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阅读
  • 散文欣赏
  • 故事大全
  • 随笔
  • 读书笔记
  • 读后感
  • 观后感
  • 课外必读书目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阅读 > 文章阅读 > 正文

    从《西游记》物质名词的翻译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时间:2021-01-21 00:09:43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西游记》是古典文化巨著,以浪漫主义神魔内容为主,具有现实主义与魔幻主义色彩,主题表达、人物刻画及故事发展描写生动细腻、跃然纸上,讽刺与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现象,艺术性、思想性深刻,吸引了众多外国读者。小说中的物质名词负载了大量文化信息,包括语言文化、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及宗教文化,玄幻色彩浓厚,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考虑多种文化影响因素。本文从《西游记》物质名词翻译方法出发,探讨了翻译负载词的策略。

    【关键词】负载 文化 物质名词 西游记

    词汇是基本的语言单位,常被用于交流感情、表达思想,可直接反映文化要素,文化负载词主要包括特定民族的特有事物词汇、民族色彩鲜明的词汇,有修辞或象征作用的人名、习惯寒暄用语、国俗成语或俗语,在特殊历史背景中形成的习语、词组或词。文化典籍《西游记》中含有大量独具文化特色的物质名词,所承载的源语词文化信息无对应的译语,译语、源语表达方式及思维方式均不相同,翻译时容易出现词汇空缺及语义冲突等现象。翻译时应合理处理文本文化因素,承認可译性,实现文化转换与文化等值,灵活变通翻译手段,确保译文与译入语的文化规范、语言规范相符,或适当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及语言特色。

    一、地点名词

    地名代表了特定的地理实体,语言符号具有历史时代特色,地名命名依据通常为社会人文特点或自然地貌特点,因此地名负载了地理、文化、历史等文化信息。在翻译现实存在的地名时多采用音译形式,将汉语拼音作为译文即可,但《西游记》中的地名蕴涵了丰富的文化意象,翻译时直接采用音译,容易让受众感到不知所云,难以对译文中描述的地名产生联想,译文也无法激起受众的好奇心。因此,对于《西游记》中的地点类文化负载名词,翻译时通常会结合意译法与音译法,如受众对地名的理解难度较大,翻译前需将地名转换为意义相近或相当的词组,随后翻译经过转换处理的词组或词。例如,《西游记》第13回中描写了三藏到达法门寺,采用直接音译法可将法门寺译为“Fa Men Monatery”,受众读到“Fa Men Monatery”这一译文时仅能够了解到法门寺是寺庙,不能明确寺庙名称由来与取名用意、深层寓意,可能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寺庙名字无端而来之感。如意译“法门”,将法门寺译为“temple of law gate”,能够让受众直观化、深刻理解译文,即法为教法与佛法,“入我门与行我法”。再如,水帘洞、花果山多被意译成“Water-curtain cave”、“flower-fruit mountain”,宝象国在英文译本中被译为“precious image kingdom”或“elephantia”,火焰山意译为“The flaming mountain”。

    二、用具名词

    《西游记》中人物所使用的器物、工具等均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负载深厚文化底蕴的用具名词,多采用对等翻译法。例如,《西游记》原文中多处出现的词语“盘缠”,意为古代出门时携带的路费,古代人出远门时会利用绳索将金属硬币串成串,并在腰间缠绕成串的硬币,因为旅费需要“盘”及“缠”,所以被称为“盘缠”,盘缠即为旅途中需要使用的旅费、钱,通常被译为“money”。“money”一词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将“money”作为译文中盘缠的对等词,容易弱化盘缠的文化内涵,受众可能无法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异国风情。因此部分译本对不同章节中出现的盘缠进行了特殊处理,译成“funds”或“silver”,充分保留与原文词语密切联系的部分。由于翻译异国风情鲜明的用具名词较为困难,译本多关注对等翻译故事情节与内容,对于此类用具名词翻译细节多不做苛刻盘问。再如,《西游记》中提到“碗来粗细”的“如意棒”,译本中的译文包括“the compliant rod”及“the as-you-will cudgel”。《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龙宫中几经周折后才找到如意棒,“如意”一词原为梵语,专指可以为拥有者带来好运气的一类玉器,译文“the compliant rod”及“the as-you-will cudgel”均为异化翻译法,但“the as-you-will cudgel”更能生动地体现出如你所爱、如你所愿的文化信息。此外,在第40回中提到的“睡轿”、“明轿”、“螺轿”、“人轿”,译者用了“chairs”,与人叫译文的“cheers”相对应,具有混淆视听的作用,可提升译文的艺术性、欣赏性与可读性。

    三、食物名词

    桃是《西游记》多次提起的食物,如孙悟空偷吃蟠桃、乱蟠桃嘉会等,蟠桃负载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属于食物类文化负载名词。传说人吃了蟠桃可成仙得道,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桃合蝙蝠有福寿之寓意,桃合灵芝则有仙寿之寓意,古代帝王曾多次下令寻找蟠桃,民间将桃作为祈福之物,寿团也被称为寿桃,是寿宴的必备食物之一。因此,蟠桃负载了长寿、健康等文化蕴意。译者将《西游记》中的蟠桃翻译成“peach banquet”或“a feast of peaches”,采用了直译法,译文完整及有效保留了蟠桃的文化意象,在受众阅读文本时可以从译文的语境当中了解源语言文化意象,明确蟠桃象征了长寿、成仙得道等文化内涵。《西游记》中的玉液琼浆,指的是采用美玉制作的浆液,传说饮了“玉液琼浆”能成仙,多用来比喻甘美浆汁或美酒。译者采用异化直译法翻译玉液琼浆,译文为“jade liquor”,异化直译法虽能够让译文具有一定的中国韵味,可翻译出的译文失去了负载文化内涵的作用。玉被道教认为是山石精髓,以玉伴左右可长生不老,因此玉负载了追求长生的思想,但英文中的jade不具有上述文化意义,容易增加受众对译文的理解难度,甚至可能产生误解现象。如采用归化意译法翻译玉液琼浆,译文为“mellow wine”,可以在译文中表达负载词文化内涵,也可以降低受众阅读时的理解难度。

    四、药物名词

    《西游记》中的药物名词主要有丹药、中药两大类。炼丹时需要使用铅、汞,铅为大药,须汞点化方可结丹,土为化合铅汞之媒介。《西游记》中提及金乌、蛇、龟、汞、姹女铅、婴儿等均与炼丹有一定的关系,代表阴阳,道家中的铅、汞并非金属,汞为性、铅为命,汞是元神,铅为天地之灵气,翻译时需根据名词的文化含义采用异化翻译法。在第33回中提到木母逢灾,译者采用异化翻译法将木母译为“wood mother”,或采用归化翻译法将木母译为“pig”,木母代指汞,猪为亥,亥属水,故可代指汞。《西游记》第1回中提到薏苡、茯苓、山药及黄精四味中药,薏苡及茯苓的拉丁名分别为coicis及poria,直接翻译成拉丁文容易使译文晦涩难懂,多采用英译法,薏苡译为“coix seed”,茯苓译为“indian bread”。译者采用英译法将黄精翻译为“solomon-seal”,受众在阅读译文时可以根据英文查找相关的植物学资料,由此了解中药的效用,或采用意译法将黄精翻译为“yellow sperms”,同时加注解,让受众可以了解到“yellow sperms”是一种中草药。

    五、结语

    综上,翻译活动并非单纯性语言转换,同时是一种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翻译负载文化信息的物质名词时,应把握好历史性、创造性、转换性、文化性及社会性原则,从建空间、重组句、去桎梏三个角度分析负载词对等表达方式,结合异化及归化等翻译方法,跨越文化鸿沟,无需一味忠实原文。还应根据语言文化选择文本类型表达原文思想主旨,准确传达古典小说的原文交际意义、文化内涵。翻译物质名词时,应保持语言平等、文化平等,避免出现语言歧视问题,保留本族文化。此外,对于负载词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文化意象,翻译时应考虑宗教心态、思维模式、历史典故及风俗习惯等要素,避免导致文化流失或文化失真。

    参考文献:

    [1]赵晶.英汉小说翻译中的去名物化及其同语言系统和翻译策略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39(6):116-123.

    [2]蒋跃,张英贤,韩纪建.英语被动句人机翻译语言计量特征对比-以《傲慢与偏见》译本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6(3):46-51.

    [3]耿自玲.汉英翻译中概括名词衔接研究-以《边城》及其两英译版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6(11):126-128.

    [4]黄兰堞,黄晓林.跨文化交际中汉语专有名词翻译-以桂林抗战文化城国际友人援华史料为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1):108-111.

    [5]刘孔喜,杨炳钧.翻译原型论视角的老子哲学术语英译研究-以名词“道”译作way的理据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5,36 (1):102-107.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