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讲稿大全
  • 辩论技巧
  • 演讲口才
  • 口才技巧
  • 口才训练
  • 谈判技巧
  • 朗诵技巧
  • 练声方法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口才 > 谈判技巧 > 正文

    议《山海经》中神兽形象的设计

    时间:2021-01-05 12:07:46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zoޛ)j馟ign]5ι}iuZ对照情结下所产生的异人形象

    在《山海经》的海经和荒经中,记载着很多异人形象,在统计后去除部分重复记载和无具体记载的异人形象后,还有约57个部落方国异民形象。这些异人形象多是在常人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但是也有兽型、半人半兽型[2]。从形象塑造的方式来看,异人形象也分为三种:变形人型、兽型、半人半兽型。如:厌火国国民是兽型人,古书中这样记载“兽身黑色、火出其口中”;还有犬封国国民——“状如犬”。人兽复合型有“其为人长头,身生羽”的羽民国,“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的讙头国,“为人相随”“有人有翼”的三苗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不寿者八百岁”的轩辕国,“为人身生毛”的毛民国,“人面而鱼身,无足”的氐人国,其中人型异人为多数。我认为这些异人形象多是源于古人对外界原始力量的崇尚,基于对照思维下的审美关联想象而出的。叶舒宪认为,《山海经》中异人形象的塑造存在有意识的美化或丑化行为,而这一行为则必须要建立在古人对形象美丑有区分概念。叶舒宪先生将人的野兽化看作是形象丑化,而《山海经》神祇形象囊括人型、兽型、人兽复合型三种,其中人兽复合型是常态,占一半以上,人型神次之,以变形人型为主,兽形神最少,且多为山神,以复合兽形神居多,由此可见先民审美观念中美的标准来自于原始力量。

    三、原始思维消亡所创造出的神兽形象

    人们在评价《山海经》时,常予以“荒诞”二字,很大原因是因为其所记载的很多神兽形象根本找不到任何材料来证明它的存在。《山海经》中不论是兽型神、半人半兽神亦或是人形神,如果要寻其一些规律,可以看出这些神兽形象都经历有从兽向人转变的过程,如书中珥蛇之神的出现,就是这一进化过程最直接的体现[3]。《海内经》中记载的“有黑蛇,青首,食象”,最能体现古人对蛇这一动物形象的敬畏认知,黑色本是一种代表神秘的颜色,青色在我国古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而且他们认为蛇可以蜕皮,蜕皮后将会变得更加强大,古人将蛇蜕皮看作是其不死并且不断进化的佐证,于是就诞生了蛇偷取西王母不死药后长生不死的神话故事,而《大荒南经》中关于“黄鸟于巫山司玄蛇”,便是蛇偷药的后续故事。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狩猎技术、种植技术随之增强,古人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生活经验,他们发现自身存在强大的力量,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神形象的组成部分[4]。崦嵫山中有一种叫作孰湖的兽,有马的身体,鸟的翅膀,人的面孔和蛇的尾巴,可试想一个这样的存在,他具有人类的思维,拥有马儿一样健壮的躯体,能像鸟一样的飞行能力,具备蛇的生命力。皋涂山中有一种兽叫作玃如,像普通的鹿却有白色的尾巴,马一样的脚蹄、人一样的手有四只角。祷过山中有一种禽鸟,像䴔,白色的脑袋,三只脚,人面,这种鸟叫作瞿如。鹿吴山中的蛊雕,形状像普通的雕鹰,但是头上有一只角,发出婴儿啼哭的声音。这些神兽形象从形体上已经逐渐向人类进化,并拥有人类的部分面貌特征,人兽杂糅的审美构成模式最为突出,鸟、兽、鱼、蛇与人的变换组合无处不在,人还无法将自我意识从万物混同的世界抽离出来之前,还不受自然科学逻辑思维的严格规定性的束缚。人兽杂糅也反映出先民恶劣的生存现实和终极理想。这也说明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自我、对自然的了解逐步增加,对兽类不再是以往陌生、恐惧的心理,逐渐步入可控范畴之中。在《山海经》中还记载有一些更高级别的神兽形象,这些神兽更贴近于人类形象,不仅拥有强大的力量丰富的内涵,同时受到人们的膜拜,展现出了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山海经》中所记录的神兽形象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进行一一列举,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山海经》中的神兽形象一方面来自于人类遇见一些凶猛兽类后,夸张加工而成,更多是因人类在对生存环境探索过程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充满恐惧而衍生而来,惊奇和困惑,使先民创造了瑰丽神话。在人类的实践能力尚难支配的那些领域,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需要,就不得不诉之于神力——幻想之中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因此也就造就了《山海经》中各具特色的神兽形象。

    参考文献:

    [1]段丽.《山海经》兽形形象变形叙事类型探幽[J].大理大

    学学报,2015,14(3):48-52.

    [2]张帆.《山海经》与《怪奇鸟兽图卷》中的异兽形象对比

    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6.

    [3]陈连山.想象与现实有多远——以《山海经》对异族的想

    象为例[J].长江文艺,2013(4):148-151.

    [4]张甜燕.《山海经》中的“海外异人”研究[D].辽宁师范

    大学,2015.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