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选
  • 作文大全
  • 话题作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英语作文
  • 作文素材
  • 作文指导
  • 作文评语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作文 > 初中作文 > 正文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时间:2020-12-30 15:03:58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成就巨大的作家。他的早期小说描写了留学日本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无助,小说的格调充满感伤情绪,表现出那一时代青年的生活现状与心理。郁达夫小说的这种风格主要是受他自身的人生境遇的影响。同时,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私小说创作,也深深地影响了郁达夫。

    关键词:郁达夫 小说 创作风格 感伤 心理

    中国现代文学很是让人惊奇,它一开始就创造出一座座突兀的高峰,在很多文学领域,时人至今依然难以超越。在白话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间,涌现出一大批风格迥异的文学大师:在很多领域都是理论奠基者的胡适先生;短篇小说的杰出实践者鲁迅、郁达夫、叶圣陶;在诗歌创作上并驾齐驱的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在散文创作上收获丰硕的周作人、朱自清、俞平伯……在众多的文学名家中,郁达夫算不上是最有成就的一个,但是,却无疑是最有才气最有灵气最具独特风格的大家之一。

    一、郁达夫早期小说及其创作风格

    郁达夫的早期小说以《沉沦》为代表。这部发表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集,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了《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个短篇小说。该小说集一经发表,其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就引起了轰动。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1]这部小说与传统的中国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不以精细的刻画人物形象见长,而是在叙述平淡的生活细节中,展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它们都以二十世纪初的留日学生的生活作为题材,其主人公都是漂泊异乡的中国留日学生,小说反映了他们的彷徨、苦闷、凄楚的内心世界以及觉醒与爱国之情。

    这些小说都是以死亡、爱情、性作为描写对象,尤其是通过大量的心理刻画与主观叙述来展示主人公内心世界,直接而真实的独白语言,使得作品呈现出一层浓郁的哀婉与忧伤,因而郁达夫的小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与争议,被很多人评论为“浪漫主义的感伤颓废”,“病态的心理的大胆描写”。毋庸讳言,郁达夫小说中确实存在大量的忧郁感伤颓废的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性格是忧郁感伤的;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是忧郁感伤的;小说中叙述的语言乃至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也大多是忧郁感伤的。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这种忧郁感伤颓废的形象与文字里,隐含着烈火一般的由于苦闷感伤而产生的抗争。这种抗争,才是郁达夫小说的精神所在,也是郁达夫先生的精神所在。郁达夫的老朋友郭沫若先生在《论郁达夫》中,对郁达夫前期小说的忧郁感伤与颓废有着精妙论断:“许多人都以为达夫有点颓废,其实只是皮相的见解。记得是李初梨说过,达夫是模拟的颓废派,本质的清教徒。”作为郁达夫交往最多的文坛挚友,郭沫若对郁达夫的生活性情与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了解,“鲁迅先生的韧,一多先生的刚,达夫先生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三绝。”卑己自牧,这四个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郁达夫先生的文风与性情。

    二、影响郁达夫早期小说创作的因素

    中国新文学运动一开始就由郁达夫先生开创现代抒情小说一大流派,自然有很多原因。有社会环境的因素,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因素,也是作者的性格与情绪使然。

    (一)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郁达夫的这种感伤病态的小说风格,不能不联系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积弱。

    满清政府轰然倒塌之后,并没有建立起来一个国民所希望的安稳积极的社会秩序,中国社会陷入一种动荡不安的境地。知识分子在“五四”前后思想开始觉醒,然而觉醒之后看不到希望所在,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身处在异邦的郁达夫观照中国与日本的社会现实,对这种反差感受应该更加深刻,个人欲望的满足与自身理想的实现在社会现实中逐渐幻灭,沦为社会的边缘人。体现在作品中就是零余者的人物形象,他们反复叙述着自己的失落、幻灭、感伤、苦闷、怅惘、贫困与死亡。国家民族的社会病态,直接导致了国民在生理与心理上的病态。从这个意义上说,郁达夫小说的忧郁感伤与颓废情调,是中国社会现状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漂泊异乡的知识分子们的零余者身份,以及他们那种被社会所边缘化了的心理状态,恰好通过郁达夫这个具有浓郁零余者性情的人展示了出来。

    (二)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观察郁达夫小说风格,首先要探究郁达夫先生所接受的文学熏陶与阅读视野。

    首先,清代诗人黄仲则的悲凉人生与哀婉诗词,无疑对郁达夫的个人性情与作品格调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黄仲则,二十多岁便暴得大名,一生郁郁不得志,三十四岁贫病交加而亡。其诗笔调细腻,风格哀婉孤寂凄楚。郁达夫与黄仲则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是,那种敏感哀伤却遥遥相通。有资料表明,郁达夫十三岁在杭州求学时初次接触到了黄仲则的诗歌。这个年龄的阅读对一个少年的影响是最深远的,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郁达夫后来的孤傲性情与悲凉人生不能不说是黄仲则在他少年的心灵里播下了种子。在第一次接触黄仲则诗歌的十年后,郁达夫再次阅读《两当轩集》时发出了这样的人生感悟:“把全集细读两遍之后,觉得感动我最深的,于许多啼饥号寒的诗句以外,还是他那种落落寡合的态度,和他那一生潦倒后的短命的死。”[2]正是基于对黄仲则的深刻理解与黄仲则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使郁达夫在人生最苦闷最郁郁寡欢的日子里,以诗人黄仲则为原型,写下了小说《采石矶》,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夫子自道”。郁达夫将自己积郁于内心的感情倾注在小说中,塑造出了零余者的形象:一个孤独脆弱敏感多情的才子,体弱多病,郁郁寡欢,在一个疏远他的社会边缘里,消磨着自己的满腹才情和一生的理想,最终,在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于银灰色的死中。这样,诗人黄仲则,才子郁达夫,以及郁达夫前期小说中的一个个感伤迷惘的于质夫们,便因为《两当轩集》中弥漫着的那一怀愁绪而重叠为一体。

    其次,佐藤春夫对郁达夫的小说风格的形成影响十分直接。1917年佐藤发表了他的名作《田园的忧郁》,引起日本文坛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本来就富有浪漫气质与感伤情调的郁达夫的狂热仰慕,狂热仰慕《田园的忧郁》中描写的那种“以厌倦忧郁厌世为基调,颓废的诗句一般优美的世界”[3]。这种创作风格与艺术趣味非常适合郁达夫的欣赏品味,两者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佐藤在作品中展示出来的那种“善于将笔触深入人们内心世界,用复杂的忧郁情调,微妙紧凑的旋律,把人们的忧愁刻画出来”的艺术敏感,让年轻的郁达夫眼界大开,并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模仿实践。郁达夫在给成仿吾的信中说:“日本现代作家中,我所最崇拜的是佐藤春夫,每想学到他的地步,但总是画虎不成。”[4]其实,郁达夫的《沉沦》其实就是中国版的私小说,就是中国版的《田园的忧郁》,日本学者小田岳夫就曾经说过:“达夫并不仅仅崇拜佐藤春夫,在创作上也多受其影响,《沉沦》在很多地方与《田园的忧郁》相似。”(陈子善《郁达夫研究资料》)从众多的文学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私小说,尤其是作家佐藤春夫对郁达夫的小说创作风格的影响非常直接,佐藤的小说风格刚好契合了郁达夫的个人性情与艺术情趣,也刚好与郁达夫飘泊异域感伤苦闷忧郁的心境达成了惊人的一致。

    (三)探讨郁达夫的小说风格,还得从郁达夫的人生际遇与心灵深处的情结中去发现。当我们观照了郁达夫一路走来的人生轨迹,就会对他前期小说中的感伤忧郁颓废的风格感到释然,因为这种忧郁感伤,从他呱呱落地就开始点点滴滴地融入了他的血液,后来创作中体现的情绪,不过是一种释放,一种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真实表达。

    郁达夫三岁时父亲去世,这一变故,使他的家从优裕的书香门第瞬间沦为生活困顿的自耕农。两个哥哥一直在外求学,姐姐也不得不给人家做了童养媳,伴随郁达夫度过童年的,除了年老多病的奶奶,辛苦奔波的母亲,就只剩下一江春水满架古书和无穷无尽的困顿忧愁与屈辱了。郁达夫自己对这种困顿感受非常深刻,后来他说:“我经验到的最初感觉,便是饥饿,对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紧逼着我。”(陈子善《郁达夫研究资料》)这种经济的困苦,给幼年的郁达夫深深地留下了自卑的烙印,直至成年自立,郁达夫依然是满腹才情一身清寒,太多追求全都幻灭,这与那个“便纵有万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柳永何其相似!看到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郁达夫在《银灰色的死》、《茫茫夜》等早期小说中对生活现实的无助的呼唤与呐喊了。

    失去父爱所产生的柔弱心理与漫长的刻骨铭心的孤独,才是形成郁达夫性格的症结所在。父爱是一种崇高伟岸的爱,对于男孩子来说,父爱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最佳榜样,也是他成为男人的路标。“在亲子关系中,父亲代表着安全感与自信心,儿童与少年时期的安全感与自信心来自于父亲坚毅的目光,粗壮的臂膀和果敢的言行,由于父亲过早的去世,使郁达夫从小就失去了安全感与自信心,所以骨子里总是透露着深刻的孤独和自卑。”[5]失去了父亲精神上指引的郁达夫,从十一岁开始离家外出求学,三年高小,三年中学,八年留学日本,十多年的独自的生活,除了哥哥偶尔的指点与指责,郁达夫找不到精神的皈依与情感的寄托,因此,黄仲则的诗歌,佐藤春夫的小说,屠格涅夫笔下的零余者,就自然地与郁达夫产生了共鸣。

    郁达夫先生说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6]从小家境的困顿、失去父爱以后深深的孤独、独自求学漂泊的苦闷,对成长时期的郁达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心灵深处充满了脆弱敏感与自卑的情结,而这种情结与独处异域的悲凉心境相结合,与黄仲则凄苦境遇相联系,与佐藤春夫的小说风格相共鸣,知道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郁达夫早期小说中的语言风格以及苦闷颓废的人物形象了。

    注释:

    [1]郭沫若:《论郁达夫》,《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2]郁达夫:《关于黄仲则》,《郁达夫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3][4]刘久明:《郁达夫与佐藤春夫》,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3月。

    [5]钱世凤:《论父爱的缺失对郁达夫性格的形成与创作的影响》,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年,第15卷,第六期。

    [6]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涯的回顾》,《郁达夫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刘艳 四川省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644000)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