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讲稿大全
  • 辩论技巧
  • 演讲口才
  • 口才技巧
  • 口才训练
  • 谈判技巧
  • 朗诵技巧
  • 练声方法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口才 > 演讲稿大全 > 正文

    展开丰富多彩的对话,,,,实现积极主动的内化

    时间:2021-01-05 18:02:40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对话内化”教学要在明确目标和方向的基础上,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展开丰富多彩的对话,促进学生有效内化。课前预习,主动与文本进行初次对话,为积极内化做准备;课堂学习,主体间展开多维度深层对话,积极主动内化;课后综合学习,拓展时空,丰富对话,内化沉淀素养。

    [关键词]对话 内化 课前 课中 课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07

    小学语文“对话·内化”研究最主要的是要解决理念问题、思想问题。只有对此有比较鲜明的认识,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保证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在理论和实践架构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对话内化教学的主体意识建构。对话内化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文本以及自我的多种对话构成,主要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的,目标也是指向学生的内化。对话内化教学的核心主体是学生。因此,课题研究着力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也就是作为学习者,应该拥有的积极吸收和消化的意识,培养一种主动建构的精神特质。

    2.对话内化教学的原则意义探求。对话内化教学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并被吸收和内化。因此,对话内化教学原则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创造性和生成性。第二,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也才能有独立建构的内化积淀。因此,对话内化教学原则的意义之二是追求教学的和谐化,效果的存储化。

    3.对话内化教学的主题确立研究。对话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谈话教学法。传统的谈话教学的话题主要是文本,师生主要围绕着如何深入理解文本进行。而对话内化教学的研读主题是师生根据文本在“最近发展区”的优化选择中产生,并不断生成和推进,对话直接指向学生的发展,以人的成长为特色。

    4.对话内化教学的场景创设与生成。对话内化教学既自由开放,又严谨科学,教学中的场景应体现民主、平等、自由、向上等特性。营造这一场景可从改革课堂常规、规范课堂礼仪切入,可以通过座位安排来体现,如圆桌型、马蹄型、对阵型、舞台型、自由型等。最主要的是要营造宽松的氛围,根据不同文本特有的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对话主题,创设“学习场”,并在学习的过程善于利用课堂生成,不断完善这个“场”,使学习始终处于有利于积极内化的氛围中。

    5.对话内化教学模式的建立。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层次。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经验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与他人的对话中会出现不同的见解,这样会促成新的意义产生。与传统教学相比,对话内化的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性色彩的,是不断生成发展的。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努力建构一种基本的操作模式,通过反复的尝试、验证、修改,以达到相对成熟的境界。

    明确了以上问题,研究直指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积极建构、内化发展。因此,教学需要教师创设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对话情境,使教学的多个主体展开多层次、多维度的对话。过程是对话,目标是内化。对话促进内化,内化提升对话,学习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

    一、课前:主动与文本进行初次对话,为积极内化做准备

    学习者拥有主动建构的精神,拥有积极吸收和消化的意识,是对话内化教学的前提。这种意识和精神是需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的。课前预习是重要的启动,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其主动积极地与文本进行最初的对话呢?我们对预习提出了以下具体的要求。

    (一)看看“你”的周围——背景检索

    作为学生的“我”与作为文本“你”是预习中的对话主体。要对话,就得有起码的了解:“你”是谁?“你”来自哪里?文本毕竟是静止的、沉默的,它需要学生的积极阅读,才能被激活。因此,预习中对话的第一项要求是:看看“你”的周围——背景检索,对解读文本有益的背景信息查询。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环境下,背景材料搜集是有指向的,不能盲目求多求全,导致信息“泛滥”,失去重点。比如,《黄鹤楼送别》的预习中要求学生自主查阅下列相关信息:黄鹤楼在哪里?有过哪些诗文与之相关?李白、孟浩然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这些信息都对解读文本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学生与文本对话起到辅助作用。

    (二)走近“你”的身边——初读了解

    背景只是与文本相关的信息,是了解文本的辅助材料,并非文本自己。“你”到底是什么,必须走近对话,看到“模样”——阅读文本,大概了解。不同的文本,要提出具体的不一样的预习要求。一般需要了解这一文本的大致特点:是讲述故事,还是介绍风景;是童话,还是神话;是写一件事,还是多件事等等。不仅在内容上感知了解,还要在文体上有所辨认。比如,《滴水穿石的启示》预习时有这样的要求:(1)初读课文,判断:这篇文章重点是(写人/写事/说理);(2)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3)思考:文中讲了三个人的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三)抛出“我”的期待——提出话题

    虽然文本一经阅读就不再沉默,就会呈现不一样生命状态,但是仍然不可能主动展开对话,对话的发起者当然还是学生——“我”。预习中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对话的意识,开始会要求必须提出“话题”,与文本交流。可以是评价,也可以是质疑,可以围绕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观照全篇。因为是初次对话,只要表现出“我”在思考、“我”想了解就行。摘抄、写批注、提问题是通常的做法。

    综上述,预习尽管是学生与文本的初对话,但也不能忽略教师作为对话推动者的辅助作用。预习是教学这场高质量对话的起点,准备的充分与否必将影响着后面的对话进程,也必将影响着内化的效果。

    二、课中:多主体间展开深层对话,积极主动内化

    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编者是对话的主体,其中学生、教师、文本是最重要的的元素,因为作者应该融于文本之中,编者意图应由教师解读而融于教师主体中。课堂对话应该是这三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共进,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内化。

    (一)教师引领,学生在与文本的潜心对话中积极内化

    如果说预习是了解文本的大概“模样”,那么课堂上的阅读就是真正地认识其“性格”“品质”“精神”等。因此,课堂中仍然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与文本潜心对话。对话必须在一个融洽的氛围里,在一定的目标引领下进行。教师的任务就是提出目标,营造氛围,设置情境。目标越清晰,情境越恰当,愿望越强烈,学生与文本对话就越深刻,内化的效果就越明显。

    1.在基于文本内容层面的对话中转换内化。伽达默尔认为阅读是“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这主要是从内容理解的角度来说。小学生阅读,他们最关注的是内容。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设置对话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自我进行对话,倾听文本声音的同时,倾听自我心声,加深阅读体验,求得意义的“转换”内化。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的《“番茄太阳”》一文,教师这样安排:

    (1)文中几次写到“番茄太阳”,分别指什么?给“我”的心里是怎样的触动?

    (2)如果让你做一次访谈,你会与明明谈些什么?跟作者谈些什么?

    第一个主题讨论让学生充分阅读,圈画批注,与明明对话,与卫宣利对话。文中几次“番茄太阳”的描写突出了明明逆境中表现出的乐观个性、善良品质,让作者为之感动,为之震动,照亮心底的暗影,最终一扫心灵上的阴霾。学习指向于信息的提取,切入口小,便于学生走进文本,形成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第二个主题(访谈)激活文本主体,彰显生命活力,对学生也提出较高要求,必须全文观照,整合信息,分析判断,提出假设和预想,进行自我内在加工。这样,必定促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与文本及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加速意义的内化进程。

    2.在基于语言表达层面的对话中运用内化。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表达了什么,更要关注它是如何表达的,即要关注丰富的言语形式、独特的文本结构、多样的表现手法。如何将学生的视角引到对语言的触摸、咀嚼、欣赏、运用上来呢?这就需要教师首先与文本对话,体察文本独特的言语价值;然后精心设计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启发、推动、帮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层面上展开深入的对话。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段都可以作为引入对话的切入点。比如,苏教版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非常简单,学生一读就懂,放在五年级似乎不太合适。其实,仔细研究,我们发现文章在表达上很值得玩味。文中最后这样写:

    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信里说: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信的三段话似乎说的是一个意思,但仔细一品,会发现它们密切相关,一气呵成,语言的层次感非常明显,表达的重点不一样,一段比一段深刻。这是高尔基对儿子的赞扬、期待和叮嘱,照应了开头的“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也是非常值得关注和学习的。我这样安排教学:

    (1)按照顺序连起来读一读,再从最后一段开始倒过来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2)抄一抄,注意不要写错标点符号,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信的内容,以高尔基儿子的口吻写一封回信,也写三个自然段,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这样的设计,就是围绕文章是如何表达展开的,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实践——潜心读,认真抄,专心写,用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多向的对话,从而体悟表达之精妙,并内化运用。

    基于内容的对话和基于表达的对话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于内容的对话,内容只是对话所需要的主题或者是情境,目标指向还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习得;基于表达的,自然要用具体的文本内容来阐释、说明,同时也必须是有助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像这样创造条件让学生与文本潜心深入对话,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内化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

    (二)依托文本,学生在与教师、同伴的平等对话中自觉内化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作为建构知识的活动,一方面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另一方面还超越原有的个人化行为,成为群体合作的行为。阅读教学不仅要展示个人的独立思考、独特感受以及审美愉悦,更要呈现依托文本的特定主题引领下多主体进行对话实践的成果。对话往往呈现这样几种形式:论证性求同对话、辩论性求异对话、体验性互助对话。对话主体互相启发、互相借鉴,积累语言,丰富认识,加深体验,发展能力,自觉内化。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文,教者组织学生围绕“纸上”与“躬行”展开对话。

    生:“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要想深入彻底地了解,一定要动手实践。

    师:“躬行”的“躬”什么意思?

    生:亲自。

    师:躬行就是——

    生:亲自实践。

    师:(板书“纸上”)“纸上”什么意思?

    生1:书本上。

    生2:就是我们在书上看到的。

    师:现在我们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或者听别人说算不算“纸上”?

    生1:算。

    生2:不算。

    师:到底算不算?陆游写这首诗时可没有广播、电视、网络哟。

    生1:上网、看电视、听广播、看书,得来的都是肤浅的,都可以算是“纸上”。

    生2:“纸上”与“躬行”相对,只要不是亲自实践的都是“纸上”。

    师:对,上网、看电视、听别人说也是“纸上”,这些可能都很肤浅。

    (板书“纸上 浅”)

    师:与“浅”相对的是什么?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