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职业规划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生活”多人谈

    时间:2020-11-30 21:11:20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港澳中文教育中的自然母语与社会母语

    王 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已经分别经历了22、20个年头。港澳语言学学人在这20年的最大贡献,是不断把中文教育推向前沿。我是港澳中文教育的目击者和见证者。1986年,我到香港刚刚成立的“中华文化中心”做讲座,和我对谈的是台湾学者岑溢成老师。那时正是成立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时候,澳门大学的前身东亚大学尚在筹建的酝酿时期,香港的中华文化还非常弱小。我和岑老师在中华文化中心做“训诂学的研究和应用”讲座时,和我们交流的只有几位对字画古董有兴趣的人士,香港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过训诂学课。从1986年到港澳回归10余年间,我两次到港澳,一次是参加杨克平先生主办的章太炎黄季刚先生的纪念会,一次是参加启功先生在香港举办的书法作品展。那时候,香港高校的课程多半用英语讲授,中小学一律用粤语,只有少数台湾的学校是用“国语”的。

    香港回归后的1998年,我带着北师大其他9位教授接受了香港教育署培训中小学2000名普通话老师的项目。和培训的老师熟悉后,我们渐渐知道了香港的舆情。那时,港澳不少人还把普通话当成“下等语言”,报纸上总有一些文章反对用普通话教语文。他们的理由是:“用粤语读书才能传达感情,用普通话读书,尤其是读古诗,是没有味道的。”一种更为强烈的说法是:“粤语是香港人的母语,不学自己的母语,反而去学第二种语言,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针对这些说法,要想保证教学效果,首先要解决关于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认识问题。

    “母语”是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也有明确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在一般情况下,第一语言称为母语,也就是一个人所属民族的民族语言,也称本族语。而第二语言,也就是非母语语言,则是境内其他民族的语言或外语。在谈到“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时,《中国大百科全书》还明确指出:“大多数民族语,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别或大或小的若干方言,同时都以其中之一或者以某一方言为基础形成的共同语作为这个民族的标准语”,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而这种标准语“仍是第一语言”,“不存在第二语言的问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这个解释,至今仍是我国其他典籍解释“母语”概念的依据。根据这个解释,有两个概念必须分清:自然母语和社会母语。

    笼统地说,母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就个人的言语来说,幼年时自然习得的语言,叫做自然母语,自然母语是与个人的语言生活环境和状态分不开的。因为一个人最初学会的口头语言往往是方言,所以,自然母语以民族语言的方言为大多数。母语还必须建立第二个概念,那就是社会母语。社会母语是与外语相对应的,它是整个社会对外交流的语言,因此它必然是也只能是这个民族的标准语。每个人一旦进入书面语学习,就立即进入标准语(民族共同语)范畴。没有这种标准语,用纷繁复杂的地域方言来进行交流,不但会在国际上使外国人莫衷一是,就连国内的跨地域交流,也会困难重重。

    将“母语”分为“自然母语”与“社会母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任何社会,从小自然习得的语言经常跟居住地点、照料者的语言面貌等不确定因素发生关系,这些因素一般属于个人的、偶然的因素,只有当它产生了社会普遍意义后,才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仅仅用自然习得这个条件来确立母语,不但会使“母语”这个概念的理论性减弱,而且会在讨论实际问题时产生思想混乱。一些港澳人因为其自然母语多为粤语,基础教育语言也用粤语,而误以为普通话是“第二语言”,就是因为没有树立“社会母语”的概念造成的。

    区分母语与非母语的意义,是因为这两种语言学习的途径不一样,教学的方法也截然不同。一般情况下,母语是在幼年时自然习得的,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是在母语自然习得的基础上加深对本民族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与理解,这种学习要大量利用书面语的言语作品来进行,也就是利用本民族优秀的言语作品进行母语的再教育。确立“母语”概念的意义,绝不只是用以确立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之一,语言的存亡关系到民族的存亡,社会母语不但保证了全社会内部交流的畅达,也体现了一个民族对外交流的主权。如果我们只把自然母语当成母语,不建立起社会母语这个概念,就难以建立社会语言生活的正常原则,难以解决语言和民族独立的关系。所以,建立母语的概念,与制度无关,港澳和内地在维护自己母语、做好母语教育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责任。港澳的中文教育首要的意义在于此。

    回归以前,港澳社会以英语和葡语为强势语言,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英语和葡语在港澳也只能是第二语言,中文教育属于母语教育,只有中文教育成功发展,第二语言的教学才能做好。第二语言的使用水平和质量是与第一语言也就是母语的运用能力成正比的。无论如何,中文教育是应当放在第一位的。

    这些年,我们欣喜地看到,港澳的汉语研究和中文教育,有了很大的进展。“两文三语”中的普通话已经被社会广泛重视,用普通话教中文已经成为大多数学校的目标。汉语传意的研究、社区词的研究、港澳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等课题,都有了很重要的成果。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商业购物的需要,缺乏民族认同的大目标,中文教育和普通话教学的根本目的就还没有达到。汉语研究在港澳还有很大的空间,港澳的汉语研究者和工作者任重道远,期待新的成果、新的教育面貌不斷涌现。

    分工合作,营造粤港澳大湾区多元语言环境

    田小琳(香港岭南大学) 中国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一发布,就迅速在世界上引起热切关注。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一步新棋,是改革开放的新号角。

    粤港澳大湾区在语言生活上,也应该有一个自己的规划。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负载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人们的任何活动都少不了它。所以,大湾区不能只顾发展经济,不顾文化教育。丢掉了文化教育,回过头来再补,可能要事倍功半。

    一个发达的国家,一个发达的地区,首先要有统一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规范是需要大家在交流中共同遵守的,粤港澳大湾区也不例外,必须遵守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推广普通话,推广规范汉字。大湾区要一盘棋,合作发展优质的中文教育。从青少年做起,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运用中文得心应手。希望广州能够更多地担当起中国语文交流中心的任务,召开学术交流会议,培训大湾区的各级语文教师,出版面向大湾区教师的中文教学刊物。

    香港特区实行“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澳门实行“三文四语”的语言政策。这就给大湾区营造多语言环境带来了契机。首先是英文的教育。全面提高大湾区人群的英文水平,是大湾区走向世界的必备条件。这方面香港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大湾区输送英文教师,培训英文教师,并不断培养出英文水平高的商务人才。举办多种多样英文交流活动,帮助广深等九城市的中小学提高英文教学水平。澳门还有培养葡萄牙语人才的任务,世界上有两亿多人说葡萄牙语,澳门是中国和葡语国家联系的纽带。为加快葡语人才的培养,澳门可以借助广州、深圳的大学来定点合作。

    至于粤方言,大湾区地处粤方言区,是粤方言的海洋。粤方言是我国多种方言里的强势方言,在国家当今的语言保护政策下,不会消失或退化。大湾区研究粤方言的学者众多,人才济济。粤方言借了发展大湾区的东风,会不断丰富,为普通话继续提供鲜活的词语。香港、澳门社会也有创造新词的能力,许多港澳地区的社区词充实丰富了汉语词库。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多语人才,掌握多种语言和方言的人才,必将由大湾区的多元语言生活中涌现出来。

    粤港澳大湾区中文院系要协同进行中文教学研究

    邓思颖(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是国家发展蓝图中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2019年2月18日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详细阐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蓝图,为粤港澳三地的发展、分工、协作,指出了方向。

    《纲要》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一章里,专门开辟一节,以“共建人文湾区”为题,提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重要建议。大湾区院校的中文院系,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本系曾举办香港开埠以来古典诗文文献展,了解香港对传统文学的贡献,既有地方特色,也有文化传承的一面。多年来在粤港澳三地举行的“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多所院校轮流主办的“南粤论坛”、本校与中山大学在2015年联合发起的“方言语法博学论坛”等学术活动,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活动见证了大湾区院校良好的合作关系,发挥了大湾区院校在中文领域的优势。

    《纲要》在“规划背景”一章中,明确指出大湾区的发展基础,有创新要素集聚,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等。在《纲要》里,“创新”一词,一共出现了133次;而“国际”一词,一共有123次。虽然《纲要》所讲的“创新”,可能偏向科技研发方面,但对中文领域的教学研究,也应有一定的启发。把大湾区建设为世界级城市群,是一个明确的战略定位。发挥大湾区已有的优势,跟国际接轨,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中文领域的教学研究,也应该能为此出一份力。

    本系联合中山大学中文系、澳门大学中文系在2019年3月23日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举办了“大湾区中文论坛”。自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提出以来,这个论坛是区内高校相关院系中文学界代表的首次聚会,也是首个以大湾区的名义进行的中文教学研究学术论坛,汇聚50多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相关院系院长、系主任、课程负责人、专家学者,分享课程资料,分享教学研究经验,探讨中文教学研究的定位和未来,对日后学科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论坛与会者议决成立联盟,作为相关院系交流的平台,加强学术联系。会后,本系连同中山大学中文系、澳门大学中文系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高校中文联盟”,在2019年7月19日于澳门大学举行的“粤港澳高校联盟2019年年会暨校长论坛”签署协议书,正式创盟。“粤港澳高校中文联盟”作为“粤港澳高校联盟”之下的专业联盟,将会联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中文领域的学者,汇集区内的教学研究力量,促进交流协作、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中文教学研究,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学术界的纽带和引领作用。

    进一步推进普通话在香港的使用和教育

    汤志祥(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星移斗转,弹指一挥,转眼间,香港回归祖国已经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来,香港在推广普通话方面不断努力,积极探索,成绩斐然。

    在社会用语方面,1997年之前,普通话在香港并不通行。但是,根据香港人口普查的统计,会听、会说普通话的港人已经从1996年的25%,快速增长到了2006年的40%;而到2011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为48%。现在会听、会说普通话的港人则更多了。

    在师资培训方面,从2001年到2006年,由香港14所院校举办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普通话科在职教师语文能力的培训课程顺利完成。全港5000多名普通话科教师考核达标。

    在普通话教学方面,香港教育统筹局的资料显示,2005年全港824所中、小学中共有209所学校已实行“普教中”(普通话教中文),占比25.4%。分别来看,2007年全港参加“普教中”的小学仅占20%,到2016年已经达到70%;而初中开设“普教中”班级的比例2016年则达到全港中学的37%。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方面,据统计,港人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的人数持续增长,1996年仅141人次,到2016年底,已达35 000人次。

    如今,国家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宏伟战略,为香港今后的发展描绘出了新的前景,也会给香港社会语言状况和语言教学形态带来新的变化。

    深入考察目前香港的中文实际使用现状,我們发现有4个层面的特点。(1)官方语言使用层面:官方文书基本上使用标准中文;口语则主要是粤方言。(2)媒体语言使用层面:书面语主要使用标准中文和港式中文,甚至是与粤式中文并行;媒体口语则主要是粤方言。(3)教育语言使用层面:教科书使用的书面语是标准中文;课堂授课语言则绝大部分仍是粤方言。(4)社会语言使用层面:书面语或者是文白夹杂,或者粤普交杂,或者是纯粹粤方言;口语交际则通常都是粤方言。

    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希望香港政府和教育界未来更加积极地推动普通话的使用与教育。具体做法是:(1)继续大力提倡并推行中小学校的“普教中”;(2)继续努力提高教育界整体的普通话教学水平;(3)继续加强各科普通话教师的培训;(4)继续研讨提高全体港人普通话水平的办法;(5)继续实施社会人士普通话水平的考核;(6)继续鼓励并支持各类普通话教材的编写与出版;(7)继续鼓励并支持香港使用普通话广播的电台和电视台;(8)加强香港与内地,尤其是大湾区内的人员、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交流,融合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共同价值观。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