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知识大全
  • 电脑入门
  • 电脑技巧
  • 网络知识
  • 操作系统
  • 工具软件
  • 电脑硬件知识
  • 电脑安全
  • 选购与维护
  • 电脑故障
  • 玩转微信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电脑 > 电脑技巧 > 正文

    国际文化博弈与维护中国文化安全

    时间:2021-01-20 06:04:2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冷战对峙格局的结束,使国际战略的影响因素发生了重要改变,相较于影响力逐渐转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文化实力的重要程度日益凸显。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产业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这一趋势更加得以强化。一些国家企图利用自身文化和价值觀的优越性谋求更长远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这一行为使得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冲突与博弈日益激烈,由此产生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家文化安全不仅是当前国际文化博弈研究的核心议题,也是影响国家安全体系总体格局的关键因素,更是实现中华民族文明型崛起的重要保障,具有十分深刻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先后提出包括文化安全在内的国家总体安全观,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将意识形态工作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位,凸显了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地位。

    一、国际文化博弈的类型和现状

    在当今文化博弈愈发紧张的新形势下,中国若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就需要全面理解国际文化博弈类型与现状。全球化时代文化跨越边界的同化与融合,文化实力不同引发的竞争与合作,构成了国际社会广泛存在的文化博弈现象[1],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同化型。文化A和文化B进行博弈时,优势文化一方强制进入弱势文化,使接收方文化不能发挥其主体性,于是优势文化取替了原有的文化因素,导致后者本质上的改变甚至消失,进而被同化整合,即A+B=A或者A+B=B,这是文化博弈的一种极端类型[2]。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急剧扩张和殖民化过程使众多文明面临瓦解危机。他们秉持文化进化论的思维,将原始和野蛮的文化视为劣等文化,引入西方的宗教理念、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对其加以征服和改造。但是文化的适应性因地制宜,这种白人的“善意”反而导致殖民地固有文化的断层和崩解。例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白人将印第安人逐出世居的土地,而印第安文化随着各种族的相继消亡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19世纪初,美国开始以族为单位设立印第安保护区,并将白人的“先进”文化因素带入其中,但结果却导致印第安文化更加碎片化、边缘化,甚至加速消解。同样,非洲南部的各种族文化也在西方的殖民进程中被摧毁和改造,呈现出一种极度扭曲和落后的状态。殖民地时期,西方对落后地区的控制更加直接高效,对文化的同化和改造也更加彻底,但在当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潮流下,国家间文化交流很难出现一种文化完全被另一种文化同化甚至消失的状态,更多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融合。

    第二,融合型。文化A和文化B在进行博弈后,两种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对方的影响并进行了整合,但同时都还保留自身的文化成分,这是当前最主要的文化博弈类型。根据所采取的博弈策略不同,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主动适应型。文化A在与文化B的博弈中首先调整自身文化以适应文化B的发展,导致文化B主动接受并融合了文化A的因素,即A+B=Ab。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相比,文化历史资源并不丰富,但却始终是世界文化强国,在国际文化博弈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这与其主动适应文化市场,善于使用文化博弈策略息息相关。面对不同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美国十分擅长找到共通性的因素,同时结合当地特色,进行适应性地改造。美国拥有全球最强的文化产业实力和众多享誉全球的文化品牌:苹果、迪士尼、麦当劳、好莱坞等等,在跨国文化公司的运作下,这些品牌产品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被输出到世界各地。麦当劳在起初进入法国市场时困难重重,面临着法国本土快餐店的激烈竞争和自身管理不当导致的水土不服,于是开始进行“法国化”的经营策略调整。在保持美国特色和基本而普遍的菜谱与价格的同时,进一步迎合法国人的社交习惯,将座位改为可移动式设置,便于客人进行聚餐,因为法国人在餐馆花的时间普遍比美国人长[3];同时进一步融入法国的文化与生活习惯,开始提供具有法国特色的依云矿泉水和啤酒、出售各种甜点,最终打开法国市场大获成功。麦当劳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美国式的就餐体验,更是一种美国的文化格调:年轻、健康、随意、时髦,提升着美国文化的吸引力。

    二是被动式微型。文化A在与文化B的博弈中,由于难以抵制文化B的强大影响力或因自身文化存在缺陷而发生改变,导致自身文化的式微,即A+B=Ba。文化B在博弈中处于文化优势地位,通常采取一种追求文化霸权的扩张性策略,对文化A进行影响和侵蚀,而文化A由于自身文化实力不足,无法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抵制,更加加剧了这种被动局面,使自身文化安全受到威胁。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下,俄罗斯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博弈中经历了一个被动式微的过程。苏联解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就不断推行“和平演变”策略,对其进行思想文化的侵蚀,而解体的事实更加为西方阵营提供了攻击甚至全面否定俄罗斯文化的机会。在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俄罗斯的文化影响力也日益减弱,甚至逐渐消失。[4]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总结了世界“七大文明”,俄罗斯被定义为“无所适从”的国家。同时国内政府去苏联化的文化政策,国际社会对苏联的否定和抨击,使许多俄罗斯民众甚至政治精英都对自身文化归属充满困惑,并出现身份认同危机,尤其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深受美国大众文化的洗礼,这对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产生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影响。

    三是多元共赢型。文化A与文化B在博弈中相互吸收借鉴,又各自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平等交流局面,实现了文化的多元共存,即A+B=Ab+Ba,或者产生一种共同接受的文化C,实现共赢,即A+B=C。多元共赢型文化博弈在国际上主要表现为:国家间基于主权平等和互利共赢原则协商建立文化合作,在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基础上建立文化共同体,频繁友好地进行人文交流与不断深入促进文化认同。这是文化博弈的一种理想和共赢的状态,在促进双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创新,保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国家间政治、经济交往奠定了文化和社会基础。欧盟的文化政策和博弈策略是多元共赢的典型。《欧盟条约》第128条规定共同体将在尊重各个国家、地区的多样性,重点保护欧洲共同体共同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各个成员国的文化繁荣。[5]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欧盟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欧洲性文化活动和跨国文化合作,引导和鼓励欧洲公民学习其他成员国的语言,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同时还对各成员国的中小学教育提供改革建议,鼓励对青少年“欧洲意识”的培养,增强对欧洲整体的文化认同。这种多元共赢的文化博弈策略使共同体内各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发展,同时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超越地域、种族和国籍,建构出了欧洲公民所共有的欧洲认同和公民文化。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