其他方面则可以弃而不计。第二条路线是以儒家为主的“民富为先”的富强路线,主张以“仁义”为治国之本,重义轻利。法家的富国之策虽然可以快速见效,但急功近利,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富强;而儒家的“富民优先”为王道服务,追求儒家政治理想,追求长远利益。这两条路线贯穿中国古代历史的全过程。中国古代关于富强的争论与实践,不仅构成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方面,而且对于今天中国的追求“富强”具有丰富的启示。

    从世界范围来说,古代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经济富强,文化繁荣,尤其是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等繁荣昌盛时期,令国人骄傲。然而到了近代,情况却发生了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随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中国。怎样才能摆脱落后的境地,尽早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是中国许多仁人志士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他们积极寻求着救国图存,民族复兴之路。此时,富强成为时代最强音,成为每位爱国的中国人发自内心的渴望。洋务派提出了“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口号,侧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从经济上发展中国。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变法图强”,推行君主立宪制,从政治上变法图强。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思想,从文化层面深度探索国家富强的奥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主张实业救国,发展经济,富强国家。但是上述种种尝试终因其阶级局限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而归于失败,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二、马列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富强的理论和实践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无论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在其追求的价值目标中,都应当包含富强的维度。他们认为,物质利益及其实现是任何社会主体活动的主要动因,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物质保障,要消灭资本主义的“异化”,实现人类的解放,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为消除旧式分工和克服人的片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才有可能为最终消除剥削和三大差别提供社会条件。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表达了与马克思相同的见解,他写道:“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斯大林也曾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不是要巩固和保存已经被消灭了存在前提的贫穷现象和穷人,而是要消灭贫穷现象并把穷人提高到过富裕生活的水平。”[4]这说明,富强作为一种价值观,不仅反映了一定社会主体的需要,而且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有着一个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富强观,形成了深刻、系统、正确的富强思想,并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45年党的七大报告中,就响亮地提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一般纲领,其后党带领全国人民以非凡的胆略、远见卓识和理论造诣,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新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明确宣布: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建设富强国家的新时期。邓小平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强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5]邓小平通过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全面阐述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概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奋斗目标。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更是把生产发展、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在跨世纪的征途上,江泽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富强思想。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江泽民不仅提出了强国富民的奋斗目标,还深刻地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科教兴国。继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既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百年期盼,实际上也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富与强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分开来讲,更不能把二者对等起来。富强指的是国家富强与人民富强的统一。国家既要“富”又要“强”,人民也是既要“富”又要“强”。人民富强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最终目的,国家富强是人民富强的保障。

    为什么说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呢?第一,“富强”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理念。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富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追求富强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第二,“富强”是社会主义特征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信念体系和精神支柱,但是,它应该建立在丰厚的物质支撑的基础之上。一个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践行的价值观,不可能和落后、贫瘠相联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组中,只有富强是代表物质性的、经济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唯有将富强作为价值观的物质基础,才有可能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层面共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才有可能让它体现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第三,“富强”是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富强之路,对世界肯定有参考价值和重大影响,可以吸引全人类的认同和向往,所以社会主义的富强观是一种代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方向并且具有世界意义的价值观。只有具备了普遍的世界意义,才能占领道德制高点,成为具有引领和感召功能的软实力。因此,把富强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的感召力、吸引力和认同感,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软实力。

    从具体内容来看,社会主义的富强观是兼顾生产力标准的效率原则和共同富裕价值标准的公正诉求。在此意义上,它超越了中国传统的平均主义的富强观和西方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富强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深厚的平均主义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念,既包含重视公平的积极思想元素,也流露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忽视财富积累的局限。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鼓励发展生产、开拓市场、积累财富。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的财富观从根本上只能满足少数人致富梦想。社会主义富强观既吸收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重视公平与西方价值观中重视生产和物质财富的积极因素,也摒弃了中国传统中阻碍生产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无视多数人利益的错误观念,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1986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的谈话中,着重强调:“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6]

    从本质规定来看,社会主义的富强观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富强观。社会主义富强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富强,实现富强的主体是人民,实现富强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幸福。倡导富强,实质上就是倡导民富国强。人民是实现国家富强的主体力量,也是国家富强的受益者。实现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最高价值原则,增进人民福祉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资本主义国家中,追求富强的目的是为了资本所有者实现资本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私有制下的富强必定会出现弱肉强食,牺牲弱民或弱国的利益的现象,富强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就会称霸。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中国追求的富强不是称王称霸,而是在保障人民利益的情况下与世界人民和平相处。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是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从国家层面来看,富强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才可能实现政治民主、文化文明和社会和谐。反过来,民主、文明与和谐是富强的保障。历史已经证明,追求国家富强仅仅依靠经济发展也是不行的。国家富强需要政治民主、文化文明和社会和谐作支撑。只有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国家富强才能真正实现。尤其要注意的是,富强虽然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但也是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的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每个中国人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正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国家富强是实现这一梦想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306.

    [4] 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38-339.

    [5]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2.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责任编辑:张俊华]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