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写作指导
  • 论文格式模板
  • 职称论文
  • 政工论文
  • 管理论文
  • 科技论文
  • 技术论文
  • 学术论文
  • 学科论文
  • 毕业论文
  • 其它论文范文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论文 > 职称论文 > 正文

    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解析

    时间:2021-01-04 15:12:28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神话是人类早期思维的产物,其产生、传承都与一定的社会背景、价值观念息息相关。大禹治水神话产生源于社会现实,体现了人们的历史情感;其流传在于它和社会文化相吻合。

    [关键词]大禹治水 神话 文化 历史情感 原始信仰

    作者简介:常小美(1984-),安徽蚌埠人,安徽大学社会学系07级硕士研究生,方向民俗学。

    洪水是人生命的源泉,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条件下,洪水也是威胁人类生存不可抗拒因素之一。正是这种对不可抗拒因素的无能无力促成了神话的产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近谓之神话。”[1]可见,神话故事内容与一定的社会状况相关。大禹治水神话也是如此。

    一、大禹治水神话的主要内容

    神话源于现实。古代,人类受洪水所苦,使得与洪水相关的神话很多。同一个神话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版本。大禹治水神话内容也因地域而有不同。该神话主要流传于易受水患困扰的地区。淮河流域也流传着大禹治水的神话。本文所说的大禹治水神话故事是根据淮河流域人们的口述,并参考沐欣之编著的《中华美德书》整合而来的。内容如下:相传5000年前,中华大地发生水灾。滔滔洪水吞噬了农田,淹没了家园,夺取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部落首领尧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家一致推荐鲧担任这个工作。鲧用修坝堵截的方法治水,不久就被四处涌入的洪水弄得无计可施。听说天上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宝贝息壤。只要一点,就可长成堤坝。鲧就盗了息壤,连夜尝试。扔一点进去就可长成高山,当洪水就要平息之时,天帝发现息壤被盗,勃然大怒,派火神祝融夺回息壤,处死鲧。鲧死不瞑目,尸体三年不腐,精魄不死,腹生大禹。禹继承父业,广选人才,实地考察,摸清了水的脾性,认真分析,采用疏导方式治水。导小水于川,导大水于海。他告别新婚妻子,率大军离开家园,与民同吃、同住。为了把握治水良机,十多年未进家门,其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不仅流传于民间,古代典籍中也有广泛记录。《山海经·海内经》中就有鲧禹治水的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2]《诗经》中多处记载大禹业绩:《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等多处记载。”[3]《淮南子》中也有:“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禹以民为先”[4]的记载。可见,大禹治水作为神话故事在各家典籍中得以记载,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大禹作为英雄人物能够得到众人推崇是有深刻原因的,而神话故事本身也体现出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解析

    神话源于社会现实,反映现实,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增加新的文化内涵。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也是一样。

    (一)体现历史情感、反映社会现实

    神话的讲述多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并伴随着一定的仪式。仪式受情感的制约。“社会成员头脑中的某些情感不仅是人们有序的社会生活的决定因素,而且还控制着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行为。对这些情感的有规则的象征性表达就产生了仪式。”[5]神话作为一种神圣的仪式被人们认真执行的时候,人类的情感也蕴涵其中。神话的内容也是人类情感的作用结果。洪水是大禹治水神话的母题,水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泛神观念盛行的中国古代,水的神话尤为突出。”[6]神话多形成于原始社会。从先秦古文献看来,尧舜时期,历史上经历了一场千年难遇的大洪水。从《诗经》中“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3]到《山海经》中“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都说明了当时发生了水灾。禹的出现满足了人们遇到水患寻求保护的心理需求,而他被推举为部落首领是人们根据情感所做的选择。“然则舜之传位于禹,固曾谋及庶人也。”[7]体现出对英雄人物的爱戴。

    大禹治水的神话体现出母系制向父权制转变。“在氏族社会,生育孩子、繁衍后代是人类生存、族群发展的头等大事,谁在生育繁衍上起作用,谁就理所当然地掌权。在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只当生儿育女是妇女的特有功能,所以母权显赫。随着历史的推移,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氏族阶段,生育行为成为母权抗击父权的手段之一,而男人则采取“产翁”来化解她们的这种对抗。”[8]神话学家袁珂也认为鲧腹生禹带有父权制氏族社会男人乔装生子遗俗的痕迹。母亲专属的能力受到了质疑,母权受到挑战。从侧面反映出,母系制向父权制的过度。

    (二)体现出重人伦、男尊女卑的古代文化特征

    洪水来袭,且势力凶猛,民皆上丘陵,赴树木[4]。如果没有良好的治水方法,只能采取迁移作为应对措施。大禹辛勤治水是为了防止更多人离开故土,是安土重迁人论思想的体现。神话中还体现了“孝”这个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在封建社会,家的价值是以孝为首的,而“国”的价值体系则是以忠为首的”[9]。忠,敬也,孝,善事父母者也。[10]百善孝为先。大禹治水成功,成就鲧未完成的心愿,是孝。国是家的扩大,忠是孝的推延。大禹那种“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11]的奉献精神是忠的体现;民众追随他齐心协力、共治水患都是孝的体现。

    传统社会对男女的角色定位为:“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12]大禹十多年未回,妻子仍在家默默支持他。“大禹离开后,涂山氏姑娘肝胆欲裂,不管严冬盛寒,她都来到高高的涂山之巅,眺望东南,盼望心爱的禹早日归来。久而久之,忠贞多情的涂山姑娘,竟化为一尊石象,怀着深切的爱,凝视者东南方”[13]这种忠贞、恭顺的女性角色的塑造符合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位。

    (三)为儒、道、墨推崇

    大禹治水神话广为流传,因为大禹的形象不仅受到普通大众的认可,也得到了诸子百家的广泛推崇。这是任何中国神话故事当中少有的没有争议的人物形象。“也只有大禹,不仅被夏、商、周三代所缅怀赞颂,而且也得到了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一致肯定。”[14]大禹治水神话故事与儒、道、墨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相吻合。儒家倡导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观,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在随顺自然的基础上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它的无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为,而是一种顺从规律的有为。“是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15]“墨家强调爱民,强调身体力行,强调牺牲自我,重视理论,但更重视实践与行动。”[14]大禹治水患是儒家爱民的体现;他分析水性采用疏导的方式治水是道家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他像墨家强调身体力行一样亲力亲为。所以,大禹得到了儒、道、墨三家的推崇。

    (四)体现出原始宗教观

    大禹神话中,天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生活在等级森严社会中的人们大概也很难构建出完全平等的神界吧。“就像信徒们本身有普通人和他们上面的领袖,以及拥有执行其命令的高级和低级官员的伟大统治者或皇帝那样,信仰者们也在自己的神中间建立了神的低级和高级序列制度,设置了最高的神”[16]天帝就是大禹治水神话当中,人类所构建的最高神灵的代表,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地位是任何人神都不能挑衅的。而天帝执意追回息壤,不是对息壤珍视,而是为了收回息壤被盗而被挑战的权威。他是人类的精神偶像,它的出现体现出原始宗教观已经发展到了较为高级的阶段。“原始宗教观主要是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崇拜。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都可能成为崇拜的对象,所以人类的原始信仰是多元的。只有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能对众多的信仰加以概括和归纳,产生出精神偶像,把日月星辰归于天,山川河流归于地。大约在舜以前人们就建立了上帝或天的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17]所以,天帝至高无上地位的确立是原始宗教观发展进步的显著体现,也是人类思维进步的体现。

    大禹治水神话是在人们受水患困扰的条件下,基于寻求保护的心理产生的,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调整,使之与封建社会文化内涵相吻合。总之,“文化根本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18]一样。大禹治水神话故事当中所倡导的无私奉献和力倡忠孝的的文化内涵分别满足了下层群众和上层统治者的精神导向和心理需求,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传承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神话卷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程俊英撰,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汉]刘安等著·陈广忠译注,淮南子译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5](英)拉得克利夫-布朗著,丁国永译,原始社会结构与功能[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6]仲富兰著,中国民俗文化导论[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7]张亮采,中国风俗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8]完颜绍元编著,中国风俗之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9]舒敏华,“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其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10]说文解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估计出版社

    [12]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陈广忠著,两淮文化[M]1995

    [14]张启成著,中外神话与文明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15]宋洁编著,王德胜校评,道德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6](英)泰勒著,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的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7]仲富兰著,中国民俗文化导轮[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18](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