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讲稿大全
  • 辩论技巧
  • 演讲口才
  • 口才技巧
  • 口才训练
  • 谈判技巧
  • 朗诵技巧
  • 练声方法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口才 > 谈判技巧 > 正文

    寻找母亲的花园

    时间:2020-12-29 15:07:5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亲爱的上帝,我14岁了。我向来是个好姑娘。也许你能显显灵,告诉我,我究竟出了什么事……”爱丽斯·沃克以一封给上帝的信开始了她的小说《紫色》(The ColorPurple,1982)。一个14岁的女孩西丽亚惨遭继父蹂躏,又害怕又羞愧;她怀上身孕却又不明白这种生理变化,因而心事重重,惊慌失措。母亲重病在身,不可能安慰她;妹妹年幼无知,还需要她的帮助。她走投无路,只好给上帝写信,倾诉自己的悲哀与困惑的心情。这封短信稚气十足,文字笨拙,但饱含着深沉的痛苦,揭示了一幅恐怖的画面,扣人心弦、发人深省。沃克的《紫色》就是以这种别具一格的手法和感人肺腑的故事紧紧地吸引读者,赢得了评论界的赞扬。1982年小说刚一出版就立即成为畅销书,于1983年夺得美国最主要的三种文学奖: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并于1985年被改编成电影,2005年以音乐剧的形式被搬上百老汇的舞台。

    一、寻找母亲的花园——发现佐拉·尼尔·赫斯顿

    1970年,沃克在创作过程中收集黑人文化的资料,由此发现了前辈佐拉·尼尔·赫斯顿。赫斯顿当时早已被人忘却,作品也是尘封无影。然而沃克在赫斯顿的作品中发现了“健康的种族观”,并高度赞扬赫斯顿能够摆脱社会刻板印象,“将黑人视为完整的、复杂的非丑化的个体”。一年半后,《女士》(Ms,)杂志刊登了沃克《寻找佐拉》

    (tn Search ofZora Neale Hurston)一文。在文学界引起了很大 反响,带动了赫斯顿研究的复兴。沃克认为,每一位艺术家都应该有一个“榜样”,这样才能在既定的艺术之路上走下去。她本人就以赫斯顿为榜样,尤其推崇《他们眼望上苍》(Their Eyes Were WatchingGod,1937)这部经典,致力于黑人女性主义的构建,相信黑人女性文学谱系的建立能够帮助自己“丰富并扩展对生活的认识”。她的这种态度在杂文集《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l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1983)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并为美国的文学思想史贡献了一个新的理念:“妇女主义”(Worn-anism)。美国文学思想史上对美国女性文学有这样的比喻,在“母亲的花园”中,不同颜色的花儿都是平等的,和谐地共生。这便是黑人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沃克数次回到南方去寻求文化之根,寻求身为黑人的“完整感”。她的行为正是对赫斯顿当年采风行踪的追随,更是思想层面上的继承。

    赫斯顿被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在美国文学经典修正过程中第一个被黑人和女性主义批评家补充进入经典作家的行列。这位南方的天才一生共发表了四部小说,两部民俗故事集,一部自传,并有许多短篇散见于当时的报纸杂志。从“哈莱姆文艺复兴”到朝鲜战争结束,赫斯顿一直是美国最主要的黑人女作家,拥有很高的声誉。她后来的尘封无影绝非是因为作品技巧拙劣或视野狭隘,恰恰相反,正是狭隘的社会政治扼杀了她的影响力。在她看来,黑人是众多平等种族中的一个,一些人处于社会底层只是个人境况不同,并不能抹杀黑人整体的文化特色。所以赫斯顿在作品中大量采用了黑人民俗的语言和材料,却从未把种族冲突作为中心主题;她自己还找了白人女性做经济赞助人。她的这种态度激怒了同时代的大多数黑人作家。他们攻击她是“取悦白人的黑鬼”,对她的作品进行封杀。唯政治化的四五十年代进一步将她的作品排挤到边缘地位终至埋没。在今天看来,赫斯顿的思想远远领先于当时鼓噪喧嚣的时代。沃克说:“要说佐拉创作最鲜明的特征,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健康的种族观——将黑人看成完整的、复杂的、不受贬低的个体。”

    二、《紫色》对《他们眼望上苍》的继承和超越

    赫斯顿的文学创作立足于黑人的民俗文化,大量运用黑人口语,对生活在农村的黑人进行了精神描摹。就此而言,赫斯顿偏离了黑人的城市文学传统(以内拉·拉森一托尼·莫里森为谱系),开创了黑人文学中的农村书写(日后为爱丽斯·沃克所继承)。毫无疑问,《他们眼望上苍》在赫斯顿的整体创作中占据最核心的地位。著名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作家赫斯顿只写了一部超卓感人的作品,其独特之处不在于体裁,而在于出类拔萃得无与伦比。”沃克坦承:“对我来说,再也没有比这部书更为重要的书了。”深邃的主题、丰富的意象、精巧的结构和鲜明的黑人文化元素使这部小说魅力无限,吸引了众多评论家不同角度地解读。《他们眼望上苍》为美国文学贡献了一个迥异于以往逆来顺受的女奴刻板形象的黑人女性,因而被誉为“非裔美国文学传统中第一部具有明显女权意识的小说”。沃克的《紫色》最为出色地重现了《他们眼望上苍》的蕴涵。

    以《紫色》为界,沃克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从处女作《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1970)到《紫色》是前期阶段。概括说来,她的前期创作带有鲜明的社会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自觉,而后期创作一反前期的激进姿态,逐步转向对文化、美学或个人心理的发掘,淡化了现实主义的色彩,文字意境也趋向飘忽灵动。究其缘由,应该是赫斯顿的影响。这位文学前辈被沃克视为自己的楷模,也导致了沃克强烈的影响焦虑。沃克文风的改变是对前辈召唤的呼应,也是艺术层面的竞争。沃克与赫斯顿有根本性的不同。相比较而言,赫斯顿注重文化本身的美学性,而沃克更注重政治性。这一差别造成了她们创作特色的不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前期创作阶段,沃克作品都非常人世。较之赫斯顿的作品,少了一份灵动,多了一份务实。

    沃克的第二部小说《梅里迪安》

    (Meridian,1976)延续了注重政治性的创作特色。它是沃克创作生涯中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作品,标志着她的创作开始走向成熟。在这部小说中,赫斯顿的影响痕迹初露端倪:沃克抛弃了首部作品中以男性为面具的写法,转而选择女性为表现对象,着重表现女性的成长过程。只有到了《紫色》,沃克的创作才完全走向了成熟。整部小说构思巧妙,内涵深刻,是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作品。这部小说以黑人男女之间的矛盾冲突为题材,探索妇女成长为具有独立个性的新人的过程。全书开始时,西丽亚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以她的单纯和稚气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但随着她的成长,她对事物观察越来越深刻,以非凡的谈吐和思想深度扣人心弦,博得读者的赞赏和钦佩。

    从美学层面讲,《紫色》最明显地表达了沃克对前辈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的致敬和随之而来的影响焦虑。两部经典之作的互文成为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亮丽风景,赫斯顿和沃克也被公认为确立了文学史上的承继关系。无论是内容还是主题,

    《紫色》和《他们眼望上苍》之间都存在惊人的相似性,有着明显的女性传统“呼唤一应答”的痕迹。两部小说都通过“眼望上苍”这个动作隐喻表达了对黑人女性生存意义乃至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求索:“这

    辈子很快就会过去,只有天堂永远存在……上帝既不是她也不是他,而是它。上帝就是一切,现在的一切,从前的一切,将来的一切。你这么想的时候,你因为有了这种想法而感到快乐的时候,你就找到它了。”

    作为超越各种政治纷争的抽象存在,“上帝”在赫斯顿和沃克的文学想象中指代着一种美学生存和精神信仰,为精神提供欲望和动力的意义来源。但沃克显然对赫斯顿的作品进行了改写和超越。从技巧上看,《紫色》避开了《他们眼望上苍》的倾诉式叙事,而采用了书信体。这是《紫色》相对于前辈最大的创新之一。这一改变使读者更直接地进入叙述者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地了解西丽亚的痛苦和情感变化。从内容上看,《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珍妮一直保持了“仰望上苍”的姿态,最后成为摩西式的传道者。她自始至终没有跌落尘埃,拥有世俗视野——最后就连饭都不用自己做,而由她的聆听者送去。而《紫色》中的西丽亚经历了从“仰望上苍”到积极人世的转变。最终,西丽亚视野中的上帝无疑是一位世俗的、关注此世生活的上帝。总而言之,《紫色》强化了生存的现实性和政治性,拥有更强的身份意识。两部作品由此构成了既继承又竞争的影响谱系。

    《紫色》最大的成就在于通过一位受旧思想旧习俗束缚的黑人妇女的转变和成长过程,指出黑人妇女要争取独立自主,要取得和男人的平等地位,必须首先寻找自我个性、认识自身价值、保持精神世界的完整性。沃克在《紫色》之后的创作迷恋于各种主义的宣传,如妇女主义、环保主义等。但赫斯顿文风对她的召唤一直没有停止,造成其创作风格的变化。沃克的影响焦虑随处可见,其作品对《他们眼望上苍》的互文也或显或隐地体现着。在她最新的作品《现在是你敞开心扉之际》(Now is the Time to open Your Heart,2004)中也不例外。小说的构思和主旨显然呼应着《他们眼望上苍》,对诗意的强调是对赫斯顿文风的回归,沃克最终响应了这位前辈的召唤。不过,对回忆、神话和故事的卓绝演绎是沃克这位追随者的特色。

    作为作家,沃克以与前辈的想象竞争为自己在文坛乃至文学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也以强烈的身份意识和悯世情怀获得了社会的尊敬。2006年12月,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施瓦辛格主持仪式,将沃克的蜡像安放在加利福尼亚州名人堂,以此表达对她文学成就的敬意。

    [参考文献]

    [1]刘海平,王守仁,主编,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金莉,主编,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美]艾丽斯·沃克·紫颜色[M],陶洁,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

    [5]陶洁,灯下西窗: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于森(1976),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有关的专题